雷龍圖片(滿級雷龍圖片)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835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的內容是否還可用!
雷龍屬于迷惑龍亞科,該亞科包含迷惑龍及其近親。所以雷龍被認為是迷惑龍的次異名,成為非正式用法。經過研究,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雷龍和迷惑龍具有大量不同之處,雷龍重新定為有效物種,和迷惑龍分家。迅猛龍同樣是該系列前三部的主角。兩個孩子遭到了迅猛龍的襲擊,他們躲到廚房里,與聰明的迅猛龍上演了一出“躲貓貓”的生死游戲。三角龍也是侏羅紀系列中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它與霸王龍居住在同一陸地上,且根據新近發(fā)現(xiàn)的化石表明,霸王龍與三角龍確實會發(fā)生打斗。在《侏羅紀1》里,主角們發(fā)現(xiàn)并救治了一頭生病的三角龍。
本文目錄一覽:
雷龍可以擊敗霸王龍嗎?
當然是個霸王龍,更厲害,如果雷龍是成群的,那么霸王龍是根本不敢招惹 雷龍的,如果不是成群,那只有一只,那么霸王龍還敢單挑雷龍的
雷龍(屬名:"Bront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79年命名了秀麗雷龍("Brontosaurus excelsus"),brontē/βροντη在古希臘文里意為“雷聲”,而sauros/σαυρο?意為“蜥蜴”;但這名稱在1974年正式遭到廢除,由在1877年命名的迷惑龍所取代。但經證實,迷惑龍與雷龍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恐龍。
2015年,來自葡萄牙和英國的古生物學家在4月7日的《Peer J》上發(fā)表了一篇名為《梁龍科的物種級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與分類學修正》(A specimen-level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Diplodocidae(Dinosauria, Sauropoda))的論文,這篇長達298頁的論文的核心就是,雷龍重新變成了有效屬。
分類與種
雷龍屬于梁龍科,梁龍科是群體型巨大的四足動物,具有極長的頸部與尾巴,包含:梁龍、重龍、超龍。雷龍屬于迷惑龍亞科,該亞科包含迷惑龍及其近親。[2]
秀麗雷龍(B. excelsus):最初的雷龍,由馬什在1879年所命名。化石為6個部份骨骸,包含一個部份頭顱骨,發(fā)現(xiàn)于美國的科羅拉多州、奧克拉荷馬州、猶他州、以及懷俄明州等地。曾被認為是迷惑龍,現(xiàn)已獨立,并成為雷龍屬模式種。
小雷龍(B. parvus):原為Elosaurus parvus。在1994年,被改列為雷龍的一個種[5],并獲得其他研究人員的支持。迷惑龍的正確頭部于1877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公布一個新的蜥腳類恐龍,埃阿斯迷惑龍(Apatosaurus ajax)。在1879年,馬什將另一個更為完整的標本成立為新屬,秀麗雷龍(Brontosaurus excelsus)。于1903年,埃爾默·里格斯(Elmer S. Riggs)發(fā)現(xiàn)秀麗雷龍與埃阿斯迷惑龍非常類似,應為同種動物,于是將秀麗雷龍改為秀麗迷惑龍。根據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的規(guī)定,由于迷惑龍首先被公布,故其名稱具有優(yōu)先權。所以雷龍被認為是迷惑龍的次異名,成為非正式用法。之前廣為人知的雷龍圖片,于1970年代被人發(fā)現(xiàn)是秀麗迷惑龍(Apatosaurus excelsus)加上圓頂龍的頭部。經過研究,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雷龍和迷惑龍具有大量不同之處,雷龍重新定為有效物種,和迷惑龍分家。
恐龍怎么畫呀
一下是三種不同恐龍的畫法:
1、先畫出恐龍的大體輪廓,身形。
2、描畫恐龍的細小部位,花紋。
3、從整體上修改不足的地方。
找一幅大小合適的恐龍圖片去描紅,多描幾遍爭取背過,能夠“臨摹”,就是不覆在原畫上只是看著它也能畫個大概,長期堅持下去很快就能畫出恐龍了。
恐龍有很多種:
(1)雷龍:
有些恐龍的身軀十分龐大,像雷龍就是一個例子。在侏羅紀時,地球上的氣候溫暖而潮濕,到處都有青蔥的森林,因為這些豐富的植物性食物,帶來了草食性恐龍的繁榮,雷龍在這個時后也活躍于現(xiàn)在北美洲的平原上。
雷龍的體重約在三十五公噸到五十公噸之間,它那粗壯的腿,有如樹干一樣;長長的脖子,直立起來有七層樓房那樣高,可以說是地球有始最大的動物。雷龍的身體雖然大得驚人,性情卻很溫和,平時以溫帶森林中的植物為食,有時會走入沼澤里,由于水具有浮力,可以減輕它身體的沉重負擔,同時也能躲避像異特龍般兇暴的肉食性恐龍的攻擊。
(2)三觭龍:
劍龍和角龍身上的骨板和骨片,只能用做被動的防衛(wèi),而沒辦法做還擊,到了觭龍出現(xiàn),情勢才逐漸改觀。三觭龍是觭龍中體積最大的,頭上長著兩只長矛似的角,另外一只角突起于眼睛和鼻孔之間。這樣尖銳的武器,連最可怕的肉食恐龍都要讓它三分。
(3)劍龍:
出現(xiàn)于一億五千萬年前的劍龍,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聳起的兩排骨板,以及尾巴上生著尖棘。劍龍是草食性的恐龍,行動緩慢,它身上的骨板和尾巴上的尖棘,便成了躲避肉食性恐龍最好的防衛(wèi)了。
(4)甲龍:
劍龍身上有骨板保護,但骨板遮不到的地方,仍然易受攻擊。當劍龍逐漸絕跡,全身披著骨板的甲龍(犰狳龍)便代之而起。甲龍好像刀槍不入的坦克車,連霸王龍對它也無可奈何。
(5)霸王龍:
霸王龍(暴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大也是最殘暴的,霸王龍出現(xiàn)的時間已經是恐龍時代的最末期,距離現(xiàn)在大約八千萬年前。霸王龍的身體高達十四公尺,體重大約十公噸,它的后腳十分粗大強壯,甚至能各自撐起一只犀牛。
從霸王龍的化石發(fā)現(xiàn),它的每一顆牙齒,都大如一個成人的手掌,即使是眼睛也比人頭還大。雖然身體大部份都大得驚人,但是霸王龍的一對前肢卻是既小又短,短得甚至于沒有辦法把食物送入口中,兇手龍也和霸王龍有相同的習性,是很兇猛的動物。
《侏羅紀世界2》里都出現(xiàn)了哪些恐龍(一)?
還記得
經典93版的《侏羅紀公園》嗎?
它開創(chuàng)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侏羅紀時代”
之后 作為重啟系列
2015年上映的《侏羅紀世界》
豪取16.7億美元的全球票房
目前仍位列
影史第五!
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盤點
“侏羅紀世界”里出現(xiàn)過的恐龍
NO1 霸王龍
Tyrannosaurus rex
食性:肉食類
攻擊性:高
名字含義:“殘暴的蜥蜴王”
長度:40英尺
體重:9噸
年齡:白堊紀晚期
霸王龍,又名暴龍,屬暴龍科中的一種,是史上最龐大的肉食性動物和最著名的恐龍之一。
它的咬合力居陸地生物和食肉恐龍第一(咬合力可達20噸),同時也是陸地史上已知的最強食肉動物,是當之無愧的陸地霸主。
當年《侏羅紀公園》最大的噩夢,就是它。
NO2 伶盜龍
Velociraptor
食性:肉食類
攻擊性:非常高
名字含義:“敏捷的盜賊”
長度:15英尺
體重:300磅
年齡:白堊紀
伶盜龍又叫迅猛龍、速龍、快盜龍,嘴部有26到28顆牙齒,牙齒間隔寬,牙齒后側有明顯鋸齒邊緣,是活躍的捕食動物,可以捕食行動迅速的獵物。
它們的腦殼長耳寬,腦重/體重比在恐龍中相當大,說明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恐龍。
迅猛龍同樣是該系列前三部的主角。
廚房中的這一幕可以說是《侏羅紀公園》中最令人窒息的場景。
兩個孩子遭到了迅猛龍的襲擊,他們躲到廚房里,與聰明的迅猛龍上演了一出“躲貓貓”的生死游戲。
迅猛龍靈敏的感官、超高的智商以及出色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當年也是揮之不去的夢魘。
NO3 三角龍
Triceratops
食性:草食類
攻擊性:低
長度:30英尺
體重:10噸
年齡:白堊紀晚期
三角龍是最晚出現(xiàn)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它們有非常大的頭盾,以及三根角狀物,令人聯(lián)想起現(xiàn)代犀牛。
三角龍也是侏羅紀系列中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它與霸王龍居住在同一陸地上,且根據新近發(fā)現(xiàn)的化石表明,霸王龍與三角龍確實會發(fā)生打斗。
在《侏羅紀1》里,主角們發(fā)現(xiàn)并救治了一頭生病的三角龍。
NO4 劍龍
Stegosaurus
食性:草食類
攻擊性:低
長度:30英尺
體重:5噸
年齡:侏羅紀晚期,1.5億年前
劍龍是侏羅紀中數(shù)量眾多的著名恐龍。它們的背上有17塊板狀的骨頭,尾巴的尖端還有著長刺,這些刺有4英尺長。這些裝甲可以用來防御一些獸腳類掠食者,例如異特龍與角鼻龍。
在劍龍如大象般的身軀上,只有一個小得可憐的腦袋,大腦只有核桃大小,腦容量還不如狗。
但也有科學家提出另一個想法——劍龍的尾部擁有一個“第二大腦”,用來控制身體的后半部。
劍龍的首次亮相是《侏羅紀2》。
主人公在森林中像用相機給劍龍寶寶拍照,卻被劍龍父母誤以為要傷害小龍,進而攻擊人類。
NO5 翼龍
Pterosauria
食性:肉食類
攻擊性:高
名字含義:“有翼的蜥蜴”
長度:18英尺
體重:70磅
年齡:白堊紀晚期
盡管與恐龍生存的時代相同,但翼龍并不是恐龍,它們是飛行爬行動物演化支,也是最早飛向天空的動物之一。
翼龍的個體大小和形態(tài)差異非常大,大的兩翼展開能達到16米。它們具備快速運動的能力,以魚類為主食,但攻擊性非常強。
翼龍也是《侏羅紀》系列常客,第二部和第三部片尾甚至都以它們盤旋的鏡頭結束——象征驚嚇永不停歇。
翼龍在《侏羅紀3》中還擔任了重要反派,與格蘭特博士在籠中進行了一番九死一生的纏斗。
NO6 雷龍
Apatosaurus
食性:草食類
攻擊性:低
名字含義:“騙人的蜥蜴”
長度:75-90英尺
體重:20-36噸
年齡:侏羅紀晚期,1.5億年前
雷龍是地球上出現(xiàn)過的最大生物之一。一只成年雷龍從頭到尾能有兩個校巴停車場那么長,四頭非洲象那么重。
他們有著長頸及尾巴,每天要花大量時間來吃東西,但它無法咀嚼,只能把植物完整吞下。食物從長長的脖子一直滑落到胃里,在那兒,食物會被它不時吞下的鵝卵石磨碎。
前三部中,溫和的雷龍一直以打醬油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侏羅紀公園。
簡而言之,這就是一塊大肉,誰都吃,都能咬一口。
《侏羅紀世界》里,雷龍依舊將在草原上活動,供游客坐在玻璃球觀光車內參觀。
NO7 腫頭龍
Pachycephalosaurus
食性:草食類
攻擊性:中
名字含義:“厚頭的蜥蜴”
長度:16英尺
體重:1噸
年齡:白堊紀晚期
腫頭龍科是一類奇特的鳥腳類中小型恐龍。顧名思義,它們的頭頂腫大,好像長著一個巨瘤。
腫頭龍的頭顱奇厚無比,隆起厚度可達25厘米,而且相當堅硬。但它們的厚頭并不能抵抗掠食者的襲擊,可能只用于物種內的打斗中(典型的窩里橫?。?。
NO8 副櫛龍
Parasaurolophus
食性:草食類
攻擊性:低
名字含義:“幾乎有冠飾的蜥蜴”
長度:40英尺
體重:2噸
年齡:白堊紀晚期
副櫛龍因它們的頭蓋骨上大型、修長的冠飾著名。冠飾往頭后方彎曲,主要功能可能是辨別性別與物種、共鳴器、以及調節(jié)體溫。
它們是二足恐龍,但可以轉換成四足行走,在尋找食物時采用四足方式,奔跑時采用二足方式。
NO9 似雞龍
Gallimimus
食性:雜食類
攻擊性:低
名字含義:“雞的模仿者”
長度:26英尺
體重:500磅
年齡:上白堊紀,71-69百萬年前
似雞龍身材短小輕盈,后腿很長,但胳膊很短。手上長著三個非常鋒利的爪,但它們并不能使似雞龍很好的抓取東西。而是供它們用爪撥開泥土,挖出蛋來做食物。
似雞龍身上長滿了鳥類一樣的羽毛,尾巴長而硬挺,奔跑起來可達到每秒30米,讓它看起來像一只大鴕鳥。
它們是一幫盡職盡責的群演,靠體力掙錢,每集中,一出場就都忙著逃跑。
NO10 甲龍
Ankylosaurus
食性:草食類
攻擊性:中
名字含義:“堅硬的蜥蜴”
長度:30英尺
體重:6噸
年齡:白堊紀晚期,68-66百萬年前
甲龍全身披著“鎧甲”,有的還配有利刺。皮膚厚實似皮革,極具韌性。后肢比前肢長,身體笨重,只能用四肢在地上緩慢爬行,看起來像坦克,所以也被稱作“坦克龍”。
甲龍曾《侏羅紀公園3》中短暫出場,是個醬油黨,負責映襯腕龍的壯觀。
NO11 滄龍
食性:肉食類
攻擊性:高
名字含義:“默茲河的蜥蜴”
長度:60英尺
體重:5噸
年齡:白堊紀晚期,70-66百萬年前
滄龍一度是海洋的霸主。
它們從陸地上的崖蜥進化而來,在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xiàn)并且迅速繁衍,卻一路平步青云,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海洋爬行動物趕盡殺絕。
滄龍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顎與尖銳的牙齒,外形類似具有鰭狀肢的鱷魚。它們的牙齒銳利呈圓錐型,彎曲呈倒鉤狀,雙顎在咬合的同時,會產生巨大扭力將獵物攔腰咬斷,進食方式非常血腥。
在《侏羅紀世界》的預告片里,滄龍就出盡風頭。
主題公園內特地建造了一個大池塘,供滄龍表演“捕食秀”。
這只巨獸躍出水面,在驚天駭浪中,一口吞下獵物。
NO12 中棘龍
食性:肉食類
攻擊性:高
長度:26英尺
體重:1噸
年齡:侏羅紀中期
中棘龍是一種獸腳類恐龍,得名與它與眾不同的脊骨,生活在平原上,以其他恐龍為食。
電影中,它將出現(xiàn)在漂流之旅兩岸的雨林中。
NO13 埃德蒙頓龍
Edmontosaurus
食性:草食類
攻擊性:低
名字含義:“埃德蒙頓蜥蜴”
長度:35英尺
體重:4噸
年齡:上白堊紀
埃德蒙頓龍有四只腳,但經常將後腿站立以進行覓食。頭部前段平坦、寬廣,口鼻部類似鴨子,缺乏頭冠。嘴里長著數(shù)不清的后齒,是少數(shù)能夠咀嚼的恐龍之一。
因為危險系數(shù)很低,所以埃德蒙頓龍將與似雞龍一起,出現(xiàn)在大草原上供游客乘坐越野車近距離接觸。
NO14 微角龍
Microceratus
食性:草食類
攻擊性:低
名字含義:“很小的角”
長度:2.5英尺
體重:14磅
年齡:白堊紀
這種恐龍大概是侏羅紀世界中最小的一種,身長可能1米不到。它們以二足方式行走,是最早的角龍類恐龍之一。
NO15 雙型齒翼龍
Dimorphodon
食性:肉食類
攻擊性:中
名字含義:“兩種類型的牙齒”
長度:8英尺
體重:3磅
年齡:侏羅紀中期
雙型齒翼龍擁有兩種牙齒:頜骨前部用于穿刺的長牙,和后部更小的尖牙。頭部很大,翼展有1.5米,以吃魚和昆蟲為生。
雙型齒翼龍在《侏羅紀世界》中的觀賞方式與翼龍一樣,是游客在籠內欣賞。但不排除它們也跟翼龍一起,成為終極Boss的幫兇。
NO16 重爪龍
Baryonyx
食性:肉食類
攻擊性:中
長度:30英尺
體重:2噸
年齡:白堊紀早期
重爪龍是體型最大的食魚類恐龍之一,它與其它的食肉恐龍有很大差別,與鱷魚更接近。
它的牙齒和上、下顎與鱷類極為相似,非??赡苌钤谒叄蛘邼撊霚\水中,用它可怕的利爪來捕食魚類,方法很像大型灰熊。
NO17 似鱷龍
Suchomimus
食性:肉食類
攻擊性:中
名字含義:“鱷魚模仿者”
長度:35英尺
體重:3噸
年齡:白堊紀
似鱷龍擁有類似鱷魚的嘴部,低矮口鼻部低矮,狹窄的頜部有約100顆牙齒,這些牙齒并不是非常銳利,但稍微往后彎曲,口鼻部前端較大,并有一叢更長的牙齒。
重爪龍和似鱷龍也會出現(xiàn)在漂流之旅的沿途中。
最后一位“貴賓”,就是《侏羅紀世界》的終極Boss。
NO18 混血霸王龍
Indominus rex
食性:肉食類
攻擊性:非常高
長度:40英尺
體重:未知
年齡:人工創(chuàng)造
Indominus Rex(不可馴服的霸王龍),此前的官方名字為Diabolus Rex(惡魔霸王龍),或簡稱D-Rex,這正好與雷克斯霸王龍T-Rex(Tyrannosaurus)相對應,說明這頭混血怪獸在外形和習性上與霸王龍有相似之處。
混血霸王龍體內擁有成年霸王龍、迅猛龍、蛇和烏賊的DNA,既力大無窮又身體靈活,并且擁有過人的智商。
它會躲在暗處觀察人類的弱點,與其它種類的恐龍進行交流,并利用氣場上的優(yōu)勢對其它恐龍發(fā)號施令,讓它們?yōu)樽约核谩?/p>
在影片中,它不僅聰明地翻過高墻潛逃出來,還躲在樹叢中伺機而動。
甚至懂甩掉身上的追蹤器:
它將一路大開殺戒。
“只要會動的東西,它都要殺死”。
恐龍圖片和名字
恐龍指的是三角龍(鳥臀目)和現(xiàn)代鳥類(蜥臀目)最近的共同祖先的其全部后代,恐龍有霸王龍、三角龍、長頸龍、竊蛋龍、甲龍、雷龍、翼龍、鯊齒龍、劍龍、迅足龍等,圖片如下:
1、霸王龍
霸王龍即雷克斯龍,生存于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期(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
2、三角龍
三角龍化石發(fā)現(xiàn)于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龍,全長7—9米、高2.4-2.8米、重5.5—10噸。
3、長頸龍
長頸龍是種生存于三疊紀中期的爬行動物,身長約6米。主要的特點是極長的頸部,頸部長3米,比身體與尾巴相加還長。盡管頸部如此長,但頸部只有12個脊椎骨,每個脊椎骨都相當長。
4、竊蛋龍
竊蛋龍,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 生存于白堊紀晚期,身長1.8到2.5米。大小如鴕鳥,長有尖爪、長尾,推測其運動能力很強,行動敏捷,可以像袋鼠一樣用堅韌的尾巴,保持身體的平衡,跑起來速度很快。
5、甲龍
甲龍意為「堅固的蜥蜴」,是甲龍科下的一屬,當中只有一種,稱為大面甲龍,甲龍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層被發(fā)現(xiàn),年代屬于白堊紀末期。
6、雷龍
雷龍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在1879年命名了秀麗雷龍("Brontosaurus excelsus"),brontē/βροντη在古希臘文里意為“雷聲”,而sauros/σαυρο?意為“蜥蜴”;但這名稱在1974年正式遭到廢除,由在1877年命名的迷惑龍所取代。但經證實,迷惑龍與雷龍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恐龍。
7、翼龍
翼龍類是第一種飛行的脊椎動物,翼龍的翼是從位于身體側面到四節(jié)翼指骨之間的皮膚膜衍生出來的。較早的物種有長而布滿牙齒的顎部,以及長尾巴;較晚的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齒。
8、鯊齒龍
鯊齒龍的體型非常巨大,與霸王龍相似,甚至可能更大。鯊齒龍生活在一個巨獸橫行的時代,同時代的巨獸還包括15米長的棘龍,9米的皺褶龍,以及身長30米以上的蜥腳類潮汐龍,水中也潛伏著12米的帝鱷。鯊齒龍很可能以同時代的巨型蜥腳類為食。
9、劍龍
劍龍為一種巨大的草食性恐龍,是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的食草性動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御掠食者的攻擊,大約7-9米長,2.35米至3.5米高,2至4噸重。
10、迅足龍
迅足龍(學名Velocipes)是三疊紀晚期可能屬于獸腳亞目的一屬恐龍。它的化石在德國發(fā)現(xiàn)。由于它的化石保存得很差,使得鑒定的工作很困難,故對它的認識很少。
雷龍的特點是什么?
長頸、及鞭狀尾巴,與身體相比,頭部相當小。
雷龍是一種巨型的長脖食草恐龍,全長約20米,高約4.5米,重約35噸,喜歡群居,自衛(wèi)武器主要是厚壯有力的長尾。它們的屬名在希臘語意為“騙人的蜥蜴”,這是因它的人字形骨很像滄龍。
雷龍有著長頸、及鞭狀尾巴。與身體相比,頭部相當小。牙齒成匙狀,是草食性恐龍。前肢略短于后肢。它們的頸椎比梁龍較短、較重,而腿部骨頭較梁龍的結實、較長,被認為是比梁龍更粗壯的恐龍。在正常的移動時,尾巴會離開地面。雷龍的前肢有一個大指爪,而后肢的前三個腳趾擁有趾爪。
擴展資料
雷龍及其“姊妹”——梁龍等動物,代表了蜥腳類的另一演化方向,這類動物不僅頸長,而且尾巴更長,尾的末端變細,呈鞭子狀。由于它們也是進步的蜥腳類恐龍,脊椎骨上的坑凹構造也相當?shù)陌l(fā)育,就連椎體的內部,都還有孔洞,這是大恐龍適于陸地生活而減輕自重的適應性變化。
這種像山一樣的大個子,長著一條長脖子和一個很相稱的小腦袋。頭小身子大的雷龍,一定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吃東西,而且還狼吞虎咽。食物從長長的食管一直滑落到胃里,在那兒,這些食物會被它不時吞下的鵝卵石磨碎。雷龍是中等大小的蜥腳類恐龍。它們是食植物的動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雷龍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南美洲發(fā)現(xiàn)白堊紀時期雷龍化石 長20米重35噸
發(fā)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