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有哪些民俗,問誰能介紹下泰國(曼谷王朝)第一代國王(拉瑪一世)呢~~
本文摘要目錄:,1、,客家有哪些民俗,2、,問誰能介紹下泰國(曼谷王朝)第一代國王(拉瑪一世)呢~~,3、,客家人生活中的大事,4、,龍會不會在深海里,所以現(xiàn)在還沒人發(fā)現(xiàn),禮儀習俗(一)傳統(tǒng)婚嫁習俗,說媒 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后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看妹子 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寫庚帖 雙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沖相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內(nèi)無不祥之兆
1、 客家有哪些民俗
禮儀習俗(一)傳統(tǒng)婚嫁習俗
說媒 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后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 雙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沖相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內(nèi)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 廣東最美客家古村落(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編紅單 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后協(xié)商敲定.紅單開完后,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
定親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豬頭、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后,女孩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為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一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后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抬嫁妝 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guī)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面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家具等帶回男家.
迎親 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轎的,有燒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廟宇、社公燒香),一個挑擔的,一頭挑帶路雞(一公一母), 客家文化宣傳大使 客家妹妹鐘彩媚[4]另一頭是酒和松明,一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還有扛木篋的二人,要扛去魚、肉、酒、糕餅、香煙、鞭炮、蠟燭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轎,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代表,隨帶紅包一、二十個.
接親的人到女家后,先吃點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帶著到祠堂燒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
新娘動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門,也不會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接著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后面是接親的人.
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guī)定的入門時辰,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入門一般是早上七、八點或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后在大門口“過火堆”,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
拜堂 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后,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一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
最后是親戚見面,要給新娘紅包.拜堂畢,伴娘用紅羅將新娘牽進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聲中從房門口向大廳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盤捧上一只雞,邊端酒邊講:“團團圓圓,璧合珠聯(lián)”,“觀音送子,早生貴子”;“夫妻和好,白頭到老”. (此禮儀在梅州地區(qū)亦已不常見,被現(xiàn)代婚禮模式取代)
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一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著由禮生報名單,一桌二個上席,按輩分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座,然后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鬧房 鬧房一種在大廳鬧,一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后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鐘放一次,一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 也叫“轉(zhuǎn)門”.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送滿月 結(jié)婚后一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谷種、豆子等,示意五谷豐登,財丁興旺.
(二)傳統(tǒng)喜慶習俗
1.誕生禮儀
標志著一個人出生的慶賀和祝福,是人生中的開端禮儀.
催生 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面條、粉干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帶著雞、蛋、米酒(有的帶幾十斤)到岳家去報喜,外婆家要請客,至親友好都會來參加,以表示祝賀.外公、外婆會回贈雞和紅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給小孩洗澡,請接生婆吃飯.外婆會送來大公雞 亮勝客家藝術中心、雞蛋、面條、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請外婆及親房.有些地方還要給至親親友送紅蛋,親友在滿月前會回送雞、雞蛋、面條等物.
做滿月 嬰兒出生一個月,要做“滿月”,外婆會送來大公雞(很多地方送大閹雞)、雞蛋,還會送來嬰兒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項圈、風衣、裙、銀手鐲和背帶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親戚,一般都送小母雞、雞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親房也會來慶賀.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慶賀.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會拿公雞來慶賀,其他親屬一般都要給嬰孩送紅包.
做周歲 孩子出生一周歲,要做“周”,慶賀孩子“得周”.周歲比滿月更為隆重,來慶賀的客人也更多.
客家婦女生小孩前家里都會準備生雞,一般一百多只,等婦女生完小孩后,殺雞跟酒一起煮,叫做在“雞炒酒”,酒是自家釀的糯米酒.有句話叫做”吃了雞炒酒,一月就能下田“,說明其對產(chǎn)后恢復很有幫助.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 (現(xiàn)在好像已經(jīng)無此禮儀,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沒有了)
3.壽誕禮儀
做生日 客家人與各地的習俗一樣,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較為普遍.從十歲“啟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歲,到了六十以上,可稱為祝壽.做生日要吃壽面和荷包蛋,示意長壽百歲. (此習俗亦已簡化,只做大壽:六十歲以上)
祝壽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面、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lián),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后請;除內(nèi)親、至交有發(fā)請?zhí)?不賀不請.
4.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梁時,要張燈結(jié)彩,貼紅聯(lián).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qū)邪”、“除煞”,然后才能遷入居住.
遷入新居時,要隨帶燈籠(或油燈)、火籠、秤等進屋,還要帶一窩小雞,蒸一甑飯捧進新屋,以示新丁興旺,喜氣盈庭.遷新居要辦“入宅酒”,宴請親友和建屋工匠及幫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豬腸、豬血和米糕等,示意長長久久,發(fā)財高升.
(三)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shù)雖然不高,但后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jié).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cè)為首位,右側(cè)為第二位.然后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cè)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guī)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cè)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cè)向,不能象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qū)Ψ?以表示禮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豐富的知識性.猜拳的數(shù)字從零到拾,如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shù),即為勝方.如雙方同時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時叫“一品高升”;猜“二”時,叫“兩家和好”;猜“三”時叫“三星高照”;猜“四”時叫“四季發(fā)財”;猜“五”時叫“五子登科”;猜“六”時叫“六六順心”;猜“七”時叫“七巧成圖”;猜“八”時叫“八仙慶壽”;猜“九”時叫“九久長長”;猜“十”時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語.
喝酒猜拳時,一般以三杯酒為一組,輸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過關.如余興未了,可再來一組或幾組.如需請人代拳、代酒,應和對方協(xié)商,征得對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還有出手指點數(shù)字斗酒,做法是席間指定一人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總數(shù),算到誰,誰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從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為喝酒者.另外也有“轉(zhuǎn)湯匙”斗酒的,桌中擺一個湯匙,由一人旋轉(zhuǎn)湯匙,待湯匙停止轉(zhuǎn)動時,湯匙柄指向誰,誰就得喝一杯.除外還有“猜單雙”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兩枚硬幣,讓別人猜單、雙,輸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樣多,有文化的人還喜歡“字詞令”(包括地方特產(chǎn)令、農(nóng)諺令等)、“詩詞令”,此外還有“通令”(多是別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謎等.客家人喜歡通過酒規(guī)酒令、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游戲,增添酒興,消除寂寞困倦,直至盡歡盡醉.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習俗禮儀都是傳統(tǒng)禮儀,現(xiàn)在有些禮儀已經(jīng)簡化,甚至不再舉行.
(四)好客多禮
客家人不但好客而且多禮,在狹窄的路上相遇,會主動讓路,年輕的讓年老的,男的讓女的,大人讓小孩,空手的讓挑擔的,挑輕擔的會讓挑重擔的,挑重擔的會讓給扛抬的,相互禮讓是客家人的美德.
人與人相遇,會打招呼,并相互問好,即使是陌生人,也會以親人稱呼對方,比如遇到與自己年紀相似的人,男的稱之謂“老撥”(“撥”是方言,是哥哥的意思)女的則稱之謂“大嫂”、“大姐”.如果對方年齡比自己大,男的一般稱之謂“大伯”,女的稱之謂“嬸婆”,如果對方年齡比自己小,則稱之謂“老弟”、“老妹”.對開店經(jīng)商者,男的稱之謂“老板”,女的稱之謂“老板娘”或“老板嫂”.對工藝人一般都稱之謂“師傅”,對醫(yī)師則稱之謂“醫(yī)生”.小孩稱與自己父母年紀相似者謂“太伯”、“阿叔”、“阿姨”,如果和自己爺爺、奶奶年紀相似者,則稱之謂“老阿爺”、“老阿婆”.
客家人很注意人際往來的禮節(jié).“上家過來下家客”,也就是說,上家人到下家來,就會被當作客人一樣對待.親戚朋友之間,每遇喜慶,都會登門相賀.客家人一向熱情好客,注重禮節(jié).凡是宴請或吃便飯,都有一定的禮節(jié),如按輩分入席,男女不同席.筵席中來客,依次是首席舅公太(曾祖母外家),其次是舅公(祖母外家),再次為舅父(母親外家),民間稱之為“三代親”.城里男家結(jié)婚宴請時,首席為舅父,其次為舅公太再次為舅公.若首席不到一般不開筵,如果是因故或?qū)χ魅擞谐梢?不愿到席,主人應把席位留下,讓它空著,方可開筵.除“三代親”為上賓外,姻親次之,親屬同族則以輩分及年齡分次入座.朋友可以左右隨便入座.如果是建房上梁請客的,其首席應是工匠和地理先生,其次為上述的“三代親”,席次由宴請的主人安排,遲到的要飲酒表示歉意,中途離席要向主人說明原因,并向同席者表示歉意,宴席中間,主人來謝客敬酒時,客人要起立表示禮貌.
平時,如逢客人來到,主人會很有禮貌地打招呼,并請客人進屋坐,同時以煙茶相待.無論是城里或鄉(xiāng)下的客家人,屋里都建有小浴室并配備有浴盆,客人來到后,女主人會客氣地燒一大鍋開水,用水桶裝著,拿進浴室,同時還會提進一桶冷水,讓沐浴者對滲著洗,使水溫不會過熱或過冷.讓客人痛痛快地洗個澡,消除旅途的疲勞.“一家來客,四鄰接待”這是山村客家人的風俗.無論是誰家來客,左右鄰居一般都會炒煮幾碟菜肴,溫熱一壺糯米酒,端到來客人的鄰居家里,擺上餐桌,并親為來客斟上一碗酒,請客人品嘗自己的家釀和自己烹調(diào)的的菜肴.即使鄰里之間曾發(fā)生過口角,也會不計舊時怨恨,照樣提著酒壺端著菜肴,到鄰居家款待客人,這樣一來,鄰里之間便會和好如初.
如逢年節(jié),親友之間都會互相拜年,拜年時往往會包一個紅包,并且?guī)б话绫恰⒓t糖等之類的食品做為禮物,主人必定會留客人飲酒并佐以各種臘味,在和親戚朋友飲酒時,主人會夾一塊雞肉或鴨肉放進客人的碗里(每頭雞、鴨一般切成9至11塊),另加二個圓蛋,以示敬重,如果是稀客,要以雞腿或鴨腿相待.客人回家時,主人會把紅包(另添點錢)及禮物退回,表示敬重.客人辭別時,主人應讓客人先行,如客人年老體弱,出門時主人會小心攙扶,或讓小輩送他(她)歸回家中.
(五)傳統(tǒng)歲時習俗
過年 “百節(jié)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shù)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 中國客家博物館歡樂的節(jié)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臺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準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后,要擇定吉日在屋內(nèi)掃塵,打掃衛(wèi)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干干凈凈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lián),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家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敬完祖先過后,每家每戶會到圍龍屋前廳點燃長長的鞭炮,用很長的竹篙串起,一邊放一邊往自己家門口走,意思是把福氣接回自己家里.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肴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后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干干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fā)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guī)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后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fā)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準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jié)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又叫“上元節(jié)”,家家戶戶要籌辦菜肴,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游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fā)貼,來后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jié)后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jié)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游樂活動:
”賞燈“ 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幾天,都是客家人很注重的節(jié)日,上一年家里有小孩出生的,就會在這時候請所有親朋好友過來一起慶祝,以小孩喻為燈芯,有傳宗接代的意思,所以稱”賞燈“.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稻草龍 一截一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抬著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合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蝙蝠燈 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你蠟燭”,“恭喜發(fā)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只要蠟燭.
船燈 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游唱.春節(jié)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diào),艘公只管劃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钡?最后喝酒吃飯.
獅燈 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春分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guī)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后,然后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后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qū)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后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qū)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jié)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節(jié)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jié).端午是個大節(jié),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jié).
中元節(jié)客家地區(qū)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jié)”.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jié),謂“七月十 山水客家四人過節(jié),七月十五鬼過節(jié)”.
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jié)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俗稱“八月節(jié)”,也是個大節(jié).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jié).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jié),飯后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jié) 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jié),也叫重九節(jié),俗稱“九月節(jié)”,是年尾大節(jié),有“過了重陽無大節(jié)”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jié).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農(nóng)歷十一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2、 問誰能介紹下泰國(曼谷王朝)第一代國王(拉瑪一世)呢~~
拉瑪一世(1737年-1809年),泰國曼谷王朝第一代國王(1782年-1809年),原名通鑾。又稱為昭批耶卻克里(Chao P'ya Chakri),謚號帕佛陀約華朱拉洛(P'ra P'utt'a Yot Fa Chulalok),在中國史上稱鄭華。拉瑪之父來自泰國貴族家庭,而其母名字叫Daoreung具有部分華人的血統(tǒng)。昭批耶卻克里在位間五次入貢時間為: 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八日,據(jù)禮部譯出暹羅表文。 乾隆五十三年五月初九日,據(jù)暹羅自譯黃紙和自表文。 乾隆五十四年八月二十七日,據(jù)上諭。 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初二日,據(jù)上諭。 嘉慶元年正月二十四日,據(jù)禮部抄本。 另,“拉瑪”之意實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之羅摩,代表神化身在地上進行最理想統(tǒng)治的君主,登基 1782年4月6日,吞武里王朝被推翻后,鄭信手下部將昭披耶卻克里加冕為王,封號:拉瑪鐵菩提,1782—1809年在位。他原名通鑾,其父為暹羅貴族,而其母名字叫Daoreung具有部分華人的血統(tǒng)。[1]其王孫(拉瑪三世)封謚號為帕佛陀約華朱拉洛國王,拉瑪六世追封其為拉瑪一世,暹羅人多稱一世王,中國史書上稱鄭華。 遷都 一世王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皇宮從吞武里移到了曼谷,從而開創(chuàng)了曼谷王朝,亦稱卻克里王朝。曼谷成了泰國歷史上的第四個國都,拉瑪一世將全國的工匠召集起來,仿照大城的宮殿模式建造了新的皇宮。所需建材除了拆除吞武里炮臺和大城城墻外,其余大部分來自達信大帝派往中國的采購,建成了舉世聞名的大皇宮和玉佛寺。為了仿照大城的格局,他又從柬埔寨征募上萬名柬埔寨人修建了長達3246米,寬20米、深2.5米的護城河。又從萬象等地征募了五千名老撾人修建了城墻和堡壘,這些工程,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時至今日,這些都還保存完好,地處今日的拉塔那古辛島區(qū)域。 編輯本段改革 一世王極力恢復和發(fā)展中央集權,樹立國王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威。國王不僅是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也是國家的化身。國家的一切法律、命令要由國王頒布,全國的行政事務要以國王的名義進行,國家大事要由國王親自處理,國王及其家屬被奉為神明。他恢復和健全了封建等級制度,王室成員獲得了最高爵位和最高行政官階,從而將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曼谷王朝建立后,先后五次擊退緬軍的入侵,國家獲得了統(tǒng)一和安定,生產(chǎn)得以恢復和發(fā)展,鞏固了邊界,逐漸恢復了大城盛世時的勢力范圍,使暹羅重新成為了中南半島的大國。 在文化上,王朝初期,一世王專門設立了宗教事務廳,把佛教組織及活動納入王室的管轄。并頒布了7個有關暹羅佛教的法令,對佛教職務級別進行調(diào)整,以提高佛教僧侶的道德水平,恢復僧侶的權勢和威信。請來數(shù)百名高僧,修訂和編撰了泰文版的佛教經(jīng)典著作《三藏經(jīng)》。并大興土木修建佛寺,當時修建的玉佛寺等,至今保存完好。 一世王時期文學可分為宗教文學、宮廷文學和民間文學三種,但后者為數(shù)不多。詩歌是此時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復興和繁榮曼谷王朝文學,一世王召集全國僧、俗文人開會,請他們歌頌新王朝,整理佚失的文學名著。他本人也親自動手創(chuàng)作,著有《抗緬疆場長歌》,同時代的詩人乃拉里寫的《里拉里諾》,也成為了流傳后世的名篇。在達信大帝收集編撰的基礎上,一世王派人收集整理完善了史詩《拉瑪堅》。另一位重要的作家是一世王時期負責對外貿(mào)易的披耶哄,他以披耶披帕哥薩的爵號聞名,他撰寫了很多詩歌,代表作是《皇冠寶石詩》,還開創(chuàng)了用散文體寫作的先河,他撰寫的歷史小說《英主》,為一世王所重視。他還在一世王的授意下,翻譯了我國小說《三國演義》,使其在暹羅廣泛流傳。 早在吞武里時期,就開始了編年史的編寫。1795年,一世王召集以昭披耶派披差為首的一批文人學者開會,商討繼續(xù)編寫暹羅編年史的工作。這部編年史從那萊王(‘,1629~1688年,大城王國國王)以后為一世王授意所編著。現(xiàn)在這部編年史由泰國藝術廳保存,共有手抄本22冊,它記述了由泰人立國到吞武里王朝滅亡的歷史。可能由于它是由丹隆親王的秘書攀礠莊努麻保管的原因,因而現(xiàn)在被稱為攀礠莊努麻本的《編年史》。 一世王十分重視法典的修改和制定。1804年,他下令整理法典,他命令把王宮法庭保存的法律文本與地方法庭的文本及其它副本相對比,發(fā)現(xiàn)不少相互矛盾的地方。于是,他指派四名大臣、三名法官、四名法學家組成專家委員會,負責整理大城王朝遺留下來的法典。最后匯集成一本完整的法典,抄寫三份,一份存王宮,一份存大理院議事廳,一份存曼谷法庭。在法典上蓋有內(nèi)務部的象頭印,軍務部的獅頭印,財政部的蓮花印,這就是有名的《三印法典》。 個人生活 一世王王妃眾多,王后雖然是他承認的結(jié)發(fā)妻子,但一生都未被他正式冊封過王后,這完全是因為他最寵愛的萬妃。萬妃老家老撾,傳言不僅容貌出眾,而且善于化妝,常常打扮的十分美艷。她十分得一世王的寵愛,從披德耶隆功親王(1876~1945筆名諾槧≤梭)《三朝代》里記載的一件事就可見一斑:王后之子依剎羅頌吞(即拉瑪二世)與表妹奔洛公主,發(fā)生了兩性關系,導致奔洛公主懷孕了。此事誰都不敢和一世王說,只有萬妃有這個膽子替勒臘王子解決了這個問題。遺憾的是萬妃沒有為一世王生下一男半女,不然也許得到冊封的王后就是她了。在帕徹杜蓬寺的大殿佛像背后,擺放著一對金童玉女的石雕像,并刻有詩文“……坤神望得子嗣……”(“坤神”為萬妃的一個綽號,即老虎的意思。傳說她喜歡罵人和嚇唬小王子們,小王子們于是稱其為“坤神”。暹羅習俗,稱呼比自己上等的人不能直呼其名,用其綽號代替其名。)也因她一世王與王后感情破裂,終生都未冊封這個結(jié)發(fā)妻子,直到她的兒子依剎羅頌吞登基,才正式冊封她為頌德皇太后。 1809年9月7號拉瑪一世駕崩。依剎羅頌吞繼位,是為拉瑪二世。
3、 客家人生活中的大事
客家習俗
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tǒng)歲序節(jié)俗,地方性崇拜、禮節(jié)等.
主要節(jié)日
☆春節(jié):有拜年,游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jié)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的元宵節(jié).元宵節(jié)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開正節(jié).
☆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jié).節(jié)日主要內(nèi)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jié):也即鬼節(jié).
☆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jié).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重陽節(jié):客家人叫“九月節(jié)”.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
婚姻禮俗
說媒
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后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
雙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沖相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內(nèi)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編紅單
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后協(xié)商敲定.紅單開完后,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 定親也叫“行大禮”,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豬頭、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后,女孩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為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看家門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行大禮”前,有的在“大禮”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一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后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抬嫁妝
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guī)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面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家俱等帶回男家.
迎親
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轎的,有燒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廟宇、社公燒香),一個挑擔的,一頭挑帶路雞(一公一母),另一頭是酒和松明,一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還有扛木篋的二人,要扛去魚、肉、酒、糕餅、香煙、鞭炮、蠟燭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轎,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代表,隨帶紅包一、二十個.
接親的人到女家后,先吃點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帶著到祠堂燒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
新娘動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門,也不會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接著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后面是接親的人.
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guī)定的入門時辰,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入門一般是早上七、八點或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后在大門口“過火堆”,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
拜堂
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后,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一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
最后是親戚見面,要給新娘紅包.拜堂畢,伴娘用紅羅將新娘牽進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聲中從房門口向大廳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盤捧上一只雞,邊端酒邊講:“團團圓圓,璧合珠聯(lián)”,“觀音送子,早生貴子”;“夫妻和好,白頭到老”.(此禮儀在梅州地區(qū)亦已不常見,被現(xiàn)代婚禮模式取代)
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一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著由禮生報名單,一桌二個上席,按輩份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鬧房
鬧房一種在大廳鬧,一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后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鐘放一次,一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
也叫“轉(zhuǎn)門”.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送滿月 結(jié)婚后一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谷種、豆子等,示意五谷豐登,財丁興旺.
傳統(tǒng)喜慶習俗
1.誕生禮儀
標志著一個人出生的慶賀和祝福,是人生中的開端禮儀.
催生
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面條、粉干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帶著雞、蛋、米酒(有的帶幾十斤)到岳家去報喜,外婆家要請客,至親友好都會來參加,以表示祝賀.外公、外婆會回贈雞和紅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給小孩洗澡,請接生婆吃飯.外婆會送來大公雞、雞蛋、面條、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請外婆及親房.有些地方還要給至親親友送紅蛋,親友在滿月前會回送雞、雞蛋、面條等物.
做滿月
嬰兒出生一個月,要做“滿月”,外婆會送來大公雞(很多地方送大閹雞)、雞蛋,還會送來嬰兒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項圈、風衣、裙、銀手鐲和背帶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親戚,一般都送小母雞、雞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親房也會來慶賀.
百歲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慶賀.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會拿公雞來慶賀,其他親屬一般都要給嬰孩送紅包.
做周歲
孩子出生一周歲,要做“周”,慶賀孩子“得周”.周歲比滿月更為隆重,來慶賀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 (現(xiàn)在好像已經(jīng)無此禮儀,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沒有了).
3.壽誕禮儀
做生日
客家人與各地的習俗一樣,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較為普遍.從十歲“啟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歲,到了六十以上,可稱為祝壽.做生日要吃壽面和荷包蛋,示意長壽百歲. (此習俗亦已簡化,只做大壽:六十歲以上)
祝壽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面、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lián),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后請;除內(nèi)親、至交有發(fā)請?zhí)?不賀不請.
4.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梁時,要張燈結(jié)彩,貼紅聯(lián).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qū)邪”、“除煞”,然后才能遷入居住.
遷入新居時,要隨帶燈籠(或油燈)、火籠、秤等進屋,還要帶一窩小雞,蒸一甑飯捧進新屋,以示新丁興旺,喜氣盈庭.遷新居要辦“入宅酒”,宴請親友和建屋工匠及幫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豬腸、豬血和米糕等,示意長長久久,發(fā)財高升.
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shù)雖然不高,但后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jié).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cè)為首位,右側(cè)為第二位.然后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cè)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guī)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cè)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cè)向,不能象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qū)Ψ?以表示禮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豐富的知識性.猜拳的數(shù)字從零到拾,如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shù),即為勝方.如雙方同時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時叫“一品高升”;猜“二”時,叫“兩家和好”;猜“三”時叫“三星高照”;猜“四”時叫“四季發(fā)財”;猜“五”時叫“五子登科”;猜“六”時叫“六六順心”;猜“七”時叫“七巧成圖”;猜“八”時叫“八仙慶壽”;猜“九”時叫“九久長長”;猜“十”時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語.
喝酒猜拳時,一般以三杯酒為一組,輸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過關.如余興未了,可再來一組或幾組.如需請人代拳、代酒,應和對方協(xié)商,征得對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還有出手指點數(shù)字斗酒,做法是席間指定一人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總數(shù),算到誰,誰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從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為喝酒者.另外也有“轉(zhuǎn)湯匙”斗酒的,桌中擺一個湯匙,由一人旋轉(zhuǎn)湯匙,待湯匙停止轉(zhuǎn)動時,湯匙柄指向誰,誰就得喝一杯.除外還有“猜單雙”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兩枚硬幣,讓別人猜單、雙,輸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樣多,有文化的人還喜歡“字詞令”(包括地方特產(chǎn)令、農(nóng)諺令等)、“詩詞令”,此外還有“通令”(多是別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謎等.客家人喜歡通過酒規(guī)酒令、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游戲,增添酒興,消除寂寞困倦,直至盡歡盡醉.
傳統(tǒng)歲時習俗
過年
“百節(jié)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shù)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jié)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臺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準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后,要擇定吉日在屋內(nèi)掃塵,打掃衛(wèi)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干干凈凈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lián),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家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肴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后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干干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fā)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guī)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后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fā)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準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jié)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又叫“上元節(jié)”,家家戶戶要籌辦菜肴,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游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fā)貼,來后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jié)后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jié)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游樂活動: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稻草龍
一截一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抬著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合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蝙蝠燈
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你蠟燭”,“恭喜發(fā)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只要蠟燭.
船燈
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游唱.春節(jié)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diào),艘公只管劃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钡?最后喝酒吃飯.
獅燈
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春分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guī)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后,然后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后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qū)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后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qū)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jié)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節(jié)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jié).端午是個大節(jié),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jié).
中元節(jié)
客家地區(qū)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jié)”.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jié),謂“七月十四人過節(jié),七月十五鬼過節(jié)”.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jié)
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俗稱“八月節(jié)”,也是個大節(jié).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jié).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jié),飯后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jié)
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jié),也叫重九節(jié),俗稱“九月節(jié)”,是年尾大節(jié),有“過了重陽無大節(jié)”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jié).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農(nóng)歷十一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民間娛樂
客家民間娛樂內(nèi)容非常豐富,節(jié)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yǎng)花,釣魚等.
4、 龍會不會在深海里,所以現(xiàn)在還沒人發(fā)現(xiàn)
龍除了在神話電視劇、十二生肖之中看到過,至今科學界可以說都沒有證實該生物的存在,而在以前,我國曾報道一次“營川墜龍事件”,引發(fā)了世界性的關注,難道地球上真的有龍存在?
不過在“營川墜龍事件”進入最熱議的時段之后,答案也就出來了。根據(jù)央視2004年拍攝的專題片來看,片中得出的結(jié)論認為,這是鯨魚擱淺,然后骨骼拼錯,被大家誤以為是龍。
所以說轟動一時的“營川墜龍事件”才算有了一個結(jié)果,而對于營口一位80多歲的老人捐贈的“龍骨”,最終也初步證實了是第四紀野馬的化石。所以最終“營川墜龍事件”再次被認為是一次不真實的事件,并非是真龍的問題。不過后來也有是三位老人說曾親眼見過“龍”,這樣的結(jié)論稍微有點早,但是具體也有沒有證據(jù)去證明.
包括一直傳言的在1944年8月,松花江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龍”,對此,有刊物記載。那到底有沒有龍呢,這個真的是完全沒有辦法證明的,而在如今不少人也在質(zhì)疑龍的存在了。
龍會不會在深海里,所以現(xiàn)在還沒人發(fā)現(xiàn)?
對于這個說法,其實深海區(qū)域很多地帶都是人類未勘察過的,俗話說“大海深不見底”,我們?nèi)祟惒⒎撬械膮^(qū)域都可以勘察到,包括世界上最深的海溝,至今我們也沒有完全搞明白,并且每次下降一個深度之后,幾乎都出現(xiàn)了一些超乎人類想象的事件,那就是深處依然有海洋生物的存。
一般情況而言,在我們的科學理論之上,深海越深,水壓越高,基本是不可能存在生命的,但是確實具有新生物的意外發(fā)現(xiàn)。
包括我們以前說,不需要呼吸就能過生存的生物不存在,但是在2020年被發(fā)現(xiàn)了。對于龍來說,如果真的存在深海里,還真的不好發(fā)現(xiàn)。但是這么大的生物存在海洋之中,也并非不容易發(fā)現(xiàn)。所以也不太可能真的有龍存在海洋區(qū)域。但是話說回來,在沒有肯定海洋區(qū)域都被完全探索完成之外,人類還沒有辦法給出這樣的一個答案。所以到底有沒有,沒人知道。
而大家可能會注意到這個問題,12生肖包括了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除了龍之外,其他生物都在我們現(xiàn)實之中找到了,所以這才是大家爭議最強的,按照情況來說,古代的生肖說法不可能用一個憑空的“生物”來進行替代,所以到底有沒有,如今科學界都難以證實。
而龍也只是在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于中國經(jīng)典中的生物,在現(xiàn)實中無法找到實體,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于現(xiàn)實,所以沒發(fā)現(xiàn)也不代表沒有,但是也不代表肯定有,就看未來有沒有發(fā)現(xiàn)的可能性。
地球上與龍相似的生物有沒有?
確實,科學家們在地球上還真發(fā)現(xiàn)了有一種生物與我們想象中的“龍”相似的生物,那就是“洞螈”。
該生物在2013年的時候,還真的出現(xiàn)過“以假亂真”的情況,一篇關于“昆侖山古洞驚現(xiàn)真龍 是真是假?”的消息引發(fā)了全球關注,但是最終通過鑒定才知道,居然是由一張洞螈的圖片PS而來。所以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消停下來,但是這個事件之后,還是有人說龍是真的存在,所以至今也沒有證據(jù)說明,只是一直爭議之中。
洞螈確實與龍比較相似,但是它只是一種兩棲類動物。由于它的身體呈灰色、粉紅色,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當?shù)鼐用駥⑺鼈兎Q為“人魚”。該生物也非常的奇特,據(jù)說洞螈能活100年以上,但至今也未得到證實。同時洞螈能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生活6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該生物真的是“自然界”的一奇葩,由于在自然環(huán)境中對洞螈進行考察非常困難,所以人類對它的了解也并不多。
但是這里可以明確說的是,它不是龍,所以很多人經(jīng)常誤認它是“龍”,這個需要分清楚一下。洞螈還有一個亞種,叫黑洞螈。黑洞螈有眼睛,并且它們的皮膚含有色素,因此沒有洞螈那樣顯得神奇,這就是與龍非常相似生物的情況。
說到底,自然界是否真的存在龍?
說到底還是無法證明是否有龍,更加別說它的外貌到底是如何,如今我們看到的一些龍畫面,也是流傳下來的,并且是大家通過自己的思想進行描繪的一個畫面,所以在自然界沒有發(fā)現(xiàn)真龍或者龍化石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給出定義。
不過話說回來,就算是未來人類無法發(fā)現(xiàn)龍的存在,但是它已經(jīng)進入到了我們的“精神生活之中”,所以這算是一種“精神”支持了吧,都將龍進行美化了。
未來如果發(fā)現(xiàn)了龍的存在,我們也再來說明,但是基本不太可能會發(fā)現(xiàn)它,如果真的存在來,早就存在于人類的生活之中了,所以龍江可能成為一種永久性神秘的“生物”。
客家有哪些民俗,問誰能介紹下泰國(曼谷王朝)第一代國王(拉瑪一世)呢~~
發(fā)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