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鸛魚石斧(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歷史故事)

楊凌觀賞魚批發(fā)市場2025-02-07 22:11:511.37 W閱讀0評論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703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是否還可用!

1978年彩繪鸛魚石斧,在河南臨汝閻村出土彩繪鸛魚石斧了一件陶缸,其器形為敞口、圓唇、深腹,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沿下有四個對稱彩繪鸛魚石斧的鼻鈕,腹部是彩繪《鸛魚石斧圖》,這幅《鸛魚石斧圖》是仰韶文化彩繪鸛魚石斧的杰出代表作,《鸛魚石斧圖》畫面縱37厘米,橫44厘米,在繪畫史上,它不僅反映了人類童年繪畫萌芽時期彩繪鸛魚石斧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而且以其宏偉的氣勢,體現(xiàn)了中國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劜世L鸛魚石斧,以及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歷史故事對應(yīng)的相關(guān)信息,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關(guān)注我們祥龍魚場哦。

本文目錄一覽:

國家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是

第一件: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彩繪鸛魚石斧,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彩繪鸛魚石斧,是商朝的一件價值連城的青銅文物,其作用主要是用于祭祀。

司母戊鼎出土于1939年,從1959年開始就一直藏于國家博物館。這件巨物重達832.84公斤,連耳高133厘米。

據(jù)考證此物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鑄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制作水平是當時最為頂尖,幾乎可以代表整個商周時期的巔峰工藝。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zhèn)國之寶"的美譽。現(xiàn)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第二件:孝端皇后鳳冠

孝端皇后鳳冠,一件從上大下全部是珠寶的文物極度奢華,上面有九龍四鳳,上有翠蓋,下垂結(jié)珠,周身布滿了各種寶石,翡翠,珍珠,工藝也及其復(fù)雜,上面還用了很殘忍的翠鳥羽毛點翠技術(shù),左右兩條口銜珠寶流蘇。

冠后部飾六扇珍珠、寶石制成的“博鬢”,呈扇形左右分開。此冠被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孝端皇后鳳冠是明朝明神宗孝端顯皇后(萬歷皇帝的愛妃)的鳳冠,1956年在明十三陵附近被考古隊挖掘出土。當時清理到這件文物時隊員全部被震撼到了,馬上向上級報告。

第三件: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一件罕見的繪畫珍品)

在國內(nèi)的各個大小博物館中你也許見到過類似的文物,這是一個時代的陶器風(fēng)格,其最有價值的一件現(xiàn)給就珍藏于國家博物館。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是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的文物,其主要作用是陪葬品。1978年在河南汝州附近挖掘出土。

其文物為為紅陶砂質(zhì),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側(cè)就是著名的鸛魚石斧圖,有學(xué)者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副畫作,是現(xiàn)在中國畫的老祖宗,是最原始的中國畫雛形,

同樣也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史前圖畫,它的價值無可估量,是迄今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陶畫。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在2003年被國務(wù)院確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之首。

擴展資料:

中國國家博物館(NationalMuseumofChina)簡稱國博,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cè),東長安街南側(cè),與人民大會堂東西相對稱,是歷史與藝術(shù)并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隸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截止至2013年末,中國國家博物館總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國博藏品數(shù)量為100余萬件,展廳數(shù)量48個。

是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是中華文物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整體規(guī)模在世界博物館中位居前列,2012年游客接待量達到537萬人次,2013年達到745萬人次,是全世界最受游客歡迎的博物館之一。

2018年3月,國家博物館正式取消紙質(zhì)門票,觀眾持身份證即可直接進入國博參觀。

參觀須知

開放時間

9:00—17:00(15:30止票,16:00停止入館,16:30清場,17:00閉館)周一閉館(含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

2018年9月22日,國家博物館發(fā)布公告,因展覽施工原因,國家博物館自2018年9月25日起暫停對公眾開放,恢復(fù)開放時間另行公告。

服務(wù)介紹

國博一層大廳服務(wù)臺提供手機自助導(dǎo)游服務(wù)(租機40元或者下載客戶端30元)和普通導(dǎo)覽器(30元)。各展廳有志愿者提供免費講解服務(wù)。國博專職講解員在特定展廳提供定時免費講解服務(wù),具體安排如下:

古代中國:9:15、9:45、14:00、14:30在地下一層北側(cè)《古代中國》序廳集合,每場約2小時

《復(fù)興之路》:9:15、9:45、14:00、14:30在一層大廳北側(cè)《復(fù)興之路》序廳集合,每場約1.5小時。

專題展覽(含青銅器、佛造像、錢幣、玉器、古代繪畫):9:15、14:00、14:30在三層大廳《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shù)》展廳南側(cè)入口處集合,每場約2小時。

觀眾須知

基于國家博物館藏品舉辦的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觀眾可以拍照留念,但請勿使用閃光燈和三腳架。引進的臨時性展覽,將依據(jù)辦展協(xié)議確定是否可以拍照,若不可拍照,將在展廳內(nèi)設(shè)立明顯的提示標識。

請勿吸煙。請勿觸摸展柜。

觀眾自帶液體飲料經(jīng)本人試喝檢驗后可以帶入場館,觀眾自帶食品經(jīng)安檢后可以帶入場館;

請勿將各類管制刀具、打火機、光盤、危險品及寵物帶入場館;

為快速完成安檢,請盡量不要攜帶箱、包入場(尤其是雙肩包和單一尺寸超過40厘米的大包),如已隨身攜帶箱、包,請先持國家博物館門票經(jīng)安檢、存包后再進入場館參觀;

違禁的私人物品請存包或于館外自行處理;

參觀前請您整理好衣物,衣冠不整者謝絕入內(nèi);

參觀時請勿大聲喧嘩并請將手機設(shè)置為靜音以免影響他人參觀;參觀時請勿觸摸展品;

請您在指定區(qū)域就餐;場館內(nèi)請勿吸煙;場館內(nèi)請勿奔跑、追逐、攀爬、躺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國家博物館

被永久禁止出境的特級文物,都有哪些?

中國現(xiàn)存文物中被禁止出境展出的文物有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利簋、天亡簋、水晶杯以及銅奔馬等物。這其中的“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來自于新石器時期,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在河南汝州被發(fā)現(xiàn),現(xiàn)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件文物的珍貴之處第一在于它擁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二來則是因為它身上的彩繪陶畫是中國現(xiàn)存文物中時間最早,同時也是面積最大的。

利簋[guǐ]與天亡簋這兩件文物均來自于西周初年,其中利簋的時間要早于天亡簋,是中國目前歷史最為悠久的西周青銅器。這兩件青銅器的內(nèi)底均鑄有銘文,利簋所刻銘文內(nèi)容主要是關(guān)于武王伐紂,而天亡簋的銘文內(nèi)容則是武王伐紂之后所舉行的祭祀儀式。此外,利簋被禁止出境展覽的時間要早于天亡簋,在零二年時便被列入第一批禁止出境的文物名單之中,而天亡簋則是直到一三年才被禁止出境。

來自戰(zhàn)國時期的水晶杯同樣屬于首批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這件水晶杯的外形乍一看與現(xiàn)如今玻璃杯的外形十分相似,整體外形十分簡潔。這件文物之所以會被列入禁止出境的文物名單之中自然是因為它十分珍貴,之所以珍貴則是因為它所運用到的制作技術(shù)是非常高超的。這件水晶杯是由整塊水晶制作而成的,且在科學(xué)技術(shù)十分落后的戰(zhàn)國時期古人便能夠?qū)⑵浯蚰サ檬止饣识艜灰暈檎淦贰?/p>

東漢時期的銅奔馬同樣是一件頗具創(chuàng)作技巧的歷史文物。這件銅奔馬所呈現(xiàn)的是馬匹騰空奔馳的造型,整體就只有一個著力點。但是僅憑這一著力點,古人卻能讓這件銅奔馬始終保持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對于力學(xué)平衡原理的運用也是精湛的。體現(xiàn)了這一點的銅奔馬便是因此早早被禁止出境展覽。

彩陶缸繪鸛魚石斧紋的文物賞析

1978年彩繪鸛魚石斧,在河南臨汝閻村出土彩繪鸛魚石斧了一件陶缸。其器形為敞口、圓唇、深腹,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沿下有四個對稱彩繪鸛魚石斧的鼻鈕,腹部是彩繪《鸛魚石斧圖》。這幅《鸛魚石斧圖》是仰韶文化彩繪鸛魚石斧的杰出代表作。

《鸛魚石斧圖》畫面縱37厘米,橫44厘米。在繪畫史上,它不僅反映了人類童年繪畫萌芽時期彩繪鸛魚石斧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而且以其宏偉的氣勢,體現(xiàn)了中國史前彩陶畫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

整幅作品的內(nèi)容分為兩組:右邊畫的是一把豎立的裝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號和緊纏的繩子,都被真實、細致地用黑線條勾勒出來。左邊畫的是一只圓眸、長喙、兩腿直撐地面的水鳥。它昂著頭,身軀稍微向后傾,顯得非常健美,嘴上銜著一條大魚,面對豎立的石斧。

石斧是新石器時代人們普遍使用的生產(chǎn)工具。人們用石斧砍倒荊棘,開辟田地。人們用石斧防御猛獸襲擊,保護自身安全。石斧在原始人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斗爭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自然,原始人對石斧產(chǎn)生了崇拜的心理。畫面上的石斧是經(jīng)過作者精心藝術(shù)加工處理的,它不是簡單地靜物寫生。真實情況,石斧只能隨意平放,不會自然豎立。作者讓石斧巍然屹立在畫面右邊,斧刃朝向外邊,形象嚴肅,一絲不茍,顯示出巨大的威力,石斧被賦予靈性,人格化了。它已經(jīng)成為氏族圖騰,接受人們的頂禮膜拜了。畫面上的水鳥,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是鸛,但也有少數(shù)研究者認為是鷺。不管是鸛也好,還鷺也好,都是能給原始氏族帶來歡樂、吉祥的益鳥。鸛銜著大魚,虔誠地面對石斧,意味著向石斧奉獻供品,祈求石斧保佑氏族平安、吉祥、歡樂、豐收。這幅彩陶畫極有可能是原始氏族圖騰崇拜禮儀場面的一個特寫鏡頭。

一般彩陶上的繪畫以裝飾紋樣為主,像這種描繪物象的繪畫罕見。《鸛魚石斧圖》標志著中國史前繪畫藝術(shù)由紋飾繪畫向物象繪畫的發(fā)展。紋飾繪畫與器物密切結(jié)合,而物象繪畫與器物形狀基本脫節(jié),繪畫的獨立性增強了。整幅作品中,鸛、魚、石斧的描繪極具繪畫性。無論是形象的塑造,還是畫面的構(gòu)思,都不像紋飾繪畫那樣考慮如何與器形有機結(jié)合,而它僅僅是以陶缸腹部表面作畫而已。在這里,繪畫性彩陶與幾何紋彩陶的分離,以至繪畫與陶器的分離,正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是人們審美觀念、創(chuàng)作思想及繪畫技巧向更高階段演進的體現(xiàn)。

中國國家博物館十大鎮(zhèn)館之寶都有哪些?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一座以歷史和藝術(shù)為主題的博物館彩繪鸛魚石斧,該館坐落于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cè)。中國國家博物館里面珍藏很多具有歷史和文化藝術(shù)的珍奇寶物彩繪鸛魚石斧,因此倍受歡迎。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陳列著十大鎮(zhèn)館之寶彩繪鸛魚石斧,其中就有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利簋。

利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銅器,獸首雙耳垂珥,垂腹,圈足下連鑄方座。器身、方座飾饕餮紋,方座平面四角飾蟬紋。利簋又叫作“武王征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

珍藏在國家博物館中的利簋圓形兩耳方座,這種青銅器的樣式是西周時期新的樣式。在利簋的方形底座上還刻有三十三個篆體字,記錄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件歷史重大事件。

經(jīng)過對比發(fā)現(xiàn),利簋的銘文內(nèi)容和中國歷史文獻中記錄一致。制作這個青銅器的人叫“利”,彩繪鸛魚石斧他曾經(jīng)跟隨武王參加伐紂戰(zhàn)爭,等到戰(zhàn)爭勝利后彩繪鸛魚石斧他得到了獎賞。因此利鑄造此器以記錄當時戰(zhàn)功并祭奠祖先。

利簋出土在陜西臨潼縣零口鎮(zhèn),是我們迄今為止能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在中國商周時期,青銅的差量是很稀缺的,所以當時人們稱青銅為“金”,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使用這種貴金屬。

利鑄造青銅器的金屬就是武王賞賜給他的,讓他打造一件青銅器作為永世留念。利簋價值的體現(xiàn)集中在該器腹內(nèi)底部4行33字的銘文上。雖然這段字簡單,但是證實了歷史上的“牧野之戰(zhàn)”。它為古代史上這一著名的戰(zhàn)役有了一個絕對年代;它為商周兩代的劃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據(jù) 。

國家博物館的十大鎮(zhèn)館之寶是什么?

十大鎮(zhèn)館之寶如下:

1、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反映出我國史前時期繪畫藝術(shù)的萌芽風(fēng)格,是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品,是迄今為止在考古發(fā)現(xiàn)出土的年代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繪畫作品。

2、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魚紋盆

這件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魚紋盆,是我國新石器時期彩陶工藝的典范,是仰韶文化彩陶工藝的代表作,是仰韶文化半坡遺址的標志。

3、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陶鷹鼎

迄今為止考古發(fā)現(xiàn)出土的新石器時期唯一的一件鳥類造型的陶器,開創(chuàng)了商周時期鳥獸形青銅器造型的先河,是距今6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聰明與智慧的結(jié)晶,是極其罕見的文物珍品。

4、商代青銅司母戊大方鼎

迄今為止國內(nèi)出土的最大和最重的青銅器,反映出商代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商代工匠聰明和智慧的結(jié)晶,是商周青銅文化的杰出代表,享有“鎮(zhèn)國之寶”的美譽。

5、商代青銅四羊方尊

迄今為止國內(nèi)出土的體型最大、份量最重的商代青銅方尊,是商代青銅器鑄造的巔峰之作,被譽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作為我國古代文物的精華和杰作被編入教育部中學(xué)歷史教科書。

6、西周青銅利簋

這尊西周青銅利簋,制作精美,保存完好,是迄今為止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西周青銅器,被列入國家檔案館第二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chǎn)名錄。

7、西周青銅大盂鼎

這尊西周青銅大盂鼎造型端莊堂皇,渾厚雄偉,制作精美,呈現(xiàn)出磅礴氣勢和恢弘格局,為世人所矚目,是西周青銅禮器中的重器。

8、西周青銅虢季子白盤

這尊西周青銅虢季子白盤,是迄今為止國內(nèi)發(fā)現(xiàn)的體積最大的西周青銅器,是2002年國家文物局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之一。

9、明代九龍九鳳冠

這頂明代九龍九鳳冠,是孝端皇后接受冊命、拜謁宗廟、祭祀祖先、參加朝會所佩戴的禮帽,華麗貴重,是迄今為止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唯一的一件皇后鳳冠。

10、太平天國玉璽印兌

這方太平天國玉璽,充滿著濃厚的拜上帝教色彩,在我國的玉璽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是太平天國農(nóng)民革命運動中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是太平天國農(nóng)民革命運動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革命歷史文物。

擴展資料:

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是商朝的一件價值連城的青銅文物,其作用主要是用于祭祀。這件巨物重達832.84公斤,連耳高133厘米。據(jù)考證此物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制作水平是當時最為頂尖,幾乎可以代表整個商周時期的巔峰工藝。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zhèn)國之寶"的美譽。現(xiàn)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參考資料:團結(jié)網(wǎng)-中國國家博物館十大鎮(zhèn)館之寶

彩繪鸛魚石斧(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歷史故事) 觀賞魚

一人捐出黃帝時期的寶物,當之無愧的鎮(zhèn)國之寶,為何只是換回幾雙手套?

因為這人將文物交出去的時候并不知道這是一件價值很高的文物,而且當時手套的價值還蠻值錢的,所以這人非但沒有覺得虧了,反而還覺得賺到了。這件價值連城的寶物就是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是黃帝時期的一件文物,對于研究這個時期的文化具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

黃帝時期距離現(xiàn)在有兩千多年,是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一個時期。但是當時的文字記錄并不是很完善,再加上時間太過久遠的緣故,該時期遺留下來的文物并不算很多,所以這個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的出現(xiàn)才會顯得如此珍貴。不過這件寶物剛被發(fā)現(xiàn)的時候可是備受嫌棄,因為發(fā)現(xiàn)該寶物的那個村莊的村民們都以為這是一個骨灰土罐。

因此村民們都不想要這個土罐,最后一個名叫李建安的村民勉為其難地將它帶回了家。這個村民雖然把它帶回了家,心里卻還是覺得膈應(yīng),所以沒過多久就將它送到了當?shù)氐牟┪镳^。該博物館一開始也沒有認出它的“真實身份”,只以為是一件稍微有些年代的土罐,所以就給這位村民拿了五雙線手套以示獎勵。這在當時那個年代已經(jīng)算是非常不錯的獎勵了。

之后這個寶物就一直待在這個博物館中,始終沒人識破它的價值。直到它被該博物館的一位員工帶到北京,它的真正價值才被發(fā)現(xiàn),眾人也才知道這是黃帝時期的一件寶物。于是自那以后這件寶物就被一直收藏在國家博物館,被妥善保管著。

關(guān)于彩繪鸛魚石斧和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歷史故事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文章版權(quán)聲明:本站文章來之全網(wǎng),如有雷同請聯(lián)系站長微信xlyc002 ,轉(zhuǎn)載或復(fù)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

發(fā)表評論

快捷回復(fù):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評論列表 (暫無評論,13729人圍觀)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

目錄[+]

取消
微信二維碼
微信二維碼
支付寶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