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蚊魚吃不吃蚊子(食蚊魚吃幼魚)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752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的內容是否還可用!
食蚊魚主要以蚊子、跳蚤、水蚤等小型水生昆蟲為食,除了昆蟲類,食蚊魚也會吃一些水草和浮游生物,如浮游動物、浮游植物等,在自然環(huán)境中,食蚊魚通常生活在緩流或靜水中,如河流、湖泊、池塘等水域,它們的口腔結構適合捕食小型昆蟲,因此常常被用作防蚊蟲的工具,例如在一些地區(qū)的稻田、池塘等水域中引入食蚊魚來控制蚊蟲的繁殖,此外,食蚊魚也是觀賞魚類之一,受到了很多水族愛好者的喜愛,食蚊魚吃不吃蚊子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食蚊魚吃幼魚、食蚊魚吃不吃蚊子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食蚊魚吃不吃蚊子,以及食蚊魚吃幼魚對應的相關信息,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關注我們祥龍魚場哦。
本文目錄一覽:
什么魚吃蚊子幼蟲
食蚊魚吃蚊子幼蟲食蚊魚吃不吃蚊子,是胎鳉科、食蚊魚屬魚類。食蚊魚為暖溫性小型魚類食蚊魚吃不吃蚊子,生活于水庫、湖泊、壩塘、沼澤、稻田、水渠、洼地等各類靜水水體。集群游泳于水的表層,行動活潑、敏捷。以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幼魚主食輪蟲、纖毛蟲,成魚攝食昆蟲、枝角類、橈足類、小球藻,特別喜食蚊的幼蟲孑孓,一尾成魚每天可吞食孑孓2000余只。
形態(tài)特征:
背鰭Ⅰ-5~6;臀鰭Ⅲ-6~7。縱列鱗29~34。鰓耙12~15。椎骨26~35。體長24.5~37.3毫米:體長為體高3.7~5.9倍,為頭長3.8~4.4倍。頭長為吻長3.1~5.0倍,為眼徑2.7~4.8倍。體長形,略側扁,背緣淺弧形,腹部圓凸。頭短寬,吻短。眼大。口小,上位,頜齒細小。體被圓鱗,無側線。背鰭位于體中點之后。臀鰭位于背鰭前下方。雄魚臀鰭的第3~5鰭條延長變成輸精器。尾鰭圓形。體背灰黑,腹部白色。頭背有1黑斑,沿背部及尾柄末端有黑色條紋。除腹鰭外,其余各鰭具小黑點。
什么魚會吃在水里的蚊子幼蟲?
食蚊魚。
食蚊魚主要是以動物食性為主。無食用價值,但它嗜食蚊子幼蟲,有益于環(huán)境保護,也有觀賞價值。原產北美,引入我國,分布于長江以南諸多省區(qū)。也被移殖于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qū)。
據(jù)介紹,食蚊魚成年個體體長4-6cm,卵胎生,主要食物為水生的昆蟲幼蟲,當水溫適宜時,每條魚一晝夜可吞食蚊子幼體40~100只,最多能吞食200多只。利用食蚊魚滅蚊,能把蚊子幼蟲消滅在水體里,可有效地控制蚊子的孳生。
所以,水缸中有大量的蚊蟲幼蟲,可以用食蚊魚來消滅。
擴展資料:
中國引進食蚊魚:
1911年從夏威夷將600尾食蚊魚經日本橫濱運至臺灣,大部途中死亡, 最后尚存126尾,由于氣候適宜, 不久普及臺灣全省。
第二次在1924年由菲律賓醫(yī)學科學研究所贈送一批食蚊魚運至上海試養(yǎng);
1926年又從美國漁業(yè)局運來一批,通過較長期馴育和適應, 食蚊魚已在上海郊區(qū)小河、池塘大量自然繁殖。
50年代后期開始廣泛移植至中國南北許多省市,60年代在廣州地區(qū)繁殖,現(xiàn)已成為該區(qū)池塘、水溝、低洼地等小水體數(shù)量很多的優(yōu)勢種。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食蚊魚
人民網-廣州水務局:適量投放食蚊魚不會影響生態(tài)
食蚊魚吃什么的
食蚊魚,又名:大肚魚、柳條魚。為雜食性,主要捕食各種孑孓,以食蚊子的幼蟲為生。
食蚊魚為小型魚類, 體長30~40毫米, 無經濟價值,它們屬卵胎生魚,卵在體內受精和孵化,特點是雌魚直接產下小魚而不產卵。一般棲息在生長植物的池塘、湖泊和水流緩慢的溪流中。
人工養(yǎng)殖,可以飼喂:紅線蟲、水蚤、豐年蝦(無節(jié)幼蟲)等。也可以選擇人工飼料加活餌搭配喂養(yǎng)。
食蚊魚吃什么的?
食蚊魚主要以蚊子、跳蚤、水蚤等小型水生昆蟲為食。除了昆蟲類,食蚊魚也會吃一些水草和浮游生物,如浮游動物、浮游植物等。
在自然環(huán)境中,食蚊魚通常生活在緩流或靜水中,如河流、湖泊、池塘等水域。它們的口腔結構適合捕食小型昆蟲,因此常常被用作防蚊蟲的工具,例如在一些地區(qū)的稻田、池塘等水域中引入食蚊魚來控制蚊蟲的繁殖。此外,食蚊魚也是觀賞魚類之一,受到了很多水族愛好者的喜愛。
食蚊魚吃不吃蚊子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食蚊魚吃幼魚、食蚊魚吃不吃蚊子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發(fā)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