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龍的寓意和象征(香火龍的來歷)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700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的內(nèi)容是否還可用!
今天給各位分享香火龍的寓意和象征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香火龍的來歷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祥龍魚場哦,現(xiàn)在開始吧!香火龍連舞三個晚上,每天龍身加長3米,從33米變成39米,寓意福祿綿長,子孫延綿不絕,最后一天舞龍結束,香火燃盡,人們把龍身送往湞江河邊,謂之送龍入水,靈龍則逐波而去,民俗活動結束后,村里宴請參與舞龍的人們吃宵夜,謂之“煲龍粥”,龍象征帝王象征中國文化傳說:龍的傳說——天龍: 太原晚報副刊以“天龍”為名,有朋友問:天龍是怎樣的龍?“龍珠”因何而來?
今天給各位分享香火龍的寓意和象征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香火龍的來歷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祥龍魚場哦,現(xiàn)在開始吧!
本文目錄一覽:
峰文到灣頭村有多少公里
灣頭村是十里亭鎮(zhèn)轄行政村,位于韶關市東北10千米湞江區(qū)十里亭鎮(zhèn)東北隅。[1]
村北依靠橫亙東西的丹霞山南部余脈,東靠峰火嶺與長壩鎮(zhèn),南俯湞江沿岸平原,群山環(huán)繞,翠竹四繞,良田周圍,山清水秀,靜享天優(yōu)。
中文名
灣頭村
所屬地區(qū)
廣東省韶關市湞江區(qū)十里亭鎮(zhèn)下轄村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shù)量
4702(2014年)
車牌代碼
粵F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村貌特色經(jīng)濟狀況TA說參考資料
地理位置
于該鎮(zhèn)東部17公里烽火嶺山腳,該村地域范圍東靠烽火嶺與長壩鎮(zhèn)交界,西至皇羅寨與臘石村接壤,南至八角塘與黃浪水村相連,北至黃竹村分界。
灣頭村三面環(huán)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民風淳樸,東、西、北皆有群山環(huán)抱,背靠玄武高聳,左倚青龍護衛(wèi),右伴白虎低伏,南面有湞水環(huán)繞,朱雀平坦,明堂秀水,案山來朝,風水格局為之“頭頂天子降,腰攬將軍坳,腳踩八角塘”,風水絕佳,因該地為北江支流湞江第一灣,得名曰:灣頭村。
歷史沿革
該村始建于唐、宋年間,是當時較為有名氣的千家村,具有“九井十八橋”之稱。盧氏于明初時代遷入,至今是該村的主要姓氏。
該村環(huán)境優(yōu)美,人杰地靈,是清乾隆時期二廣都督盧廣居的故居,明清科舉屢出進士和舉人,清代鄉(xiāng)試每年亦有10數(shù)人中秀才者;民國時期黃埔軍校畢業(yè)生就有4人,從這里還走出了臺灣立法委員、曲江縣縣長、曲江中學校長、韶州師范校長等才俊。
文化習俗
明末清初,湞江水運發(fā)達,作為湞江第一灣的灣頭村是著名的水驛站,成為水上運輸?shù)娜肆?、物流中轉(zhuǎn)站,碼頭上熙熙攘攘,南海北往的貨物和客商在此中轉(zhuǎn)逗留,繁華熱鬧。由于湞江過去水運險灘重重,上游有大黃灘(今灣頭水利樞紐附近),下游有水口廟,來往貨船在過了一個險灘之后,都要在灣頭水驛站停留休息,養(yǎng)精蓄銳,明日再過另一險灘。為了保佑過萬商船和客商安全,因此有了連續(xù)舞三晚香火龍,再送火龍下水,期盼保佑湞江沿途從事水運、碼頭工作的人們平安順利安全的民俗活動。
古建筑
香火龍就地取材,用本地稻草扎成龍頭,再用稻草和木棍編織成龍身和龍尾,長約33余米(扎龍);晚上啟龍時辰一到,在祠堂門口村中長老一聲吆喝下,眾人借助火堆,同時點燃香火,再將香火插在稻草上,顧名思義叫做“香火龍”,啟龍儀式一結束,馬上舉行游龍活動,即10多名精壯小伙子舞者火龍走街穿巷,后面跟著長長的游龍隊伍,給家家戶戶拜年送吉祥,每家每戶人出門立即點燃爆竹煙花迎接火龍,象征著好運和一年的日子紅紅火火,期盼來年風調(diào)雨順,幸福安康!香火龍連舞三個晚上,每天龍身加長3米,從33米變成39米,寓意福祿綿長,子孫延綿不絕,最后一天舞龍結束,香火燃盡,人們把龍身送往湞江河邊,謂之送龍入水,靈龍則逐波而去。民俗活動結束后,村里宴請參與舞龍的人們吃宵夜,謂之“煲龍粥”。
龍的象征意義和傳說.急啊
龍象征帝王象征中國文化
傳說:
龍的傳說——天龍:
太原晚報副刊以“天龍”為名。有朋友問:天龍是怎樣的龍?為什么會有天龍?
天龍,當然指天上的龍,或升天的龍。龍能夠騰翔于云天,是由其取材對象和神性決定的。龍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顯靈、征瑞、兆禍、示威來概括。其中的“好飛”和“通天”,是“天龍”形成的決定性因素。我們知道,作為龍的集合對象,雷電、云霧、虹霓等本來就是飛騰在空中的“天象”;而魚、鱷、蛇等在水中潛游之快,馬、牛、鹿等在陸地上奔跑之速,都類似于“飛”棗古人由于思維的模糊性,往往將潛游于水中的魚、鱷、蛇等,奔跑于陸地上的馬、牛、鹿等,和飛升騰躍在空中的雷電、云霧、虹霓等看成一個神物的不同表現(xiàn),從而認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飛。
“好飛”必然“通天”。因為“飛”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秘、遼闊、至高無上的天。因而,從遠古到如今,人們總是讓神龍常常出現(xiàn)在浩渺無垠的昊天云氣中。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黑陶雙耳盆上,有將“魚藻紋”和“鳥紋”刻劃在一起的圖案;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鳥魚紋”,也將天上飛的鳥同水中游的魚棗龍的集合對象聯(lián)系起來。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龍的模糊集合之初,龍就開始有了“通天”的意味。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了一件“龍鳳導引升天帛畫”。畫面上的龍,豎身卷尾,頭臉朝天,肢爪劃動,躍躍而上。旁邊是它的同伴棗昂首展翅的鳳。龍鳳之下,站一位雙手合十的裙服女子。顯然,這位女子在祈禱著、接受著龍鳳的導引,要飛升到天上去,做一名自由自在的“女仙”。
于是,龍就有了溝通天地,做天地間的橋梁和信使的能力和身份。那些專制帝王們之所以稱自己為“真龍?zhí)熳印?,其根本點就在于瞅準了龍的“通天”的神性,和充當天地間橋梁和信使的能力。
對于老百姓而言,“天龍”則是一種民族心理的對應、釋放和外化。我們的祖先們,生活在異常艱辛的環(huán)境里,自然界災害頻仍,氏族間你爭我斗,自身面臨生老病死諸多苦痛。進入階級社會后,又增加了來自專制皇權的壓力,而這后一種壓力又同道德倫理相結合,以“三綱五常”等形式箍桶填鴨般灌進人們的血脈中,不容分說、無可拒絕地捆綁住人們的手腳。然而,追求自由乃是人之為人的天性棗天性自由卻無時不在羈絆之中,于是,人們期冀著、希求著、幻想著掙開繩索,超脫塵世,過一種能使天性充分展開的無拘無束的生活。
龍為滿足人們這樣的心理提供了可能。它既可以舒暢地在水中游,矯捷地在地上走,更可以瀟灑地在天上飛。天上多么美妙啊!皎潔的明月,雪白的云團,艷麗的霞光,更有長風千里,電掣萬仞,雷霹八方……天龍,天龍,實際上是人心想高飛、在高飛啊。
龍的傳說——龍珠:
人們在建筑彩畫、雕刻、服飾繡品等載體上常見“龍戲珠”(有“單龍戲珠”、“二龍戲珠”、“三龍戲珠”、“多龍戲珠”之分)圖案。有朋友問了:什么是“龍珠”?“龍珠”因何而來?“龍戲珠”又是怎么回事?
龍珠是與龍有關的珠。“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頜下。”這是《莊子》的說法了?!钝拧芬惭浴褒堉樵陬M”?!妒霎愑洝分v,“凡有龍珠,龍所吐者……越人諺云:‘種千畝木奴,不如一龍珠?!鄙鲜稣f法講了兩個意思:一是龍珠常藏在龍的口腔之中,適當?shù)臅r候,龍會把它吐出來;二是龍珠的價值很高,用民諺來說,就是得一顆龍珠,勝過種一千畝柑橘。
那么,龍珠從何而來呢?龍為什么要戲珠呢?
我們知道,珠,是水中的某些軟體動物,在一定的外界條件刺激下,其貝殼內(nèi)分泌并形成的圓形顆粒,因其有亮麗的光澤而被人們所喜愛,因而被稱作珍珠。既然水中的動物能生出珠來,作為水族之長的龍,自然也要有珠而生了棗這該是龍珠神話產(chǎn)生的一個基本思路。
但是,事情好像還不是這么簡單。龍是模糊集合起來的神物,集合的對象有魚、鱷、蛇、豬、馬、牛,以及雷電、云霧、虹霓等等。其中,鱷類和蛇類是卵生的。卵是圓形的,也可以說是顆粒狀的,是比珍珠大得多的顆粒。那么,古人會不會把鱷卵蛇卵當作一種“珠”呢?回答是肯定的。古人能將鱷蛇作為主要的集合對象,對其卵自然不會忽略;對鱷和蛇來說,卵的意義是重大的,是生命之源,有卵便有鱷、有蛇,進而才有龍。因此,卵是完全可以以“珠”的身份進入龍的生活之中的。那么,龍珠就是龍卵;龍戲珠,實際上就是龍戲“卵”,是龍這個神物,對生命的呵護、愛撫和尊重。其中體現(xiàn)和表達的,是古人的一種“生命意識”,即對轉(zhuǎn)承不息的生命現(xiàn)象的認識、理解和發(fā)揮。
民間吞珠化龍的傳說為我們的看法提供了注腳:某少年割草(或打水)得一寶珠,此珠放到米缸漲米,放到錢柜生錢。某財主知道后,帶人來搶珠。少年情急中將珠放到口里,卻一不小心咽了下去。于是口渴求飲,缸水喝干了,又去喝河水、江水。喝著喝著,頭上冒出了角,眼睛朝外凸,身子變長出鱗棗化為龍了。這樣的傳說廣泛地流傳于四川、浙江、廣東等地,從中透示出“珠”的珍貴,以及珠和龍生命相依的關系。
太陽,是我們對“珠”的另一個理解。我們見到的一些龍戲珠圖案,尤其是那些二龍戲珠圖案,其珠多有火焰升騰,分明是一枚“火珠”或“火球”;下面是滔滔海水,可以理解為火球躍出海面。在人們的視野和觀念中,堪稱“火球”的,太陽可排在第一。那么,很顯然,火球出海也就是太陽出海了。既然是太陽出海,為什么要龍來“戲”呢?這里要引入古人眼中的四方神: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龍則是代表東方的神物。這樣看來,龍戲珠就有太陽崇拜的意思了,該是太陽崇拜和龍崇拜的交融。
龍分雌雄,這是二龍戲珠的圖案比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雙方共同呵護、愛撫他們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陽解,就是雌雄二龍共迎旭日東升,讓燦爛的陽光普照大地。再者,二龍對稱,龍體彎長,珠形滾圓,在構圖上也具有一種美感。
龍的傳說——烏龍:
少華山下的龍?zhí)侗?,原先只有十來戶人家。村里住著:一家姓劉的父女二人,靠做賣豆腐為生。女兒名珠鳳,出落得俏???。
有一天珠鳳去挑水,鉤搭上掛上來一條小黑蛇。她把小黑蛇捉下來放到井臺上,說:“怪可憐的,放了去吧!”小黑蛇對她點了點頭,一轉(zhuǎn)身竄到井里去了。
珠鳳挑水剛進屋,聽見背后有人叫她。轉(zhuǎn)身一看,是個二十來歲的漂亮小伙。小伙拉住珠鳳的手,在她手心里放了一粒滾圓滾圓的珠子,說:“我是渭河龍君的五太子,剛才在龍?zhí)吨袘蛴?,不小心撞在你的鉤搭上掙脫不得,多謝大姐救命之恩。這是一顆龍珠,你把它放在水缸里,就不用天天挑水了。往后有啥為難事,大姐只管說一聲吧?!闭f完,頓時不見了影兒。珠鳳追出門外,只見井口一團白霧,聽得井水嘩啦啦響了幾聲。她覺得像是在夢中一般,再看手里,分明是顆寶珠。進屋后,她將龍珠往水甕里一丟,嘩棗,水花翻濺,泛起滿滿一甕清水,嘗一口,比那井水還甜,珠鳳知是寶物,對誰也沒講,連她親大也瞞著。只是常常想起烏龍,每天都去井臺上挑一擔水,偷偷往井里看上幾眼。
離龍?zhí)侗に奈謇锏膶O家堡住著一家財東尹立先。珠鳳他媽死的時候,劉老漢沒錢殮葬,借了尹財東十兩銀子。日子窮,還不起,卻常給尹家送些豆腐,權當付了利息。這十兩本銀尹財東也不催要,樂得一年到頭吃豆腐不花錢買。
珠鳳姑娘年長一年,越發(fā)出落。尹立先賊眼骨碌一轉(zhuǎn),打起了珠鳳的鬼主意。先是請了個能說會道的媒婆,給珠鳳說媒下聘禮來了。劉老漢執(zhí)意不肯,珠鳳心性剛烈,提起禮盒子摔到門外,媒婆碰了一鼻子灰。
尹財東知道了,氣得直翻白眼,罵道:“老東西給臉不要臉,十兩銀子的財十幾年咧欠著不還。哼!連本帶利紋銀百兩,三天內(nèi)交來啥說不說,交不來銀子棗哼哼!”他瞇起眼一聲冷笑:“叫珠鳳姑娘來頂賬!”話傳到劉老漢耳朵里,他也沒了主意。珠鳳只是爬在炕沿上哭,左思右想沒辦法”等到半夜她大睡定,跑到井臺兒上,牙一咬,心一橫,大叫一聲:“媽,兒跟你來了!”眼睛一閉,縱身撲進井里。
珠鳳只覺得頭暈目眩,像是騰云駕霧一般。忽聽得耳朵邊有人呼喊:“珠鳳,珠鳳妹妹!”慢慢睜開眼一看,原來自己不曾落到水里,卻躺在烏龍的胳膊上?!盀觚埜?!”她像見到親人一般,伏在烏龍的懷里大哭起來。烏龍勸她說:“珠鳳,你的事我都知道,你不要難過。狗財東為富不仁,天理難容,看我收拾這條老狗”……我送你回去吧!”珠鳳不肯,他在她耳邊一陣悄聲絮語,說得珠鳳含淚帶笑,連連點頭。
聽得珠鳳投井、鄉(xiāng)親們打著火把下井救人。烏龍見有人下來,輕聲對珠鳳說:“好妹妹,我不送你了?!彪p手將珠鳳托起。下井的人摸到珠鳳,連忙綁上繩子,把她救了上來。
夜深人靜,珠風把她和烏龍的事從頭到尾給父親學了一遍,老漢聽了暗暗驚喜,卻又半信半疑。珠風從甕里撈起龍珠,老漢見果然不是世俗之物,才信了珠鳳的話。珠鳳跳井得救的消息傳到尹立先耳里,老賊捋著鼠須一陣奸笑:“嘿,分明是天公作美。我尹某人家財萬貫,金銀滿箱,再能有這么個美人幾,可真是……啊,嘿……”賊眼一轉(zhuǎn),吩咐下人分頭準備去了。第二天一大早,老賊帶著一伙家丁朝珠鳳家奔去。走到半路,一陣狂風卷著沙石吹得天昏地暗,帶來的財禮早刮得沒了影兒,尹賊連人帶馬翻倒在地。狂風過后,老賊一看,財禮雖空,人馬俱在,就揉了揉被摔歪的鼻子,帶著一幫家院,揮棍舞棒,直奔劉老漢家來搶珠鳳。
烏龍見老賊三番事過,仍不知改,待老賊沖到井臺邊,便現(xiàn)出真形,口含龍珠,噴出一股清泉。一時間電閃雷嗚,惡浪滔天,尹賊一伙狼哭鬼嚎,隨波翻滾,被沖入渭水河中,喂了魚鱉。
一會兒云消霧散,滿天霞光,云端里舞起一條黑色巨龍,龍背上坐著珠鳳姑娘。飛到山頂,烏龍臥下歇息,珠鳳向父親和鄉(xiāng)親們揮手告別。
從此,人們就把這村子叫做龍泉村,后來又改成龍?zhí)侗?,把龍歇息的山頭也起名叫做烏龍山,年代久了,都叫做五龍山了。
龍的傳說——龍舟:
龍舟競渡又稱“賽龍舟”、“劃龍船”、“龍船賽會”等,是一種源遠流長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其起因歷來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霸降貍髟?,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事物原始·端陽》)吳越交戰(zhàn),勾踐敗而被俘,在吳國過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貒?,他臥薪嘗膽,立志雪恥,于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終于在數(shù)年后,一舉消滅吳國。后人為了昭彰勾踐這種堅韌不撥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于五月五日這一天劃船競渡,以示紀念。
二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和曹娥。傳說伍子胥因遭讒言誹謗,被吳王夫差命人拋于錢塘江波濤之中,有曹娥駕舟去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曹娥碑》)。后世遂劃龍舟,作救伍員狀。
三說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這種說法普遍被接受,其文字記載始見于南朝梁人撰寫的《續(xù)齊諧記》:“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除上述外,各地還有一些不同的說法。在貴州黔東南地區(qū),有說法認為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舍身殺死毒龍的老人;云南傣族認為是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又作“巖宏窩”)。還有“迎夏至”、“避惡日”——認為五月是“惡月”,五月初五是不祥的日子等說法。
這些說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沒有說清楚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不管是為了紀念某某人,還是為了“迎夏至”、“避惡日”,為什么偏偏要舉辦“龍舟”競渡呢?也就是說,為什么要賽“龍舟”而不賽其它什么“舟”呢?
回答這個問題,得從龍的基本神性入手。我們說過,龍有喜水、好飛、善變、征瑞等神性和興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職。既然有這樣的神性和神職,被生活在江瀆四流、湖泊星羅的水鄉(xiāng)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崇拜意識必然要外化為具體行為。這些行為包括:祭神,將人間美味敬獻給神靈,并伴之以香火,讓其款款享用;娛神,歌唱、舞蹈,想著法兒讓神快樂;擬神,模仿神的舉止形態(tài),表示自己和神物有密切的關系,自己身上已秉賦了“神性”,從而能夠“神靈活現(xiàn)”。這大概是“龍舟競渡”的深層動因。人們相信,通過聲勢浩大的競賽龍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龍心神感應而大娛大悅,從而煥發(fā)神性,克盡神職,保佑一方水土風調(diào)雨順,稼漁豐成。同時,也使人們自身秉賦龍性,像龍那樣強悍矯健,進而怯邪彌難。至于紀念某某人云云,只不過是一種附會。原因大概在于,這些人杰的“人性”和龍的“神性”有相通一致之處,又多少分擔了龍的一部分“神職”。比如伍子胥就曾被奉為長江水域的“水仙”、“濤神”、“潮神”和“江神”;屈原也曾被封為“廣源順濟王”,有“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之說。
“龍舟”是做成龍形或刻有龍紋的船只。古代那些有“真龍?zhí)熳印敝Q的帝王們,行走水路時一般都要乘龍舟。如“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穆天子傳》),“上御龍舟,幸江都”(《隋書·煬帝紀》)。皇帝乘坐的龍舟,高大寬敞,雄偉奢華,舟上樓閣巍峨,舟身精雕細鏤,彩繪金飾,氣象非凡。南宋畫院待詔李嵩畫的“大龍舟”,即是一例。民間用來競渡的龍舟和皇家龍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狹長一些,以利賽事。
用作競渡的龍舟,其形制因時代而變化,因地域而不同。據(jù)載,舊時西湖上的龍舟,約四五丈長,頭尾高翹,彩畫成龍形;中艙上下兩層,船首有龍頭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劍、戟等“十八般武藝”和各式旗幟。尾有蜈蚣旗,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劃船。
蘇州的龍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艙,兩旁劃手十六人。篙師執(zhí)長鉤立于船頭,稱作擋頭篙。船頭亭上,選面端貌正的兒童,裝扮成臺閣故事,稱龍頭太子。船尾高丈余,牽系彩繩,由擅長嬉水的小兒表演“獨占鰲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妃春睡”等節(jié)目。
當代用來競渡的龍船,形制比舊時簡化了許多。船以色彩分赤龍、青龍、黃龍、白龍、黑龍等。船身、船上的羅傘旌旗等裝飾,以及劃手們的服裝乃至船槳,都要求一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龍舟短則七丈多,長則十一丈余,劃動時有如游龍戲水。福建的龍舟,船首雕刻龍頭,口能開合,舌能轉(zhuǎn)動。貴州的龍舟由三只獨木船聯(lián)合而成,中間較長的一只稱“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揮,兩邊的兩只船身稍短,稱“子船”。
有關競渡的儀式、規(guī)定、技巧和情景也因時因地不同而豐富多彩。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薄拌寬而Q濤鼓駭雷,紅旗斜插剪波來。錦標奪到軒騰處,風卷龍髯雪作堆?!惫湃说脑娋鋵装倌昵褒堉鄹偠傻臒狒[場面躍然紙上。
詩中提到的“標”即“標竿”或“標船”,是各龍船爭奪的目標?!皹烁汀鄙蠎覓戾\彩、銀碗、錢鈔等賞物,立于水中,快捷先到者可得?!皹舜痹O置在終點,當競渡的龍舟接近時,將“標”拋入水中,讓諸“龍”爭奪。標有“魚標”、“鴨標”、“鐵標”等。魚標鴨標是活的,投入水中即刻游走,要一下子捉住,是不容易的。鐵標沉重,拋落便到水底,如果沒有相當棒的潛水本領,同樣是捉不起來的。因此,龍船上一般都要安排一兩個水性極好的“標手”,專司奪標之職。
有的地方還流行“做勝會”——即由看船上的游客買土罐或鴨子,擲入水中,由參與競渡的龍舟,入水爭奪以為娛樂。
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如在屈原投水的汨羅江畔,每年龍舟競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廟。來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抬著龍頭,一批一批地匯聚在屈原像下,叩拜、吊唁、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然后由主祭人將一條紅綢系到“頭龍”的頭上,由“頭橈”將龍頭扛到江邊洗澡,洗完后將龍頭安于船首,這才開始賽龍舟。地域不同,講究不同。有的地方出龍前數(shù)日,要祀神演試一番,名曰“下水”。上岸送神,稱作“撥龍頭”。競渡的組織者,年前率眾位游手,將一根帶葉竹竿豎立橋頭,以便來年“出龍認色”,其名曰“鉆五”;月朔互相往來,名曰“拜客”,等等。
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龍舟競渡也傳到了日本及東南亞諸國。比如,日本的九州、沖繩等沿海地區(qū),就流行一種賽船活動。不過他們不叫龍舟競渡,而叫“爬龍”。新加坡常在端午節(jié)這天,舉行全國性的龍舟比賽。他們的龍舟披紅掛彩,扮作“獅子”、“狗熊”的司鼓手站在龍舟最前面,擂動大鼓,指揮和協(xié)調(diào)劃手動作。整個比賽,一般從下午兩三點開始,直到夕陽西下才告結束。
龍舟競渡是一種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于增強人民體質(zhì),培養(yǎng)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體育運動。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于1984年5月16日作出決定,將龍舟競渡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當年10月,在廣東佛山舉行了全國首屆屈原杯龍舟賽。1985年6月6日,中國龍舟協(xié)會在湖北省宜昌市宣告成立。7月,第二屆屈原杯龍舟賽在葛洲壩三江航道舉行,觀眾多達十余萬。這樣的龍舟競渡至今已舉行了十數(shù)屆。近年來的龍舟競渡,賽制趨于完善,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并向國際性賽事進展。
龍舟競渡需要寬而深的江海湖泊,水域淺小浮不起船的地方就競渡不成了。于是,淺水地的人們就做成“旱龍舟”,在街市、高臺、場地上游走,俗稱“迎鬼船”。江西一帶有這樣的風俗,時間亦在端午節(jié)。
造龍船也不只是為了競渡。如貴州黔東南和湘西一帶苗族同胞的“龍船節(jié)”,所做的龍船就不是為了競賽,而主要是為了乘坐龍船游村串寨,會親訪友。龍船下水前,先由歌師唱吉祥祝福歌,祝愿龍船一路順風。每條船上都有一位“鼓頭”,由全寨推選出德高望重的老人擔任,坐于龍頸擊鼓發(fā)令,主持船上活動。龍船過寨,鳴放鐵炮傳告親友,岸上報以“接龍”鞭炮,親友遂上前向船上的人敬米酒,并將鴨、鵝、彩綢等禮品掛于“龍頭”。龍船靠岸,水手們將糯米飯團和菜肴放在船幫上就餐,不用碗筷。婦女、兒童這時紛紛前來“討路邊飯”,據(jù)說吃了龍船上的食品能消災避難。龍船形制精巧美觀,龍身由一只母船和兩只子船捆扎而成,叫做“子母船”,皆為獨木鏤空。龍頭約長兩米多,用水柳木雕刻,裝有一對一米多長的龍角。因龍頭著色不同,分為青龍、赤龍、黃龍等。各寨為了保護龍船,還專門建有“龍篷”。龍船節(jié)從農(nóng)歷五月十六日開始,具體節(jié)期各地各寨略有不同,只要全寨薅完秧,本寨龍船即可下水,歷時三天左右。在廣東水鄉(xiāng),龍船出游時,家家送米酒給劃船的人,并由老人為龍點眼,然后才下水游去。游完后,龍頭供奉在龍王廟,船身埋入河床沙泥中,第二年挖出來再用。傍晚,村民們還要燒一大鍋“龍船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食用,以廣結“龍緣”,遍得“龍?!?。
龍的傳說——舞龍:
每逢節(jié)日慶典,我們都能看到歡騰旋躍,讓人興奮不已的舞龍。舞龍也稱“龍舞”、“耍龍”、“鬧龍燈”、“玩龍燈”、“龍燈會”。那么,為什么要舞龍呢?
舞龍的用意,概括起來不外乎這么幾條:一為祈雨祈福,二為娛神娛己,三為彰顯力量,四為興旺人丁。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礎的。兩湖一帶民間傳說,戰(zhàn)國時的鬼谷子和金角老龍相遇,鬼谷子說:“據(jù)我掐算,近日有雨,城內(nèi)三十六點,城外四十八點?!苯鸾抢淆堄幸庾尮砉茸拥念A言落空,便利用職務之便,讓城內(nèi)下了四十八點,城外下了三十六點,結果城內(nèi)不少老百姓死于水患。后來玉皇大帝問罪,金角老龍受到貶黜。為了贖罪,老龍便在每年的新春到來之際,逐門逐戶地向老百姓鞠躬賠禮,并承諾一年的風調(diào)雨順。于是,人們便據(jù)此傳說,用竹條鐵絲、綢緞紗布扎制成彩龍,每逢年節(jié)舞耍一番,表達歡快喜悅之情,也寓意老龍臣服,天隨人愿。四川銅梁一帶的傳說也異曲同工:東海龍王患腰痛病,變成一個老頭上岸求醫(yī)。大夫通過把脈知其非人,便讓其恢復原形,并從其腰間捉出一條蜈蚣。龍王病愈后,以泄露天機為謝:言人們只要照它的樣子造一條龍四處舞游,便能保雨水及時,五谷豐成。
舞龍祈雨在先秦時期已開始流行,到漢代已具相當規(guī)模,形式也多有講究。據(jù)董仲舒《春秋繁露》載,漢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龍,炎夏求雨舞赤龍或黃龍,秋季求雨舞白龍,冬天求雨舞黑龍。這些龍長達數(shù)丈,每次出動五至九條不等。
后世的舞龍,大都包含有祈雨祈福的意味。如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山區(qū)的“龍頭蠶身燈”。該燈由“龍”的頭和“蠶”的身與尾組成。制作考究,形體小巧,頭尾能曲能伸,宛轉(zhuǎn)靈活。竹圈聯(lián)成蠶身,繩索系其內(nèi),白布蒙其外,外用紅綠彩環(huán)纏身,由三個舞技出眾的民間藝人分別持頭、腰、尾三個部分執(zhí)耍。“龍頭蠶身燈”一般都是成對出行。出燈前,每對燈都要下到江邊“吸水”,然后才沿門沿戶祝福吉祥。為什么要“吸水”呢?很好理解,龍吸飽了水,才能保證雨水充足。
南方一些地方流行舞草龍棗由柳條、青藤、稻草扎成,夜晚舞耍時,龍身上滿插香火,因而又稱“香龍”、“香火龍”。舞龍結束時,還要在喧天的鑼鼓鞭炮聲中,恭恭敬敬地將草龍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用意也是讓龍回龍宮,以保佑一方地面風調(diào)雨順。
以娛神娛己為目的舞龍可追溯到漢代的“魚龍曼延”?!稘h書·西域傳贊》載:“孝武之世……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鳖亷煿沤忉屨f,巴俞都盧、海中碭極都是歌舞名,而“魚龍”,則是由人裝扮成一種來自西域的巨形珍獸棗舍利之獸,先在庭前舞蹈戲樂,然后到殿前激水,水花飛濺中,化作一條巨大的比目魚,“跳躍漱水,作霧障目”。然后,再化作身長八丈的黃龍,“出水敖戲于庭,炫耀日光”,故又名“黃龍變”。由此看來,“魚龍”,當是一種由人裝扮成巨魚和巨龍進行表演的大型舞蹈。由于巨魚和巨龍之間有一個“變”的問題,因此在表演時,可能還需要幻術、布景、煙霧等來配合。
那么,“曼延”又作何解釋呢?“曼延”也作漫衍、曼衍、蔓延等,是古代一種大獸的名字。據(jù)說這種大獸“似貍,長百尋”,可以“仿此演為百戲?!惫糯顺邽橐粚ぃ賹ぞ褪前耸?。因而《西京賦》中有“巨獸百尋,是為曼延”之句,薛綜注曰:“作大獸,長八十丈,所謂魚龍曼延也。”由此推斷,“曼延”是“假作獸以戲”,是由人扮演成各種巨獸的舞蹈。“魚龍”當是其中典型的主要的一種,因而稱作“魚龍曼延”。
東漢張衡在《西京賦》、李尤在《平樂觀賦》中都有對“魚龍曼延”的生動描述。從中可以看到,作為漢代的大型歌舞,“魚龍曼延”集合了當時最高水平的演員陣容以及布景、道具和特技,可謂規(guī)模宏大,幻象紛呈。除中心節(jié)目“巨魚變巨龍”外,還有由人扮裝的熊、虎、猿猴、大象、大雀、大龜、大蟾蜍及其它不知名的奇獸參與演出。
史料之外,還可以從漢代畫像石上找到“魚龍曼延”的影子。如銅山洪樓發(fā)現(xiàn)的樂舞百戲畫像石,山東沂南出土的角抵百戲畫像石,上面都有魚龍作舞的圖像。
“魚龍曼延”從漢至唐,延續(xù)了將近七八百年的時間,唐以后,整體上逐漸失傳,后世傳留下來的,只是其中的部分節(jié)目。民間的龍舞、獅子舞、麒麟舞等,可視作對“魚龍曼延”的傳承和演變。
燈與龍的結合,大約起始于宋時。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記道:“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边@樣的龍燈,即是我們所說的放置在那里專供人們觀賞的龍形燈飾。問題是龍是一個能行走、善飛騰的神物,總不能呆到那兒不動啊,況且無論宮廷還是民間,自古都有舞龍的傳統(tǒng)。既然舞,就不光在白天舞,晚上也要舞,晚上舞就離不開燈,因此大凡舞之龍,都通稱“龍燈”。
“龍燈會”一般在佳節(jié)、盛會時舉行,場地選在長街廣場、村頭灣邊開闊平坦的地方。龍的品種豐富多彩,有竹龍、木龍、荊龍、草龍、布龍、紗龍、紙龍;有由荷花和蝴蝶組成的“百葉龍”,用刨花扎成的“木花龍”,用鐵皮卷成的“鐵皮龍”,等等。
龍燈各地都有。四川省銅梁縣的龍燈比較出名。國慶50周年大典上的金色巨龍,就出自這個縣。銅梁龍燈有“正龍”:頭大、脛長、節(jié)內(nèi)點燈,以燈光取代煙火,玩時比較安全。還有用竹編作龍骨,紙扎龍頭,布做龍脊,借助燈火而起舞的“彩龍”;用皮紙或絹綢做皮,彩繪鱗甲,龍身能伸縮轉(zhuǎn)動的“肉龍”或“蠕龍”;天旱時求雨,舞時可潑水的“黃荊龍”;用白花扎成,用來祭祀亡靈的“孝龍”;用稻草扎成,插入竹竿,執(zhí)持起來耍舞的“草把龍”;以及由孩子們耍舞的,用一棵棵大白菜插上竹竿,點燃紅燭,中間串以繩索的“菜龍”,等等。
銅梁人舞龍有不少講究。過去沿襲漢代的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guī)矩。現(xiàn)在逢年過節(jié)舞彩龍,舞到人家門前就暫時停下來,龍頭頻點向主人拜年祝福,然后再上下翻騰,左盤右旋。這時,主人必須鳴放鞭炮以示歡迎,并有所答謝:裹著錢的“紅包”或糖果香煙等。
廣東佛山人也喜歡舞龍。四五十年代,佛山龍多是用一把把雨傘連接?
中國神話里的龍,都代表著什么?
龍的傳說——舞龍:
每逢節(jié)日慶典,
我們都能看到歡騰旋躍,讓人興奮不已的舞龍。舞龍也稱“龍舞”、“耍龍”、“鬧龍燈”、“玩龍燈”、“龍燈會”。那么,為什么要舞龍呢?
舞龍的用意,概括起來不外乎這么幾條:一為祈雨祈福,二為娛神娛己,三為彰顯力量,四為興旺人丁。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礎的。兩湖一帶民間傳說,戰(zhàn)國時的鬼谷子和金角老龍相遇,鬼谷子說:“據(jù)我掐算,近日有雨,城內(nèi)三十六點,城外四十八點?!苯鸾抢淆堄幸庾尮砉茸拥念A言落空,便利用職務之便,讓城內(nèi)下了四十八點,城外下了三十六點,結果城內(nèi)不少老百姓死于水患。后來玉皇大帝問罪,金角老龍受到貶黜。為了贖罪,老龍便在每年的新春到來之際,逐門逐戶地向老百姓鞠躬賠禮,并承諾一年的風調(diào)雨順。于是,人們便據(jù)此傳說,用竹條鐵絲、綢緞紗布扎制成彩龍,每逢年節(jié)舞耍一番,表達歡快喜悅之情,也寓意老龍臣服,天隨人愿。四川銅梁一帶的傳說也異曲同工:東海龍王患腰痛病,變成一個老頭上岸求醫(yī)。大夫通過把脈知其非人,便讓其恢復原形,并從其腰間捉出一條蜈蚣。龍王病愈后,以泄露天機為謝:言人們只要照它的樣子造一條龍四處舞游,便能保雨水及時,五谷豐成。
舞龍祈雨在先秦時期已開始流行,到漢代已具相當規(guī)模,形式也多有講究。據(jù)董仲舒《春秋繁露》載,漢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龍,炎夏求雨舞赤龍或黃龍,秋季求雨舞白龍,冬天求雨舞黑龍。這些龍長達數(shù)丈,每次出動五至九條不等。
后世的舞龍,大都包含有祈雨祈福的意味。如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山區(qū)的“龍頭蠶身燈”。該燈由“龍”的頭和“蠶”的身與尾組成。制作考究,形體小巧,頭尾能曲能伸,宛轉(zhuǎn)靈活。竹圈聯(lián)成蠶身,繩索系其內(nèi),白布蒙其外,外用紅綠彩環(huán)纏身,由三個舞技出眾的民間藝人分別持頭、腰、尾三個部分執(zhí)耍?!褒堫^蠶身燈”一般都是成對出行。出燈前,每對燈都要下到江邊“吸水”,然后才沿門沿戶祝福吉祥。為什么要“吸水”呢?很好理解,龍吸飽了水,才能保證雨水充足。
南方一些地方流行舞草龍棗由柳條、青藤、稻草扎成,夜晚舞耍時,龍身上滿插香火,因而又稱“香龍”、“香火龍”。舞龍結束時,還要在喧天的鑼鼓鞭炮聲中,恭恭敬敬地將草龍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用意也是讓龍回龍宮,以保佑一方地面風調(diào)雨順。
以娛神娛己為目的舞龍可追溯到漢代的“魚龍曼延”?!稘h書·西域傳贊》載:“孝武之世……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鳖亷煿沤忉屨f,巴俞都盧、海中碭極都是歌舞名,而“魚龍”,則是由人裝扮成一種來自西域的巨形珍獸棗舍利之獸,先在庭前舞蹈戲樂,然后到殿前激水,水花飛濺中,化作一條巨大的比目魚,“跳躍漱水,作霧障目”。然后,再化作身長八丈的黃龍,“出水敖戲于庭,炫耀日光”,故又名“黃龍變”。由此看來,“魚龍”,當是一種由人裝扮成巨魚和巨龍進行表演的大型舞蹈。由于巨魚和巨龍之間有一個“變”的問題,因此在表演時,可能還需要幻術、布景、煙霧等來配合。
那么,“曼延”又作何解釋呢?“曼延”也作漫衍、曼衍、蔓延等,是古代一種大獸的名字。據(jù)說這種大獸“似貍,長百尋”,可以“仿此演為百戲。”古代八尺為一尋,百尋就是八十丈。因而《西京賦》中有“巨獸百尋,是為曼延”之句,薛綜注曰:“作大獸,長八十丈,所謂魚龍曼延也。”由此推斷,“曼延”是“假作獸以戲”,是由人扮演成各種巨獸的舞蹈?!棒~龍”當是其中典型的主要的一種,因而稱作“魚龍曼延”。
東漢張衡在《西京賦》、李尤在《平樂觀賦》中都有對“魚龍曼延”的生動描述。從中可以看到,作為漢代的大型歌舞,“魚龍曼延”集合了當時最高水平的演員陣容以及布景、道具和特技,可謂規(guī)模宏大,幻象紛呈。除中心節(jié)目“巨魚變巨龍”外,還有由人扮裝的熊、虎、猿猴、大象、大雀、大龜、大蟾蜍及其它不知名的奇獸參與演出。
史料之外,還可以從漢代畫像石上找到“魚龍曼延”的影子。如銅山洪樓發(fā)現(xiàn)的樂舞百戲畫像石,山東沂南出土的角抵百戲畫像石,上面都有魚龍作舞的圖像。
“魚龍曼延”從漢至唐,延續(xù)了將近七八百年的時間,唐以后,整體上逐漸失傳,后世傳留下來的,只是其中的部分節(jié)目。民間的龍舞、獅子舞、麒麟舞等,可視作對“魚龍曼延”的傳承和演變。
燈與龍的結合,大約起始于宋時。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記道:“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這樣的龍燈,即是我們所說的放置在那里專供人們觀賞的龍形燈飾。問題是龍是一個能行走、善飛騰的神物,總不能呆到那兒不動啊,況且無論宮廷還是民間,自古都有舞龍的傳統(tǒng)。既然舞,就不光在白天舞,晚上也要舞,晚上舞就離不開燈,因此大凡舞之龍,都通稱“龍燈”。
“龍燈會”一般在佳節(jié)、盛會時舉行,場地選在長街廣場、村頭灣邊開闊平坦的地方。龍的品種豐富多彩,有竹龍、木龍、荊龍、草龍、布龍、紗龍、紙龍;有由荷花和蝴蝶組成的“百葉龍”,用刨花扎成的“木花龍”,用鐵皮卷成的“鐵皮龍”,等等。
龍燈各地都有。四川省銅梁縣的龍燈比較出名。國慶50周年大典上的金色巨龍,就出自這個縣。銅梁龍燈有“正龍”:頭大、脛長、節(jié)內(nèi)點燈,以燈光取代煙火,玩時比較安全。還有用竹編作龍骨,紙扎龍頭,布做龍脊,借助燈火而起舞的“彩龍”;用皮紙或絹綢做皮,彩繪鱗甲,龍身能伸縮轉(zhuǎn)動的“肉龍”或“蠕龍”;天旱時求雨,舞時可潑水的“黃荊龍”;用白花扎成,用來祭祀亡靈的“孝龍”;用稻草扎成,插入竹竿,執(zhí)持起來耍舞的“草把龍”;以及由孩子們耍舞的,用一棵棵大白菜插上竹竿,點燃紅燭,中間串以繩索的“菜龍”,等等。
銅梁人舞龍有不少講究。過去沿襲漢代的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guī)矩?,F(xiàn)在逢年過節(jié)舞彩龍,舞到人家門前就暫時停下來,龍頭頻點向主人拜年祝福,然后再上下翻騰,左盤右旋。這時,主人必須鳴放鞭炮以示歡迎,并有所答謝:裹著錢的“紅包”或糖果香煙等。
廣東佛山人也喜歡舞龍。四五十年代,佛山龍多是用一把把雨傘連接再繪上圖案的“傘龍”,或用稻草扎成的“草龍”,做工比較簡單?,F(xiàn)在的佛山“彩龍”,用竹篾、鐵絲做骨架,龍頭、龍尾用紙糊,龍身蒙絲綢,配以金屬鏡片、鋁金紙、剪紙、絨球做裝飾,造型美觀,色彩艷麗。佛山彩龍的品種多樣,有金龍、煙花龍、火龍、彩燈龍、坐龍、臥龍等。近年來,“機械龍”、“電腦龍”也走進佛山彩龍的行列。這些具有時代特色的龍能噴出水柱和肥皂泡,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佛山彩龍出游時很壯觀,旌旗、日月旗前邊開路,塔燈、鯉魚、龍珠作引,然后才是張牙舞爪的龍,龍后面跟著鑼鼓音樂。舞龍者在鑼鼓音樂的伴奏下,表演盤龍、跳龍、扣龍門、穿龍尾、龍過橋、玉龍盤柱、二龍戲珠、蛟龍漫游、巨龍騰空等舞蹈造型。香港回歸期間,九龍各界舉辦“萬尺金龍獻瑞祥活動”,其高10米、長9米、寬3米,重一噸多的巨型龍頭就是由佛山工藝社承造的。佛山彩龍近年來還走出國門,遠渡重洋,出現(xiàn)在墨爾本、夏威夷、溫哥華、倫敦、路易港等地的街頭廣場上。
陜西省漢中地區(qū)的“板凳龍”也很有特色。此“龍”源于一個傳說:一位以打賣草鞋為生的老人,收養(yǎng)了兩女一男三個孫子。某年春節(jié),有錢人家的孩子舞龍燈,歡天喜地。三姊弟十分羨慕?;氐郊抑泻?,聰明的小弟看到爺爺打草鞋用的長凳子,一端系著未打完的草鞋,活像一只龍頭,就高興地喊:“看這草鞋凳,活像一條龍!”兩姊妹一看確實像,三個人就各舉起凳子的一條腿舞了起來。他們舞得開心,村鄰們發(fā)現(xiàn)后也覺得有趣,就領他們到街道上去舞。從此,“板凳龍”這個民間舞蹈便形成和流傳開來。
“板凳龍”制作簡單,用一塊長凳木板,雕刻成龍的樣子,一頭為龍頭,一頭為龍尾。龍鱗是畫在色紙或彩綢上,然后貼上去的。三只木腿分別安在龍肚的兩端,都可自由活動。舞時挑選兩女一男,裝成青春男女,身上披紅掛綠,男的頭上圍白毛巾,女的頭上插花朵。三個人各握一只板凳腿,兩個女的舞龍頭,一個男的舞龍尾,三人密切合作,舞出“龍翻身”、“龍滾水”等種種花樣。
中華民族是擁有五十六個成員的大家庭,同漢族一樣,各少數(shù)民族也都與龍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也有許多動人的關于龍的傳說和各種各樣的龍舞。如云南彝族的“牽手跳龍門”,阿昌族的“舞白象青龍”,苗族的“接龍舞”,仡佬族的“打花龍”等。這些龍舞,大多歡快活潑,輕松有趣,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色彩。
除了祈雨祈福,娛神娛己之外,舞龍還有彰顯力量的作用。人們相信,歌之唱之,可以召喚龍的神靈;舞之蹈之,可以模仿龍的神態(tài);有歌有舞,既可以使神龍歡愉喜悅,也可以使自身秉賦龍性。同時,通過舞龍,也使舞龍人的力量得以顯示。這里有幾層意思:一是舞龍本身是一個“力氣活”,那些由騰躍、翻滾、盤回、穿插、聳立等構成的諸多套路、造型,不出大力就完不成。二是龍是力量的集合、力量的象征,自然界的諸多動物和天象,都將自己的力量投賦在了龍的身上。舞龍也就是顯天力,顯天力的同時也顯了人力。第三,不排除對龍的“調(diào)侃”和“不敬”。由于龍既是自然力的象征,也是帝王皇權的象征,常常以張牙舞爪、猙獰蹈厲、耀武揚威、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神圣不可侵犯的面目出現(xiàn),使蕓蕓眾生不得不以敬畏的心態(tài)相對待?,F(xiàn)在好了,機會來了,老百姓可以借助舞龍出出氣了,可以按龍頭、折龍身、揭龍尾,盡情地把這個帝王之象折騰、戲耍、嘲弄一番了。
佛山中秋傳統(tǒng)習俗「舞火龍」是什么?有什么寓意?
佛山制陶古鎮(zhèn)石灣,五百年來窯火綿綿不絕、生產(chǎn)制造未斷,全球少見。而中秋節(jié)民俗主題活動舞“香火龍”就起源于廣東佛山制陶古鎮(zhèn)石灣鎮(zhèn),是效仿一排排窯口打火后的壯觀景象,因地制宜,綁成蛇身,插上去香火加工而成?!跋慊瘕垺弊铋_始做為窯口的點火儀式,漸漸發(fā)展變成每一年農(nóng)歷八月十四、八月十五、八月十六,夜里挨家挨戶為群眾祈愿的民俗文藝活動。
廣東順德長鹿旅游休博園舉行了嶺南中秋節(jié)民俗文化節(jié)活動,還原了諸多嶺南中秋節(jié)賞月民俗,上演了多種中秋節(jié)傳統(tǒng)式民間藝術表演,當中就涵蓋了香火龍。4日中秋節(jié)晚,過萬游客趕到長鹿,參與傳統(tǒng)中秋賞月、九嬰、賞花燈、掛花燈祈愿等系列活動,在這里萬家團圓的時光里,“仙女”也帶著“七仙女”趕到游客之中,給游客送進中秋節(jié)祝福。
中秋之夜,盡管天不遂人愿,月亮若隱若現(xiàn),但在長鹿旅游休博園,仍然非常熱鬧,來產(chǎn)業(yè)園區(qū)過中秋節(jié)的游客源源不斷。全部產(chǎn)業(yè)園區(qū)燈火璀璨,歡歡喜喜,彩燈、紙燈、紅燈籠、卡通燈籠將中秋之夜的長鹿變?yōu)樘焐系慕质小?/p>
在長鹿歡樂島廣場,一條長18米草龍擺著。游客們有秩序地將燃燒的香火插進領頭、龍的身上,期待幸福的生活好似南風古灶的窯火,繼往開來,永不熄滅,也代表著好運到來和一年的蒸蒸日上。只一會兒,草龍的身上就插滿了香,變成了魔龍,好似一顆顆星辰。成條龍造型威風凜凜、大氣磅礴、香火鮮麗。全部場景氣氛熱烈、非常壯觀。
舞香火龍表演開始了,魔龍派出,左右滾翻,領頭吐火,蛇身沉下去,彈跳吞噬等操作伴隨著鼓樂聲一氣呵成。伴隨著鼓樂速度的速度,魔龍一會兒翻躍奔流、穿行轉(zhuǎn)圈,演出出很多高難度動作,放眼望去如同一條長火左右彈跳滾翻。
中秋佳節(jié)有崇火的風俗,將火視作神的佤族藝人還在表演了吐火、吃火、紅過全身絕招。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月的風俗,來源于少數(shù)名族的女演員表演了傳統(tǒng)祭月舞。游客們把自己的祝愿與愿望寫上小燈籠上,隨后掛起來。
一曲古典樂曲慢慢傳來,“仙女”帶上“七仙女”,手提燈籠,在遠處走過來。他們挎著彩燈,悄然而至,趕到游客群內(nèi),跳冒了中國古典舞,與游客一起中秋賞月、喝花酒。當場一片受歡迎,游客競相與“仙女”、“七仙女”合照,留有一份美好回憶。
長鹿策劃部負責人提到,長鹿全部中秋節(jié)的策劃活動與舉行,融進了中國傳統(tǒng)中秋文化與民俗,以長鹿中秋之夜為銀線,串出嶺南中秋節(jié)民俗的每一粒珍珠。在構建產(chǎn)業(yè)園區(qū)中秋節(jié)歡樂祥和,給游客感受多姿多彩的中秋活動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傳承了嶺南中秋節(jié)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刻畫了嶺南中秋節(jié)諸多民俗,為嶺南中秋節(jié)民間藝術表演搭建平臺。讓中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不僅僅是度假旅游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文化藝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關于舞龍的講究
每逢節(jié)日慶典香火龍的寓意和象征,我們都能看到歡騰旋躍,讓人興奮不已的舞龍。舞龍也稱“龍舞”、“耍龍”、“鬧龍燈”、“玩龍燈”、“龍燈會”。那么,為什么要舞龍呢?
舞龍的用意,概括起來不外乎這么幾條香火龍的寓意和象征:一為祈雨祈福,二為娛神娛己,三為彰顯力量,四為興旺人丁。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礎的。兩湖一帶民間傳說,戰(zhàn)國時的鬼谷子和金角老龍相遇,鬼谷子說:“據(jù)我掐算,近日有雨,城內(nèi)三十六點,城外四十八點?!苯鸾抢淆堄幸庾尮砉茸拥念A言落空,便利用職務之便,讓城內(nèi)下了四十八點,城外下了三十六點,結果城內(nèi)不少老百姓死于水患。后來玉皇大帝問罪,金角老龍受到貶黜。為了贖罪,老龍便在每年的新春到來之際,逐門逐戶地向老百姓鞠躬賠禮,并承諾一年的風調(diào)雨順。于是,人們便據(jù)此傳說,用竹條鐵絲、綢緞紗布扎制成彩龍,每逢年節(jié)舞耍一番,表達歡快喜悅之情,也寓意老龍臣服,天隨人愿。四川銅梁一帶的傳說也異曲同工:東海龍王患腰痛病,變成一個老頭上岸求醫(yī)。大夫通過把脈知其非人,便讓其恢復原形,并從其腰間捉出一條蜈蚣。龍王病愈后,以泄露天機為謝:言人們只要照它的樣子造一條龍四處舞游,便能保雨水及時,五谷豐成。
舞龍祈雨在先秦時期已開始流行,到漢代已具相當規(guī)模,形式也多有講究。據(jù)董仲舒《春秋繁露》載,漢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龍,炎夏求雨舞赤龍或黃龍,秋季求雨舞白龍,冬天求雨舞黑龍。這些龍長達數(shù)丈,每次出動五至九條不等。
后世的舞龍,大都包含有祈雨祈福的意味。如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山區(qū)的“龍頭蠶身燈”。該燈由“龍”的頭和“蠶”的身與尾組成。制作考究,形體小巧,頭尾能曲能伸,宛轉(zhuǎn)靈活。竹圈聯(lián)成蠶身,繩索系其內(nèi),白布蒙其外,外用紅綠彩環(huán)纏身,由三個舞技出眾的民間藝人分別持頭、腰、尾三個部分執(zhí)耍。“龍頭蠶身燈”一般都是成對出行。出燈前,每對燈都要下到江邊“吸水”,然后才沿門沿戶祝福吉祥。為什么要“吸水”呢?很好理解,龍吸飽了水,才能保證雨水充足。
南方一些地方流行舞草龍棗由柳條、青藤、稻草扎成,夜晚舞耍時,龍身上滿插香火,因而又稱“香龍”、“香火龍”。舞龍結束時,還要在喧天的鑼鼓鞭炮聲中,恭恭敬敬地將草龍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用意也是讓龍回龍宮,以保佑一方地面風調(diào)雨順。
以娛神娛己為目的舞龍可追溯到漢代的“魚龍曼延”?!稘h書·西域傳贊》載:“孝武之世……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鳖亷煿沤忉屨f,巴俞都盧、海中碭極都是歌舞名,而“魚龍”,則是由人裝扮成一種來自西域的巨形珍獸棗舍利之獸,先在庭前舞蹈戲樂,然后到殿前激水,水花飛濺中,化作一條巨大的比目魚,“跳躍漱水,作霧障目”。然后,再化作身長八丈的黃龍,“出水敖戲于庭,炫耀日光”,故又名“黃龍變”。由此看來,“魚龍”,當是一種由人裝扮成巨魚和巨龍進行表演的大型舞蹈。由于巨魚和巨龍之間有一個“變”的問題,因此在表演時,可能還需要幻術、布景、煙霧等來配合。
那么,“曼延”又作何解釋呢?“曼延”也作漫衍、曼衍、蔓延等,是古代一種大獸的名字。據(jù)說這種大獸“似貍,長百尋”,可以“仿此演為百戲?!惫糯顺邽橐粚?,百尋就是八十丈。因而《西京賦》中有“巨獸百尋,是為曼延”之句,薛綜注曰:“作大獸,長八十丈,所謂魚龍曼延也?!庇纱送茢?,“曼延”是“假作獸以戲”,是由人扮演成各種巨獸的舞蹈。“魚龍”當是其中典型的主要的一種,因而稱作“魚龍曼延”。
東漢張衡在《西京賦》、李尤在《平樂觀賦》中都有對“魚龍曼延”的生動描述。從中可以看到,作為漢代的大型歌舞,“魚龍曼延”集合了當時最高水平的演員陣容以及布景、道具和特技,可謂規(guī)模宏大,幻象紛呈。除中心節(jié)目“巨魚變巨龍”外,還有由人扮裝的熊、虎、猿猴、大象、大雀、大龜、大蟾蜍及其它不知名的奇獸參與演出。
史料之外,還可以從漢代畫像石上找到“魚龍曼延”的影子。如銅山洪樓發(fā)現(xiàn)的樂舞百戲畫像石,山東沂南出土的角抵百戲畫像石,上面都有魚龍作舞的圖像。
“魚龍曼延”從漢至唐,延續(xù)了將近七八百年的時間,唐以后,整體上逐漸失傳,后世傳留下來的,只是其中的部分節(jié)目。民間的龍舞、獅子舞、麒麟舞等,可視作對“魚龍曼延”的傳承和演變。
燈與龍的結合,大約起始于宋時。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記道:“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边@樣的龍燈,即是我們所說的放置在那里專供人們觀賞的龍形燈飾。問題是龍是一個能行走、善飛騰的神物,總不能呆到那兒不動啊,況且無論宮廷還是民間,自古都有舞龍的傳統(tǒng)。既然舞,就不光在白天舞,晚上也要舞,晚上舞就離不開燈,因此大凡舞之龍,都通稱“龍燈”。
“龍燈會”一般在佳節(jié)、盛會時舉行,場地選在長街廣場、村頭灣邊開闊平坦的地方。龍的品種豐富多彩,有竹龍、木龍、荊龍、草龍、布龍、紗龍、紙龍香火龍的寓意和象征;有由荷花和蝴蝶組成的“百葉龍”,用刨花扎成的“木花龍”,用鐵皮卷成的“鐵皮龍”,等等。
龍燈各地都有。四川省銅梁縣的龍燈比較出名。國慶50周年大典上的金色巨龍,就出自這個縣。銅梁龍燈有“正龍”:頭大、脛長、節(jié)內(nèi)點燈,以燈光取代煙火,玩時比較安全。還有用竹編作龍骨,紙扎龍頭,布做龍脊,借助燈火而起舞的“彩龍”香火龍的寓意和象征;用皮紙或絹綢做皮,彩繪鱗甲,龍身能伸縮轉(zhuǎn)動的“肉龍”或“蠕龍”;天旱時求雨,舞時可潑水的“黃荊龍”;用白花扎成,用來祭祀亡靈的“孝龍”;用稻草扎成,插入竹竿,執(zhí)持起來耍舞的“草把龍”;以及由孩子們耍舞的,用一棵棵大白菜插上竹竿,點燃紅燭,中間串以繩索的“菜龍”,等等。
銅梁人舞龍有不少講究。過去沿襲漢代的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guī)矩?,F(xiàn)在逢年過節(jié)舞彩龍,舞到人家門前就暫時停下來,龍頭頻點向主人拜年祝福,然后再上下翻騰,左盤右旋。這時,主人必須鳴放鞭炮以示歡迎,并有所答謝:裹著錢的“紅包”或糖果香煙等。
廣東佛山人也喜歡舞龍。四五十年代,佛山龍多是用一把把雨傘連接再繪上圖案的“傘龍”,或用稻草扎成的“草龍”,做工比較簡單?,F(xiàn)在的佛山“彩龍”,用竹篾、鐵絲做骨架,龍頭、龍尾用紙糊,龍身蒙絲綢,配以金屬鏡片、鋁金紙、剪紙、絨球做裝飾,造型美觀,色彩艷麗。佛山彩龍的品種多樣,有金龍、煙花龍、火龍、彩燈龍、坐龍、臥龍等。近年來,“機械龍”、“電腦龍”也走進佛山彩龍的行列。這些具有時代特色的龍能噴出水柱和肥皂泡,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佛山彩龍出游時很壯觀,旌旗、日月旗前邊開路,塔燈、鯉魚、龍珠作引,然后才是張牙舞爪的龍,龍后面跟著鑼鼓音樂。舞龍者在鑼鼓音樂的伴奏下,表演盤龍、跳龍、扣龍門、穿龍尾、龍過橋、玉龍盤柱、二龍戲珠、蛟龍漫游、巨龍騰空等舞蹈造型。香港回歸期間,九龍各界舉辦“萬尺金龍獻瑞祥活動”,其高10米、長9米、寬3米,重一噸多的巨型龍頭就是由佛山工藝社承造的。佛山彩龍近年來還走出國門,遠渡重洋,出現(xiàn)在墨爾本、夏威夷、溫哥華、倫敦、路易港等地的街頭廣場上。
陜西省漢中地區(qū)的“板凳龍”也很有特色。此“龍”源于一個傳說:一位以打賣草鞋為生的老人,收養(yǎng)了兩女一男三個孫子。某年春節(jié),有錢人家的孩子舞龍燈,歡天喜地。三姊弟十分羨慕?;氐郊抑泻螅斆鞯男〉芸吹綘敔敶虿菪玫拈L凳子,一端系著未打完的草鞋,活像一只龍頭,就高興地喊:“看這草鞋凳,活像一條龍!”兩姊妹一看確實像,三個人就各舉起凳子的一條腿舞了起來。他們舞得開心,村鄰們發(fā)現(xiàn)后也覺得有趣,就領他們到街道上去舞。從此,“板凳龍”這個民間舞蹈便形成和流傳開來。
“板凳龍”制作簡單,用一塊長凳木板,雕刻成龍的樣子,一頭為龍頭,一頭為龍尾。龍鱗是畫在色紙或彩綢上,然后貼上去的。三只木腿分別安在龍肚的兩端,都可自由活動。舞時挑選兩女一男,裝成青春男女,身上披紅掛綠,男的頭上圍白毛巾,女的頭上插花朵。三個人各握一只板凳腿,兩個女的舞龍頭,一個男的舞龍尾,三人密切合作,舞出“龍翻身”、“龍滾水”等種種花樣。
中華民族是擁有五十六個成員的大家庭,同漢族一樣,各少數(shù)民族也都與龍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也有許多動人的關于龍的傳說和各種各樣的龍舞。如云南彝族的“牽手跳龍門”,阿昌族的“舞白象青龍”,苗族的“接龍舞”,仡佬族的“打花龍”等。這些龍舞,大多歡快活潑,輕松有趣,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色彩。
除了祈雨祈福,娛神娛己之外,舞龍還有彰顯力量的作用。人們相信,歌之唱之,可以召喚龍的神靈;舞之蹈之,可以模仿龍的神態(tài);有歌有舞,既可以使神龍歡愉喜悅,也可以使自身秉賦龍性。同時,通過舞龍,也使舞龍人的力量得以顯示。這里有幾層意思:一是舞龍本身是一個“力氣活”,那些由騰躍、翻滾、盤回、穿插、聳立等構成的諸多套路、造型,不出大力就完不成。二是龍是力量的集合、力量的象征,自然界的諸多動物和天象,都將自己的力量投賦在了龍的身上。舞龍也就是顯天力,顯天力的同時也顯了人力。第三,不排除對龍的“調(diào)侃”和“不敬”。由于龍既是自然力的象征,也是帝王皇權的象征,常常以張牙舞爪、猙獰蹈厲、耀武揚威、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神圣不可侵犯的面目出現(xiàn),使蕓蕓眾生不得不以敬畏的心態(tài)相對待?,F(xiàn)在好了,機會來了,老百姓可以借助舞龍出出氣了,可以按龍頭、折龍身、揭龍尾,盡情地把這個帝王之象折騰、戲耍、嘲弄一番了。
四川銅梁、廣東豐順等地流行的“燒龍”,就含有多重意味。銅梁人認為,燒龍是為了送龍上天,龍上天后才能負起職任,及時地興云布雨。于是,在龍燈會達到高潮時,狂歡的人們,或點燃鞭炮朝龍身上扔,或釋放焰火噴龍,或把熔爐里滾燙的鐵水倒出來,讓四濺的火花燒龍……豐順人燒龍源于一則傳說:很早以前,一條火龍來到豐順地面,此龍渾身噴火,致使禾苗焦枯,田地干裂。一對年輕夫婦領著大伙鑿山引水,渠成水到之時,火龍趕來破壞,燒死了年輕夫婦,也燒干了水源。年輕夫婦的兒子繼承父母遺志,外出學法三年,歸來后和火龍苦戰(zhàn)三天三夜,終于以毒攻毒,用神火將火龍燒死,自己也力盡而亡。從此這一帶風調(diào)雨順,再也沒有鬧過旱災。為了紀念這位英雄,當?shù)乩习傩毡隳昴昱e辦燒龍活動。所燒之龍一般用竹紙扎成,長15米到20米,龍身扎滿鞭炮。經(jīng)過引龍出海、請龍、戲龍耍龍等程式,直到鞭炮放完,龍體燒盡為止。有的地方做得更干脆更徹底:在龍身里裝滿土火藥、土煙花,耍到最熱鬧的時候,一把火點著,只聽“轟隆”一聲響,龍嘴噴火,龍尾冒煙,龍身開裂燃燒棗我們的龍神,就在震耳的镲鑼鞭炮聲和喧天的歡呼驚嘆聲中漸漸地化為一團團灰燼。
稍稍分析,我們就會明了燒龍是集祈雨祈福、娛神娛己和彰顯力量為一體的綜合性習俗。因為所燒之龍,既是水神或火神,也是帝王之象,通過燒龍,既能送龍上天,讓其負起布雨的責任;也能產(chǎn)生十分壯觀的場面,讓目睹者喜聞樂見;還能體現(xiàn)一種力量,正勝邪,善勝惡,受壓迫的民眾反抗、戲弄皇權的力量。
興旺人丁是舞龍的深一層寓意,其根據(jù)是“燈”與“丁”的諧音象征。中國民間有元宵節(jié)做“桔燈”(諧“吉丁”)、“添燈”(諧“添丁”)、用面粉捏制“十二生肖燈”(生肖和生育關系密切)、“送燈”(諧“送丁”)、“偷燈”,尤其是偷廟里的“蓮燈”(諧“連丁”)、“迎花燈”(諧“迎花丁”)、“接燈”、“還燈”、“完燈”(小孩長到十二歲時,由舅家送最后一次燈),以及“上燈棚”、“穿燈腳”、打“點仔燈”、掛“子孫燈”、燃“照歲燈”等習俗。這些燈俗,都含有繁盛人丁,興旺家族,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求吉祈福的寓意。
龍燈也是燈,是“燈”就諧“丁”。而且,龍是中華民族的圖徽,是力量的象征,龍燈也就寓意著“龍丁”棗誰不希望自己的家里出一個“龍子”呢?這樣,在全國各地的舞龍活動中,常有一些和“龍丁”相關的程式、講究、說詞。
浙江奉化流行“盤龍燈”棗龍燈隊“盤”到子孫眾多的大戶人家,放“百子炮”;盤到小戶人家,放三只連響炮。放炮者不能將炮蹲在地上放,認為炮一蹲地,就意味著這家子孫是“泥坯子”;要將炮提在手中放,寓意“龍子”一步登天。盤到新屋落成的人家,要讓這家的婦女“摸龍須”和“龍角”(象征性地與龍交會),讓其小孩“鉆龍門”(和“登龍門”意同,認為鉆過“龍門”就有了成“龍”的希望)。龍燈不會白舞,錢呀物呀,總是需要的,而且多多益善。平時生活再節(jié)儉的人家,這個時候一般都表現(xiàn)得慷慨大方。
湖南湖北一些地方,人們相信龍燈對生育有利。在龍燈舞到門前時,那些多年求子不得的婦女,往往加錢加物,讓“龍”繞一繞自己的身體,并讓一個小男孩騎到龍背上繞著廳堂轉(zhuǎn)一圈,扮演一番“麒麟送子”。對此,有人還作了這樣一首詩:“婦女圍龍可受胎,癡心求子亦奇哉;真龍不如紙龍好,能作麒麟送子來。”安徽伙縣流行中秋節(jié)小兒舞草龍,有孩子的人家都愿意讓娃娃們出來舞一舞,沒有孩子的人家怎么辦呢?找機會用新燈燭去換插在龍頭上的燈燭,據(jù)說這樣做便能得“龍子”之兆。
浙江東陽、金華、貴州桐梓等地的龍燈會,有“分子息”(舞完龍燈會分燈或分糖果禮物)、“掛紅”(村主或族長給龍頭上披掛紅綢被面)、“搶紅”(誰家將此被面搶購到手,誰家就子孫興旺)、“產(chǎn)龍蛋”(舞龍者進屋后,將兩個紅雞蛋送給主人,讓主人放到被窩里)、“放圓寶”(將逗耍龍燈的“圓寶”在家中存放一年,來年燈會前奉還)等節(jié)目。因為人們祈求子息、興旺人丁的愿望代代傳承,這些節(jié)目也就常演不衰。
香火龍的寓意和象征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于香火龍的來歷、香火龍的寓意和象征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發(fā)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