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尾鯛科(刺尾鯛科幼魚)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755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是否還可用!
3、刺尾魚的刺尾鯛科如何分屬?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劥涛蝉牽?,以及刺尾鯛科幼魚對應(yīng)的相關(guān)信息,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關(guān)注我們祥龍魚場哦。
本文目錄一覽:
尾巴上有刀,一害怕就露出刀的魚是什么魚
如圖 ? , ? ?鼻魚屬 ? ? ?海生魚類 ? ?學(xué)名 ?
刺尾鯛科 ? ? Siganidae ? ? ? ?鼻魚屬 ? ? Naso ? ?魚類
下圖為 ? ? 單角鼻魚 ? Naso unicornis(長吻鼻魚),俗稱 獨角倒吊
呈橢圓形而側(cè)扁刺尾鯛科;成魚頭頂有角狀突起,其長度與吻長略同,吻背朝后上方傾斜,直到角突處為止。體色為藍灰色,腹側(cè)則為黃褐色,尾柄上刺尾鯛科的骨質(zhì)板為青黑色。雄魚除角突外,尾鰭截形,上下葉延長成絲狀,上葉較長。背鰭硬棘6枚、背鰭軟條27至30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27至30枚。體長可達70厘米。
大魚可食用,亦可為觀賞用。此魚不新鮮時,腥味極重,故捕獲需去內(nèi)臟,可煮味增湯,味美。尾柄有硬棘,須注意。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
刺尾魚的刺尾鯛科分屬
如題 ?, ?
刺尾鯛科 ? (刺尾魚科) ? ? Acanthuridae ? ? 海生魚類 (下轄 6屬 約 82種)
體呈卵圓形或長橢圓形,側(cè)扁;尾柄細而有力。口小,端位,具一列密生的門齒狀之齒或細長的刷毛狀齒。體被小櫛鱗,有些固生于皮膚,使表皮粗糙。
分別為:
刺尾魚屬(刺尾鯛屬) ?Acanthurus ?
主要棲息於清澈而面海的礁區(qū)斜坡,棲息深度一般在15公尺以下,有時可達30公尺以下,單獨或成對出現(xiàn)。幼魚則活動於水淺且有遮蔽的礁區(qū),通常是在軟珊瑚之間,深度在0-3公尺處。以裸露礁石上的藻類為食。
櫛齒刺尾魚屬 (櫛齒刺尾鯛屬) Ctenochaetus
廣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大堡礁及拉帕。
鼻魚屬 ? ?Naso ?
一般以流刺網(wǎng)、延繩釣或潛水鏢魚法等捕獲。觀賞及食用兼具。剝皮後,煮姜絲湯,肉質(zhì)鮮美。尾柄上骨質(zhì)盾板非常銳利,易傷人,處理時需小心。?
副刺尾魚屬 (副刺尾鯛屬) Paracanthurus
俗稱 ??藍倒吊、剝皮魚、藍藻魚、Dory (多莉)
鋸未鯛屬(多板盾尾魚屬) Prionurus
幼時體呈圓形,隨著成長而漸呈橢圓形;成魚後前額無突出之角狀骨;尾柄細長,有4-5個黑色固定之骨板,後3個盾板上的銳脊強大。頭中大。吻尖突??诹研?,上下頜等長;上下頜各具齒1列,前端門齒狀,後端鋸齒狀。體被細小櫛鱗,似鯊魚皮。背、臀鰭低;尾鰭近截形或內(nèi)凹。體一致為灰色或近黑色。尾柄棘溝黑色。
高鰭刺尾魚屬(高鰭刺尾鯛屬)?Zebrasoma
大部分的刺尾魚都是食底藻類的素食者,它們的口很小,門齒緣呈鋸齒、波浪狀,有的牙齒甚至長得像一把細細長長的剛毛刷,很適合刮食附著在珊瑚礁上的藻類,常成群結(jié)隊在珊礁區(qū)覓食。
刺尾魚的刺尾鯛科如何分屬?
橘色刺尾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區(qū),包括莫桑比克、塞舌爾群島、馬爾代夫、菲律賓、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澳洲、斐濟、所羅門群島、美屬薩摩亞海域。橘色刺尾魚體長45厘米。 橘色刺尾魚體呈橢圓形而側(cè)扁??谛。宋?,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體為深褐色; 來自胸鰭基底橘色;尾棘基部為鮮橘色,尾鰭基底有一條白色的條紋。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25至26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23至24枚。
刺尾鯛科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刺尾鯛科幼魚、刺尾鯛科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發(fā)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