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魚艦載機(旗魚機械)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712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的內(nèi)容是否還可用!
今天給各位分享旗魚艦載機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旗魚機械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祥龍魚場哦,現(xiàn)在開始吧!
今天給各位分享旗魚艦載機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旗魚機械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祥龍魚場哦,現(xiàn)在開始吧!
本文目錄一覽:
- 1、二戰(zhàn)各國海軍的損失(詳細介紹)謝謝!!!!!!!
- 2、二戰(zhàn)時期日本重型航母共有幾艘
- 3、二戰(zhàn)期間日本航空母艦到底都有怎樣的悲慘下場
- 4、現(xiàn)在軍艦中除了航母是不是巡航艦排水量最大
- 5、太平洋戰(zhàn)爭日本和美國共損失了多少艘航空母艦?
- 6、二戰(zhàn)時美軍一共擊沉幾艘日軍航母?
二戰(zhàn)各國海軍的損失(詳細介紹)謝謝!!!!!!!
美 國
戰(zhàn)列艦
俄克拉荷馬
BB-37 Oklahoma
1941.12.7日本偷襲珍珠港,"俄克拉荷馬"號由于停泊在"馬里蘭"號的外側(cè),被命中3條魚雷。由于"俄克拉荷馬"號的氣密性有問題,致使該艦在進攻開始20分鐘后向左傾覆。1942年軍方打撈"俄克拉荷馬"號,直到1943年才結(jié)束。打撈后并沒有修復該艦,后來它被以廢鐵出售,并運往舊金山解體。1944年,在拖曳回美國西海岸途中因拖拽繩索斷裂而沉沒。
亞利桑那
BB-39 Arizona
1941.12.7日本偷襲珍珠港,"亞利桑那"號被命中了7顆炸彈和1條魚雷命中,其中一顆炸彈穿過了艦艏的甲板,命中下面的彈藥庫,引起大爆炸,致使戰(zhàn)艦迅速傾覆。在戰(zhàn)斗中有1,104名"亞利桑那"號上的官兵陣亡,占整個珍珠港事件中美軍傷亡人數(shù)的一半。"亞利桑那"號并沒有被打撈,只是把露出水面的建筑物拆除,并在沉沒的地方上建立亞利桑那紀念館。讓國民永記12月7日。
航空母艦
蘭利 CV-1 Langley 1942.2.27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執(zhí)行運送P-40戰(zhàn)斗機任務時,被日本海軍陸上攻擊機擊沉。
列克星頓
CV-2 Lexington
1942.5.8在珊瑚海海戰(zhàn)中,遭到日本航空母艦"翔鶴"和"瑞鶴"號上艦載機攻擊,至少命中了兩條魚雷和三顆炸彈,引爆彈藥后,迅速沉入海底。
約克城
CV-5 Yorktown
1942.6.4在中途島海戰(zhàn)中,"約克城"號遭到日本海軍航空母艦"飛龍"號攻擊,共中彈三枚、中雷兩條。6月6日下午在拖航中被伊-168發(fā)射的魚雷命中。于6月7日5時30分傾覆沉沒。
黃蜂
CV-7 Wasp
1942.9.15在圣克魯斯群島以南在轉(zhuǎn)向時被日本潛艇伊-19發(fā)射3枚魚雷擊中。中雷后,燃料起火,引起火災,繼又引爆艦上的彈藥,艦長謝爾曼上校只得下令棄艦,由護航的驅(qū)逐艦救起船員,并用魚雷將"黃蜂"號擊沉。
大黃蜂
CV-8 Hornet
1942.10.26晨,在瓜島附近的圣克魯斯海戰(zhàn)中,遭到日本海軍航空母艦"翔鶴"和"瑞鶴"號上艦載機攻擊,命中兩條魚雷和三顆炸彈,并有一架燃燒的日機撞在艦上。下午再次被日機攻擊,失去動力。艦長下令棄艦。17時許,隨日艦隊的逼近,護航的驅(qū)逐艦向"大黃蜂"號發(fā)射了9條魚雷和400多發(fā)炮彈而后撤離,但頑強的"大黃蜂"號還是沒沉沒。20時,日軍艦隊駛近"大黃蜂"號,日軍見無法拖帶,向"大黃蜂"號發(fā)射了4條魚雷,于次日沉沒。
普林斯頓
CVL-23 Princeton
1944.10.24在萊特灣海戰(zhàn)中被日軍飛機投下一枚250公斤穿甲彈擊中,擊穿飛行甲板和機庫,在主裝甲板爆炸,引起大火并蔓延至機庫。40分鐘后,因大火與濃煙使艦上人員撤離,僅留損管人員與友艦實施救援。最后大火引爆該艦航空魚雷,將艦體炸裂,美軍只好用驅(qū)逐艦以魚雷擊沉。"普林斯頓"是美國歷史上損失最后和最慘(只用一顆炸彈而報廢)的艦隊航空母艦。
護航航空母艦
布洛克島
CVE-21 Block Island
1944.5.29在加那利群島西北海域被德國潛艇U-549擊沉。
利斯康母灣
CVE-56
Liscombe Bay
1943.11.23在吉爾伯特群島馬金島附近海域被日本潛艇伊-175擊沉。
圣羅
CVE-63 St.Lo
1944.10.25在萊特灣海戰(zhàn)中遭日軍栗田艦隊攻擊,在退出戰(zhàn)斗后被日本自殺飛機擊沉。
岡比亞灣
CVE-73 Gambier Bay
1944.10.25在萊特灣海戰(zhàn)中遭日軍栗田艦隊攻擊,傷重沉沒。
奧曼尼灣
CVE-79 Ommaney Bay
1945.1.3在菲律賓帕奈附近被日本自殺飛機撞擊,并引爆機上攜帶兩枚炸彈,隨后由驅(qū)逐艦"伯恩斯"(BURNS DD-588)號用魚雷擊沉。
俾斯麥海
CVE-95 Bismarck Sea
1945.2.21在硫磺島附近被日本2架自殺飛機撞擊,引發(fā)彈藥庫爆炸沉沒。
重型巡洋艦
芝加哥
CA-29 Chicago
1943.1.29在所羅門群島附近被日軍驅(qū)逐艦編隊擊沉。
北漢普頓
CA-26 Northampton
1942.11.30夜塔薩法隆格海戰(zhàn)中,與日本負責運輸任務的田中驅(qū)逐艦編隊遭遇,命中日艦驅(qū)逐艦"親潮"射來的2枚魚雷,"北漢普頓"發(fā)生大火,機艙大量進水,于次日凌晨沉沒。
休斯敦
CA-30 Houston
1942.3.1在撤退時被日軍巡洋艦編隊發(fā)現(xiàn),在爪哇海被日本"妙高"、"那智"和"足柄"號巡洋艦擊沉。
阿斯托里亞
CA-34 Astoria
1942.8.9凌晨在薩沃島海戰(zhàn)中遭到日本三川中將率領的巡洋艦編隊攻擊,炮彈連連擊中"阿斯托里亞",上層建筑全部被擊毀,于中午傷重沉沒。
印第安納波利斯
CA-35 Indianapolis
1945年沖繩戰(zhàn)役后,海軍授命它將原子彈運送至提尼安島(事先全部船員并不知道任務是運輸原子彈),任務完成后,7月30日在單艦返航途中不幸被日軍伊-58號潛艇發(fā)射的2枚魚雷擊中沉沒,這是太平洋戰(zhàn)爭中美國海軍損失的最后一艘戰(zhàn)艦。
昆西
CA-39 Quincy
1942.8.9凌晨在薩沃島海戰(zhàn)中遭到日本三川中將率領的巡洋艦編隊攻擊,炮彈連連擊中"昆西"號,并命中一條魚雷,艦內(nèi)發(fā)生爆炸和火災,于早晨終告沉沒。
文森斯
CA-44 Vincennes
1942.8.9凌晨在薩沃島海戰(zhàn)中遭到日本三川中將率領的巡洋艦編隊攻擊,右舷被命中兩條魚雷,8分鐘后又命中一條魚雷。艦體入水太多,最后沉沒。
輕型巡洋艦
海倫娜
CL-50 Helena
1943.7.6在新喬治亞島(New Gerorgia)的庫拉灣(Kula Gulf)遭到10艘負責擔任運輸任務的日本軍艦攻擊,"海倫娜"號被命中3枚日本軍艦所發(fā)射的魚雷。軍艦被炸成兩節(jié),5分鐘后迅速沉沒。
亞特蘭大
CL-51 Atlanta
1942.11.12在瓜島以北海戰(zhàn)中,遭遇日本"比睿"號和"霧島"號戰(zhàn)列艦編隊。本艦首先被日驅(qū)逐艦"曉"號的魚雷擊中,后又遭到戰(zhàn)列艦攻擊,"亞特蘭大"號艦橋被356mm炮彈擊毀。造成大量海水涌入,喪失動力。次日中午在瓜島北方三海里處沉沒。
朱諾
CL-52 Juneau
1942.11.12在瓜島以北海戰(zhàn)中,與日本"比睿"號和"霧島"號戰(zhàn)列艦編隊交戰(zhàn)。在"亞特蘭大"號被重創(chuàng)的同時,"朱諾"號的左舷挨了一枚魚雷,喪失了部分動力。第二天中午返航途中,這艘不幸的戰(zhàn)艦又中了日本潛艇伊-26號的魚雷,在20秒鐘內(nèi)迅速沉入大海,其余美艦因為害怕被潛艇攻擊而未施救援,"朱諾"號上僅10人幸存。陣亡者中包括著名的沙利文五兄弟,從此美軍不再把一家人分配在同一艘戰(zhàn)艦上。
驅(qū)逐艦
利特爾
(DD-79 Little)
1942.9.5在瓜島被日本驅(qū)逐艦"夕立"號擊沉。
格雷戈里
(DD-82 Gregory)
1942.9.5在瓜島被日本驅(qū)逐艦擊沉。
科爾杭
(DD-85 Colhoun)
1942.8.30在瓜島被日機炸沉。
麥基恩
(DD-90 Mckean)
1943.11.17在布干維爾被日機炸沉。
多爾西
(DD-117 Dorsey)
1945.3.27在沖繩被日軍日本神風特攻隊重創(chuàng),10.9在沖繩被臺風刮沉。1946年打撈解體。
雅各布·瓊斯
(DD-130 Jacob Jones)
1942.2.28在特拉華角被德國潛艇U-578擊沉,船員只有12人生還。
華德
(DD-139 Ward)
1944.12.7在萊特灣被日本神風特攻隊撞沉。
狄克森
(DD-157 Dickerson)
1945.4.2在沖繩被日軍日本神風特攻隊重創(chuàng),從此報廢,4.4除名,船體被鑿沉。
利里
(DD-158 Leary)
1943.12.24在亞速爾群島被德國潛艇U-275擊沉。
帕爾末
(DD-161 Palmer)
1945.1.7在林加延海灣被日機炸沉。
赫爾
(DD-350 Hull)
1944.12.18遭臺風沉沒。
沃登
(DD-352 Worden)
1943.1.12阿留申群島的阿姆奇特卡島觸礁損毀。并在1944.12.22在海軍除名。
波特
(DD-356 Porter)
1942.10.26在圣克魯斯海戰(zhàn)中被日軍潛艇伊-21擊沉。
馬漢
(DD-364 Mahan)
1944.12.7在萊特灣被神風特攻隊撞沉。
利德
(DD-369 Reid)
1944.12.11在萊特灣被神風特攻隊撞沉。
塔克
(DD-374 Tucker)
1942.8.4在新喀布里底群島西貢德海峽觸發(fā)水雷沉沒。
庫欣
(DD-376 Cushing)
1942.11.13所羅門群島薩沃島附近海域遭到日本巡洋艦編隊攻擊,命中17發(fā)炮彈后沉沒。
帕金斯
(DD-377 Perkins)
1943.11.29在新幾內(nèi)亞與澳大利亞驅(qū)逐艦"鄧特倫"號(Duntroon)相撞沉沒。
普雷斯頓
(DD-379 Preston)
1942.11.14在薩沃島海戰(zhàn)中被日軍輕型巡洋艦"長良"號擊沉。
莫納根
(DD-354 Monaghan)
1944.12.18遭臺風沉沒。
潛艇 海軍編號/艇名 譯名 沉沒原因
APS-1 ARGONAUT (舟工魚) 1943.1.10在新不列顛島海域被日本驅(qū)逐艦"舞風"號與"磯風"號擊沉。
SS-89 R-12 - 1943.6.12在佛羅里達州的基韋斯特,因試驗期間進水沉沒。
SS-131 S-26 - 1941.12.19在巴拿馬海灣與驅(qū)潛艇"PC-460"號相撞后沉沒。
SS-132 S-27 - 1942.6.19在阿拉斯加州"Kiska"島觸礁,隨后由驅(qū)逐艦擊毀。
SS-133 S-28 - 1944.7.4在夏威夷群島珍珠港附近,在與美國海岸警衛(wèi)隊快艇"信賴" 號(USCGC Reliance WSC-150)進行訓練時失事沉沒。
SS-141 S-36 - 1942.1.21在馬卡薩海峽(Makassar Strait)觸礁擱淺。
SS-144 S-39 - 1942.8.13在羅塞爾島(Rossel Island)以南海域擱淺。
SS-155 S-44 - 1943.10.7在千島群島(Kuriles)附近海域被日本護衛(wèi)艦"石垣"號擊沉。
SS-174 SHARK 鯊魚 1942.2.11在蘇拉威西島棉蘭老以西被日本驅(qū)逐艦"山風"號擊沉。
SS-176 PERCH 鱸魚 1942.3.3在爪洼以北被日本驅(qū)逐艦"漣"號與"大潮"號擊成重傷后,為了避免俘獲,由艇員負責鑿沉。
SS-177 PICKEREL 狗魚 1943.4.3在日本本州以北海域沉沒(失蹤)。
SS-181 POMPANO 北鯧鲹 1943.9.3在日本本州以東海域沉沒(失蹤)。
SS-191 SCULPIN 大頭魚 1943.11.19在卡羅林群島特魯克海域被日本驅(qū)逐艦"山云"號擊沉。
SS-193 SWORDFISH 旗魚 1945.1.12在日本九州以南海域沉沒(失蹤)。
SS-195 SEALION 海獅 1941.12.10在菲律賓呂宋島的卡維特附近海域被日本飛機擊沉。
SS-197 SEAWOLF 海狼 1944.10.3在摩羅泰島海域被美國護航驅(qū)逐艦"羅威爾"號(DE-403)擊沉。
SS-201 TRITON 海神 1943.3.15在海軍上將群島以北海域被日本水面艦艇擊沉。
SS-202 TROUT 鱒魚 1944.2.29在硫球群島沖繩東南海域被日本驅(qū)逐艦"朝霧"號擊沉。
SS-207 GRAMPUS 五島鯨 1943.3.5在所羅門群島新喬治亞島海域被日本驅(qū)逐艦"峰云"和"村雨"號擊沉。
SS-208 GRAYBACK 灰鯨 1944.2.26在中國東海海域被日本飛機炸沉。
SS-209 GRAYLING 茴魚 1943.9.9在菲律賓呂宋島以西海域被日本武裝貨船"HOKUAN MARU"號擊沉。
SS-210 GRENADIER 長尾鱈 1943.4.22在檳城附近海域被日本飛機炸沉。
SS-211 GUDGEON 白楊魚 1944.4.18在馬利安納群島附近海域沉沒(失蹤)。
SS-215 GROWLER 黑鱸 1944.11.8在南中國海被日本水面艦艇擊沉。
SS-216 GRUNION 銀魚 1942.7.30在阿留申群島基斯卡島附近海域被日本潛艇"伊-25"號擊沉。
SS-218 ALBACORE 大青花魚 1944.11.7在日本北海道以北海域因觸發(fā)日本布放的水雷而沉沒。
SS-219 AMBERJACK 琥珀魚 1943.2.16在新不列顛島拉包爾海域被日本魚雷艇"比與鳥"號和驅(qū)潛艇"18"號共同擊沉。
SS-223 BONEFISH 北梭魚 1945.6.19在日本本州富山灣附近被日本水面艦艇擊沉。
SS-226 CORVINA 石首魚 1943.11.16在卡羅林群島特魯克西南海域被日本潛艇"伊-176"號擊沉。
SS-227 DARTER 海鯽 1944.10.24在巴拉望海域擱淺,避免被捕獲而摧毀。
SS-233 HERRING 青魚 1944.6.1千島群島附近海域被日本海岸炮火擊沉。
SS-237 TRIGGER 鱗魨 1945.3.28在硫球群島西南群島被日本飛機與水面艦艇擊沉。
SS-238 WAHOO 堅頭鰹 1943.10.11在日本宗谷海峽被日本飛機/驅(qū)潛快艇"15"號與"43"號共同擊沉。
SS-248 DORADO 鲯鰍 1943.10.12在加勒比海因誤以為敵潛艇被美國海岸巡邏機擊沉。
SS-250 FLIER 日鱸 1944.8.13在菲律賓拉巴拉克海峽在水面狀態(tài)航行時觸發(fā)水雷而沉沒。
SS-257 HARDER 鯔魚 1944.8.24在泰國卡漫角附近海域被泰國驅(qū)逐艦"PRA RUANG"號擊沉。
SS-273 ROBALO 刺蓋魚 1944.7.26在巴拉望海域可能觸發(fā)日本水雷或艇內(nèi)爆炸沉沒。
SS-275 RUNNER 鲹魚 1943.6.26在千島群島附近海域沉沒(失蹤)。
SS-277 SCAMP (惡漢) 1944.11.11在日本東京灣被日本巡邏艇擊沉。
SS-278 SCORPION (天蝎) 1944.3.6在西太平洋海沉沒(失蹤)。
SS-279 SNOOK (軍曹魚) 1945.4在沖繩海域失蹤,有可能是日本潛艇擊沉。
SS-284 TULLIBEE (圖里比) 1944.3.26在卡羅林群島帕勞以北向3,000碼外的日本護航船隊發(fā)射2枚魚雷,之后發(fā)生意外,兩分鐘后發(fā)生大爆炸,艇上唯一的生還者C.W.凱肯德爾,事后他推測其中一枚魚雷射出后折回擊中潛艇。
SS-289 CAPELIN 毛鱗魚 1943.12在哈馬黑拉島附近海域沉沒(失蹤)。
SS-290 CISCO 犬口白鮭 1943.9.28在蘇祿海被日本飛機/水面艦艇共同擊沉。
SS-294 ESCOLAR 王梭魚 1944.10.17在中國黃海海域觸發(fā)日本布放的水雷沉沒。
SS-306 TANG 刺尾魚 (唐格)1944.10.24在中國臺灣附近海域被自己發(fā)射后折回的Mk18魚雷擊中沉沒,艇上包括艦長R.H.奧凱恩在內(nèi)有9名幸存者成為日軍的俘虜。
SS-314 SHARK 鯊魚(2) 1944.10.24在菲律賓呂宋海峽被日本驅(qū)逐艦"春風"號擊沉。
SS-316 BARBEL 白魚 1945.2.4在巴拉望海峽西南海域被日本飛機擊沉。
SS-332 BULLHEAD 杜父魚 1945.8.6遭到日本飛機攻擊被擊沉于巴里海岸以北海域。
SS-361 GOLET (果列特) 1944.6.14在日本本州以北海域被日本水面艦艇擊沉。
SS-369 KETE (克特) 1945.3.20在太平洋海沉沒(失蹤)。
SS-371 LAGARTO (拉葢托) 1945.5.3在暹羅灣被日本布雷艦"初鷹"號擊沉。
戰(zhàn)列艦:
金剛型:
金剛 1944年11月21日,在被美國“海獅”號潛艇命中3枚魚雷5小時后沉沒
比睿 1942年11月13日在瓜島海戰(zhàn)中被203毫米和127毫米炮擊傷,在第二天遭到來自“企業(yè)”號的艦載機攻擊后,自沉
榛名 1945年7月28日,在美軍空襲吳港時被擊沉坐底,1946年解體
霧島 1942年11月14日在瓜島夜戰(zhàn)中被“華盛頓”號擊中9枚406毫米炮彈和40枚127毫米炮彈,自沉
扶桑型:
扶桑 1944年10月25日,在蘇里高海峽被美軍戰(zhàn)列艦群擊沉
山城 1944年10月25日,在蘇里高海峽被美軍戰(zhàn)列艦群擊沉
伊勢型:
伊勢 1945年7月28日,在美軍空襲吳港時被擊沉坐底,1947年解體
日向 1945年7月28日,在美軍空襲吳港時被擊沉坐底,1947年解體
長門型:
長門 幸存到戰(zhàn)爭結(jié)束,1946年7月29日,在比基尼核試驗中沉沒
陸奧 1943年6月8日,在吳港錨地因不明原因爆炸而沉沒
大和型:
大和 1945年4月7日,在被美軍艦載機命中11枚以上和至少7枚炸彈后沉沒在沖繩以北海域
武藏 1944年10月24日,在被命中20枚魚雷和17枚炸彈后沉沒在錫布延海
信濃 1940年5月開始建造,1942年末改裝為航母,1944年11月完工,同月被美國“射水魚”號潛艇擊沉
航空母艦(含輕航母和護航航母)
鳳翔 幸存到戰(zhàn)爭結(jié)束,1947年解體 赤城 1942年6月4日,在中途島海戰(zhàn)中被美國艦載俯沖轟炸機重創(chuàng),5日由“野分”號擊沉
加賀 1942年6月4日,在中途島海戰(zhàn)中被美國艦載俯沖轟炸機重創(chuàng),5日沉沒
蒼龍 1942年6月4日,在中途島海戰(zhàn)中被美國艦載俯沖轟炸機重創(chuàng),5日被“鸚鵡螺”號潛艇魚雷擊中,后因火勢無法控制而沉沒
飛龍 1942年6月4日,在中途島海戰(zhàn)中被美國艦載俯沖轟炸機重創(chuàng),5日棄艦后沉沒
翔鶴 1944年6月19日,在馬里亞納海戰(zhàn)中被美國潛艇“棘鰭”號用魚雷擊沉
瑞鶴 1944年10月25日,在恩加諾角海戰(zhàn)中被美國艦載機擊沉
隼鷹 幸存到戰(zhàn)爭結(jié)束,1947年解體
飛鷹 1944年6月20日,在菲律賓海海戰(zhàn)中被美國輕航母“貝勞-伍德”號的魚雷機擊沉
大鳳 1944年6月19日,在菲律賓海海戰(zhàn)中被美國“大青花魚”號潛艇的魚雷擊中,引起航空燃料蒸汽泄露,后引起大火沉沒
信濃 1944年11月29日,在東京灣外海被美國潛艇“射水魚”號擊沉
云龍 1944年12月19日,在東海被美國潛艇“紅魚”號擊沉
天城 1945年7月28日,在美軍空襲吳港時傾覆
葛城 幸存到戰(zhàn)爭結(jié)束,1946年解體
龍驤 1942年8月24日,在第二次所羅門海戰(zhàn)(圣克魯斯海戰(zhàn))中被擊沉
瑞鳳 1944年10月25日,在恩加諾角海戰(zhàn)中被擊沉
祥鳳 1942年5月7日,在珊瑚海海戰(zhàn)中被“約克城”號的艦載機擊沉
龍鳳 幸存到戰(zhàn)爭結(jié)束,1946年解體
千歲 1944年10月25日,在恩加諾角海戰(zhàn)中被美國“埃塞克斯”和“約克城”(CV-10)號的艦載機擊沉
千代田 1944年10月25日,在恩加諾角海戰(zhàn)中被美國艦載機擊傷,后被美國驅(qū)逐艦和巡洋艦擊沉
大鷹 1944年8月18日,在東所羅門海域被美國潛艇“紅石魚”號擊沉
云鷹 1944年9月17日,在南中國海被美國潛艇“石首魚”號擊沉
沖鷹 1944年12月4日,在八丈島海域被美國潛艇“東方旗魚”號擊沉
神鷹 1944年1月17日,在黃海被美國潛艇“鍬魚”號擊沉
海鷹 1945年7月28日,在美軍空襲吳港時被英國“不倦”、“可畏”和“勝利”號的艦載機擊沉,戰(zhàn)后解體
巡洋艦(含輕巡洋艦)
古鷹型
古鷹 1942年10月12日,在薩沃島夜戰(zhàn)中被美國巡洋艦和驅(qū)逐艦擊沉
加古 1942年8月10日,被美國潛艇“S-44”號擊沉
青葉型
青葉 1945年7月28日,在美軍空襲吳港時被擊沉
衣笠 1942年11月14日,在瓜島海域被美國“企業(yè)”號的艦載機擊沉
妙高型
妙高 幸存到戰(zhàn)后,1946年7月8日,在馬六甲海峽被英軍鑿沉
那智 1944年11月5日,在馬尼拉灣被美國艦載魚雷機擊沉
足柄 1945年6月8日,在蘇門答臘海域被英國潛艇“鋒利”號擊沉
羽黑 1945年5月16日,在馬六甲海峽被英國驅(qū)逐艦“索馬利茲”、“維納斯”、“維魯拉姆”、“維極蘭特”、“維拉哥”號擊沉
高雄型
高雄 幸存到戰(zhàn)爭結(jié)束,1946年10月29日,在馬六甲海峽被英軍鑿沉
愛宕 1944年10月23日,在巴拉望島海域被美國潛艇“海鯽”號擊沉
摩耶 1944年10月23日,在巴拉望島海域被美國潛艇“鰷魚”號擊沉
鳥海 1944年10月25日,在薩馬島海戰(zhàn)中被美國艦載機擊沉
最上型
最上 1944年10月24日,在蘇里高海峽之戰(zhàn)中被擊沉
三隈 1942年6月7日,在中途島海戰(zhàn)中被美國艦載機擊沉
鈴谷 1944年10月25日,在薩馬島海戰(zhàn)中被美國艦載機擊沉
熊野 1944年11月25日,在科隆灣(呂宋島)被美國艦載機擊沉
利根型
利根 1945年7月28日,在美軍空襲吳港時被擊沉
筑摩 1944年10月25日,在薩馬島海戰(zhàn)中重傷,被“野分”號用魚雷擊沉
天龍型
天龍 1942年12月18日,在新幾內(nèi)亞以北被美國潛艇“大青花魚”號擊沉
龍?zhí)?1944年3月13日,在八丈島海域被美國潛艇“玉筋魚”號擊沉
球磨型
球磨 1944年1月11日,在馬六甲海峽被英國潛艇“駟馬車”號擊沉
多磨 1944年10月25日,在恩加諾角海戰(zhàn)中被美國潛艇“加勞”號和美國艦載機擊沉
北上 幸存到戰(zhàn)爭結(jié)束,1946年7月解體
大井 1944年7月19日,在馬尼拉灣被美國潛艇“三葉尾魚”號擊沉
木曾 1944年11月14日,在馬尼拉灣被美國艦載機擊沉
長良型
長良 1944年8月7日,在九州島以西被美國潛艇“鳴魚”號擊沉
五十鈴 1945年4月7日,在Sumbawa被美國潛艇“牛鼻鲼”號擊沉
名取 1944年8月18日,在薩馬島東被美國潛艇“魴魚”號擊沉
由良 1942年10月25日,在所羅門海域被美國艦載機擊傷,后自沉
鬼怒 1944年10月26日,在蘇祿海被美國艦載機擊沉
阿武隈 1944年10月26日,在蘇里高海峽被美國艦載機和驅(qū)逐艦擊沉
川內(nèi)型
川內(nèi) 1943年11月2日,在布干維爾海戰(zhàn)中被美國巡洋艦和驅(qū)逐艦擊沉
神通 1943年7月12日,在科隆班加拉島(新幾內(nèi)亞)夜戰(zhàn)中被美國巡洋艦擊沉
那坷 1944年2月17日,在美軍空襲特魯克時被美國艦載機擊沉
夕張型
夕張 1944年4月27日,在帕勞群島被美國潛艇“大翻車魚”號擊沉
阿賀野型
阿賀野 1944年2月16日,在特魯克島海域被美國潛艇“鰩魚”號擊沉
能代 1944年10月26日,在錫布延海被美國艦載機擊沉
矢矧 1945年4月7日,在沖繩以北海域被美國艦載機擊沉
酒匂 幸存到戰(zhàn)爭結(jié)束。1946年7月1日,在比基尼島核試驗中沉沒
大淀型
大淀 1945年7月28日,在美軍空襲吳港時沉沒
驅(qū)逐艦(含二等驅(qū)逐艦)
峰風型
峰風 1944年2月10日,在臺灣海域被美國潛艇“鯡魚”號擊沉
澤風 幸存到戰(zhàn)爭結(jié)束,1945年9月15日解體
沖風 1943年1月10日,在日本近海被美國潛艇“鱗鲀”號擊沉
島風 1940年改為第一號哨戒艇。1943年1月13日,在卡比延被美國潛艇“鶴魚”號擊沉
灘風 1940年改為第二號哨戒艇。1945年7月25日,在爪哇海被英國潛艇“倔強”號擊沉
羽風 1943年1月23日,在卡比延被美國潛艇“鶴魚”號擊沉
汐風 幸存到戰(zhàn)爭結(jié)束,后解體
秋風 1944年11月3日,在南中國海被美國潛艇“青花魚”號擊沉
夕風幸存到戰(zhàn)爭結(jié)束。1947年8月14日,作為賠償艦交付英國,在新加坡解體
太刀風 1944年2月17日,在美軍空襲特魯克時被擊沉
野風 1945年2月20日,在南中國海被美國潛艇“海鳊”號擊沉
波風幸存到戰(zhàn)爭結(jié)束。1947年10月3日,作為賠償艦交付中國,改名“沈陽”
沼風 1943年12月18日,在沖繩以南被美國潛艇“灰鯨”號擊沉
神風型
神風 幸存到戰(zhàn)爭結(jié)束。1946年6月7日在御前崎角觸礁,后解體
朝風 1944年8月24日,在林加延灣被美國潛艇“坐頭鯨”號擊沉
春風 幸存到戰(zhàn)爭結(jié)束。1945年底解體
松風 1944年6月9日,在父島海域被美國潛艇“劍魚”號擊沉
旗風 1945年1月15日,在高雄被美國艦載機擊沉
追風 1944年2月18日,在美軍空襲特魯克時被擊沉
疾風 1941年12月11日,在進攻威克島時被岸炮擊沉
朝凪 1944年5月22日,在父島海域被美國潛艇“鰲綠鱈”號擊沉
夕凪 1944年8月25日,在呂宋島西北被美國潛艇“大魣魚”號擊沉
睦月型
睦月 1942年8月25日,在第二次所羅門海戰(zhàn)中被美軍艦載機擊沉
如月 1941年12月11日,在進攻威克島時,深水炸彈被引爆而沉沒
彌生 1943年9月11日,在新幾內(nèi)亞被英美陸基飛機擊沉
卯月 1944年12月12日,在奧爾摩克灣被美國魚雷艇擊沉
皋月 1944年9月21日,在馬尼拉灣被美軍艦載機擊沉
水無月 1944年6月6日,在塔威塔威錨地附近被美國潛艇“鯔魚”號擊沉
文月 1944年2月18日,在美軍空襲特魯克時被擊沉
長月 1943年7月6日,在庫拉灣夜戰(zhàn)中觸礁沉沒
菊月 1943年5月5日,在圖拉吉島進攻中被美國艦載機擊沉
三日月 1943年7月28日,在格羅斯特角海域被美國陸軍飛機擊沉
望月 1943年10月24日,在拉包爾西南被美國“卡塔林那”水上飛機擊沉
夕月 1944年12月13日,在宿務奧爾摩克灣被美國艦載機擊沉
吹雪型
吹雪 1942年10月11日,在埃思帕恩斯角夜戰(zhàn)中沉沒
白雪 1943年3月3日,在俾斯麥海被陸基飛機擊沉
初雪 1943年7月17日,在布干維爾島輸送物資中被美國海軍飛機擊沉
深雪 1934年6月29日,與驅(qū)逐艦“電”號相撞沉沒
叢云 1942年10月12日,在新喬治亞島被美國飛機擊沉
東云 1941年12月17日,在婆羅洲進攻作戰(zhàn)中觸雷沉沒
薄云 1944年7月7日,在擇捉島海域被美國潛艇“鰩魚”號擊沉
白云 1944年3月16日,在北海道海域被美國潛艇“南歐鯖魚”號擊沉
磯波 1943年4月9日,在博頓水道被美國潛艇“南歐鯖魚”號擊沉
浦波 1944年10月26日,在馬尼拉灣被美國艦載機擊沉
綾波 1942年11月15日,在瓜島夜戰(zhàn)中被美國艦炮擊沉
敷波 1944年9月12日,在海南島以東被美國潛艇“黑鱸”號擊沉
朝霧 1942年8月28日,在所羅門海域被美國飛機擊沉
夕霧 1943年11月25日,在圣喬治角海戰(zhàn)中被美國驅(qū)逐艦擊沉
天霧 1944年4月23日,在望加錫海峽觸雷沉沒
狹霧 1942年12月24日,在進攻庫欽作戰(zhàn)中,被荷蘭潛艇K-16擊沉
朧 1942年12月17日,在基斯卡島以北被美國陸軍飛機擊沉
曙 1944年11月13日,在美軍空襲馬尼拉灣時被擊沉
漣 1944年1月14日,在亞普島海域被美國潛艇“大青花魚”號擊沉
潮 幸存到戰(zhàn)爭結(jié)束。1945年底解體
曉 1942年11月12日,在瓜島夜戰(zhàn)中被美軍巡洋艦和驅(qū)逐艦擊沉
響幸存到戰(zhàn)爭結(jié)束。1947年7月5日,作為賠償艦交付蘇聯(lián),改名Pitky,1962年解體
雷 1944年4月13日,在關島附近海域被美國潛艇“鯔魚”號擊沉
電 1944年5月14日,在蘇拉威西海被美國潛艇“北梭魚”號擊沉
初春型
初春 1944年11月13日,在美軍空襲馬尼拉灣時被美軍艦載機擊沉
子日 1942年7月5日,在阿留申群島被美國潛艇“海神”號擊沉
若葉 1944年10月24日,在蘇祿海被美軍艦載機擊沉
初霜 1945年7月30日,在宮澤灣觸雷沉沒
有明 1943年7月28日,在格羅斯特角被美國陸軍飛機擊沉
夕暮 1943年7月16日,在拉包爾附近被美國飛機擊沉
白露型
白露 1944年6月15日,在棉蘭老島海域與給油船“清洋丸”相撞而沉沒
時雨 1945年1月24日,在馬來半島東岸被美國潛艇“黑鰭白魚”號擊沉
村雨 1943年3月5日,在布拉吉特海峽夜戰(zhàn)中被擊沉
夕立 1942年11月13日,在瓜島夜戰(zhàn)中被擊沉
春雨 1944年6月8日,在馬洛庫瓦里被美軍飛機擊沉
五月雨 1944年8月26日,在帕勞群島被美國潛艇“黃貂魚”號擊沉
海風 1944年2月1日,在特魯克群島北部海域被美國潛艇“鶴魚”號擊沉
山風 1942年6月23日,在房總半島被美國潛艇“鸚鵡螺”號擊沉]
江風 1943年8月6日,在維拉灣海戰(zhàn)中被擊沉
涼風 1944年1月25日,在?/ca
二戰(zhàn)時期日本重型航母共有幾艘
1.二戰(zhàn)艦船 日本航母
日本海軍重型航空母艦
——赤城號(Akagi)
【建造簡史】
赤城號航母旗魚艦載機,由吳港(Kure)海軍船廠建造,1920年12月6日開工,1922年2月5日暫停,1923年受華盛頓條約旗魚艦載機的限制,改建為航母,從戰(zhàn)列艦改為航母時,主艦體基本不動。主甲板以上全部重新建造,有雙層機庫。除了主飛行甲板外,艏部有短距飛行甲板直通機庫,但后來證實短距飛行甲板基本沒用。完工時安裝了巡洋艦上的火炮,而且沒有島式上層建筑,鍋爐的廢氣從右舷排除,安裝了角度向下的煙囪。
1925年4月22日下水,1927年3月25日完工。在日本海軍服役的前五年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并安裝了一個右舷的島式上層建筑。1935年10月到1938年8月間在佐世保(Sasebo)海軍船廠進行了改裝。取消了艏部飛行甲板,機庫向前延伸,主飛行甲板加長加寬并進行結(jié)構(gòu)加強。用左舷的島式上層建筑替代了原先的較小的右舷島式上層建筑,還對艦炮進行了重新調(diào)整改進。改裝后滿載排水量41300噸,動力為蒸氣輪機,19臺鍋爐,4軸,133000馬力,最大航速31節(jié),武備為6座單管203毫米主炮,6座雙管120毫米副炮,28門25毫米高射炮,載機72架(最多可載91架)。
【作戰(zhàn)履歷】
1942年6月5日夜,大和號戰(zhàn)列艦安祥地的沉浸在中途島西北300海里的海面上。作戰(zhàn)室中,平時一向頭腦冷靜指揮果斷的山本五十六大將此時卻猶豫不決了,因為在他手中的一紙電文是那樣的沉重,“赤城號中兩顆炸彈,喪失戰(zhàn)斗力,請定奪”,他完全明白南云在何種情況下會發(fā)出這種電文,但在作出這必然的決定前還是不禁回想連篇。
赤城號是日本海軍第一艘重型航空母艦。作為日本海軍第一航空戰(zhàn)隊的旗艦,她也是日本航母的皇后。作為“八·八艦隊計劃”(8艘戰(zhàn)列艦和8戰(zhàn)列巡洋艦)的一部分,赤城號的原始設計是一艘戰(zhàn)列巡洋艦,于1920年12月開始制造。1923年11月在其完成前由于受華盛頓條約的影響,日本需要停止建造2艘戰(zhàn)列艦和4艘戰(zhàn)列巡洋艦。赤城號完成前即被改成航空母艦。
1927年3月赤城號服役之初,飛行甲板為上中下三段。下層甲板的前部供大型艦載機起飛,中層甲板供輕型艦載機起飛,上層甲板供飛機降落。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多載飛機。估計飛機在中層甲板起飛時就想現(xiàn)在的動畫片中的宇宙飛船一樣,在狹窄的通道中加速,而后沖入太空。不久在赤城號的使用中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問題,這種設計并不實用,且交通管理較復雜。于是,赤城號于1935年進行了改裝,三段飛行甲板聯(lián)到了一起,前端由兩組圓柱形支柱,并且在飛行甲板左側(cè)增加了島式上層建筑,以便于觀察。
山本五十六曾任赤城號艦長。山本以其敏銳的眼光意識到了這種沒有巨炮的戰(zhàn)艦對海戰(zhàn)將產(chǎn)生的本質(zhì)影響。盡管這種思想在海軍中并不占主要地位,但山本確實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赤城號之中。
9·18事變的次年1932年1月的第一次淞滬抗戰(zhàn)中,山本曾率領赤城、加賀號轟炸上海。1937年7·7事變爆發(fā),赤城在長江流域、華南、支那、海南更是大開殺戒。
作為日本海軍的第一艘重型航母,赤城號上有海軍最優(yōu)秀的飛行員。1940年,日美局勢日趨緊張,美太平洋艦隊全部移師珍珠港。1941年初,山本制定的襲擊珍珠港的計劃,為此各航空隊進行了嚴格的訓練。山本的政策是訓練中的傷亡與實戰(zhàn)中的傷亡同樣對待。致使赤城號以及第一航空戰(zhàn)隊的飛行員在參戰(zhàn)前轟炸的命中率可達到80%。1941年12月,赤城號作為旗艦參與偷襲珍珠港。山本的思路在珍珠港得到了充分的驗證,山本的地位在帝國海軍中達到了入日中天的程度。
開戰(zhàn)6月內(nèi),由赤城號領導的第一航空艦隊橫掃太平洋和印度洋,但山本如何也想象不出赤城號在中途島發(fā)生了什么事,但他知道他必須作出什么決定。天皇的照片轉(zhuǎn)移出來后,執(zhí)行護衛(wèi)任務驅(qū)逐艦舞風號、荻風號、野風號和嵐風號各自發(fā)射了一條魚雷,在水面上掙扎的巨型戰(zhàn)艦赤城號帶著沒有起飛的艦載機很快消失在其驚動了的這片海洋之中。艦上幸存的艦員被派往了太平洋的前哨基地。
【性能諸元】
1923年11月19日動工改建、1925年4月22日下水、1927年3月25日竣工
標準排水量:26900噸(對外公布)實際30000噸
武備:雙聯(lián)200毫米炮2座,單管200毫米
總長:261.2米
動力:蒸汽輪機8臺,主鍋爐19座,炮6座,雙聯(lián)120毫米炮6座131200馬力,4槳(210轉(zhuǎn)/分)
寬:29米
型深:15.3米航速:31節(jié)
吃水:8.07米續(xù)航力:8200海里/16節(jié)
飛行甲板:上層長190.2米,寬30.5米艦員:1630名
載機:60架
日本海軍重型航空母艦:加賀號
——加賀號(Kaga)
【建造簡史】
加賀號航母,由川畸船廠(kawasaki)建造。1920年7月19日開工,1921年11月17日下水,1922年暫停,原計劃是作為快速戰(zhàn)列艦,后因華盛頓海軍條約而改為航母。1923年后重新開工并改造為航母,1928年3月21日服役,但沒有馬上投入使用。服役早期作為島式上層建筑試驗艦。1934至1935年在佐世保(Sasebo)海軍船廠進行現(xiàn)代化改裝。改裝之后排水量為42,541噸,8臺鍋爐蒸氣輪機,127,400馬力,最高航速28節(jié),武備為10座單管20毫米單用炮,8座雙聯(lián)127毫米兩用炮,22座25毫米高射炮,艦員編制人數(shù)2016人,載機81架(最多可達90架)。
【戰(zhàn)爭歷程】
加賀號是日本最初的重型航空母艦之一,她與赤誠號的起源很類似,原始設計是戰(zhàn)列艦。加賀號服役之后,與赤城號一同編為第一航空戰(zhàn)隊,此后兩艦一般共同執(zhí)行任務,兩艦的命運也很類似。
加賀號是侵華海軍的主力。1932年第一次淞滬會戰(zhàn)中,加賀號和赤城號一起完成了轟炸和制空任務。1932年2月22日和26日,加賀號的數(shù)架艦載機分別轟炸了蘇州和杭州,當時配備的艦載機為90艦戰(zhàn)和89艦攻。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后,加賀號配合陸軍更加瘋狂地襲擊中國大陸,上海、南京、南昌、成都等地均有加賀號的艦載機出沒。1932年8月15日,加賀號約30架艦載機企圖空襲中國空軍學校-筧橋機場。被中國21架飛機攔截,結(jié)果日機被擊落13架,這是加賀號在中國最慘的一次失敗。隨后,加賀號一直活動在中國海域,轟炸的目標也擴展到廣州白云機場和廣州市區(qū)。1939年后,加賀號返回太平洋海域。
1941年12月7日,加賀號作為六艘航母之一參與偷襲珍珠港。隨后,1942年1月,南云中將帶領第一航空戰(zhàn)隊(赤城和加賀)與第五航空戰(zhàn)隊(翔鶴和瑞鶴)參與東南亞外圍諸要地的攻擊,其中包括1月20日-23日,空襲新幾內(nèi)亞俾斯麥群島的拉包爾基地。而后南云艦隊向西橫掃了南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整個海域。包括2月19日空襲澳大利亞達爾文港、3月3日協(xié)助占領荷屬東印度,空襲爪哇南岸芝拉扎港。而后,加賀號回本土修理,沒有參與4月在印度洋對英海軍的作戰(zhàn)。
1942年6月,第一航空戰(zhàn)隊與第二航空戰(zhàn)隊(蒼龍?zhí)柡惋w龍?zhí)?參與中途島戰(zhàn)役,全部戰(zhàn)沉。加賀號于1942年6月4日在中途島西北海域被美軍“企業(yè)”號航母艦載機炸沉。
【性能諸元】
加賀KAGA 1923年12月13日改建動工1928年3月31日竣工
標準排水量26900噸(對外)實際30000噸
武備雙聯(lián)200毫米炮2座,單管200毫米炮6座,雙聯(lián)120毫米炮6座,雙聯(lián)13.2毫米機槍4挺,雙聯(lián)7.7毫米機槍2挺
總長238.5米
寬29.6米
型深15.45米
動力蒸汽輪機4臺,主鍋爐12座,91000馬力,4槳(210轉(zhuǎn)/分)
吃水7.93米
飛行甲板上層長171.2米,寬30.5米
航速27.5節(jié)
載機60架
艦員1630名
日本海軍重型航空母艦:大鳳號
1944年6月19日,菲律賓以東洋面即將破曉。日本帝國海軍聯(lián)合艦隊第一機動部隊在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率領下,分成甲、乙
、丙3支部隊,各以3艘航母為核心,組成環(huán)形隊形,正由西南向東北方開進。小澤企圖發(fā)揮艦載機戰(zhàn)斗活動半徑較大的優(yōu)勢,利用關島基地,對斯普魯恩斯海軍中將指揮的美第58特混艦隊實施“穿梭轟炸”(艦載機依托航母和岸上基地進行的一種往復轟炸,即艦載機突擊目標后,飛往附近的岸上航空基地,補充燃料、彈藥后,在返回的途中對目標再次進行攻擊),以遏制美軍向馬里亞納群島發(fā)動新攻勢。
小澤佇立在旗艦“大風號”艦橋上,下令各波攻擊機群相繼起飛,去攻擊30O海里外的美特混艦隊。8時10分,旗艦了望哨突然一聲尖叫,他看見一架飛機朝海面直撲下來,海面上竟有3道魚雷航跡,在馳向“大鳳"號。原來,飛行兵曹小松關呼雄發(fā)現(xiàn)了雷跡,魚雷為美國潛艇發(fā)射,為保護旗艦免遭攻擊,他采取自殺性撞擊行動,撞毀了一條魚雷?!按篪P”號緊急規(guī)避,但來不及了,還是命中一雷?!按篪P”號不愧是一艘重裝甲防護的航空母艦,挨雷后似乎安然無恙,一時并未顯出什么異樣。于是小澤命令護航艦只加強反潛警戒,戰(zhàn)斗仍按原計劃進行。然而事出意外,魚雷爆炸后損壞了一部升降機,結(jié)果把那里的通風口堵住了,而航空汽油罐受損后汽油蒸氣不斷外泄,這些氣體由少而多,大量聚集,結(jié)果在14時32分被引爆。烈火濃煙從機庫噴出,很快蔓延到彈藥庫?!按篪P”號的腹部,隨之發(fā)生一連串大爆炸,艦體迅即傾斜。18時28分,在中雷10小時之后,這艘服役才一個月的新型航空母艦,就葬身在塞班島以西洋面的萬丈深淵。
建造原委及概貌
本世紀30年代,世界各海軍大國的海軍軍備競賽掀起高潮,進入了所謂無條約制約的時期。野心勃勃的日本海軍以美國海軍為對手,從1939年起,開始實施為期6年的造艦計劃。計劃規(guī)定,著手建造新型航空母艦。
日本海軍分析,在兵力對比上日本海軍弱于美國海軍,要想取勝,就只好借助自身訓練有素、特別擅長夜戰(zhàn)和近戰(zhàn)的特點,迫近美艦隊打肉搏戰(zhàn)。這樣就得冒受到打擊的危險,接近敵艦,故須加強防護能力,加強航空母艦的裝甲防護?!按篪P”號就是在此思想的指導下,建造的一艘“不遜于美英航母的具有現(xiàn)代形態(tài)”的航空母艦。
“大鳳”號排水量34000余噸,水線長253米,水線寬27.7米及吃水9.7米,飛行甲板長257.5米,寬30米,蒸汽渦輪機,4軸,功率160000馬力,航速33節(jié)。為了改變其飛行甲板的脆弱狀況,日本海軍煞費苦心,不惜減少艦載機的數(shù)量(為63架,比“翔鶴”號少21架),來提高飛行甲板的防護能力,加強其不沉性。在日海軍的航母建造之上,被認為具有劃時代意義。
艦橋與煙囪一體化
“大鳳”號飛行甲板低,煙囪采取何種樣式,一開始便成了一個棘手的難題。從前,日本航空母艦的煙囪由艦舷向測方伸出,并向下彎曲,效果倒也不錯。不足之處是,一旦遭受損傷,艦體傾斜時,對艦十分不利。“大鳳”號飛行甲板位置低,安裝煙囪的甲板位置也低。在如此低的甲板上,若依然是過去的那種彎曲狀大煙囪,對艦體的穩(wěn)性就更加不利。因此,決定放棄橫斜彎曲狀處囪,而采取直立式煙囪。但是,這一點在技術證論會上遇到了麻煩。日海軍一貫重視夜戰(zhàn),航母也不例外,兵艦載機要適應夜戰(zhàn)的需要,政要盡可能減少飛行甲板上的突出物,而在立式煙囪是一個明顯的障礙物。此外,這種煙囪的徘煙也影響飛機的起降活動。改裝成直立大煙囪一事雖受到強烈反對,最后還是保持航母穩(wěn)性的幸見占了上風,結(jié)果直立式煙囪定了下來,并使其與艦橋一體化。
“大風”號的艦橋不是設置在飛行甲板航測線以外,而是偏內(nèi)側(cè)一點,在右舷測中部稍靠前的地方,以利保持穩(wěn)性。為保證排出的濃煙不致對后部飛行甲板造成嚴重不良影響,設計研究部門制作了一個百分之一的模型,進行了風洞試驗。試驗證明,在艦橋、煙囪一體化后,沙囪需從其垂直面向外傾斜26”,高出飛行甲板17米。這樣,煙囪排出的濃煙才不會影響后部飛行甲板上的作業(yè)?!按篪P”號艦橋內(nèi)部的配置情況,從飛行甲板平面起向上依次是,飛行甲板平面上有方位測定室,飛行員待機室,氣象室旗魚艦載機;下部艦橋甲板平面上有司令官、參謀長、艦長和航海長休息室,方位測定室,報務室旗魚艦載機;上都艦橋甲板上有操舵室,第一防御指揮所,作戰(zhàn)室兼海圖室,方位測定室,報務室;羅經(jīng)艦橋甲板平面上有傳今所,探照燈指揮所,艦載機起降指揮所;防空指揮所設置在最上部的甲板上。
封閉式艦首與前甲板
在日本海軍中,“大鳳”號率先采用了能夠抗風暴的全封閉式艦首。艦首外板一直延伸到飛行甲板前端和側(cè)面,從而提高了航母的適航性、耐波性,增加了飛行甲板的長度和最前部飛行甲板的強度。
“大鳳”號艦首的外舷呈明顯的外傾狀,并與飛行甲板的側(cè)面、前端相連接。通常在首甲板上的錨甲板設在艦內(nèi)部,拋錨、起錨設備也置放在艦內(nèi),艦首外舷兩例也看不到起錨用的喇叭口,水線以下的艦首是球界形狀的。艦首部的艙室內(nèi)有:倉庫、作業(yè)場、拋錨機室等。
飛行甲板及機庫
“大風”號是日本海軍中第一艘飛行甲板裝防護裝甲的航空母艦。既要有防護裝甲又要保證其穩(wěn)性,這是個很難兩全的難題。日本海軍經(jīng)過論證后,毅然決定采取直接加強飛行甲板的措施。這樣就可以改變飛行甲板的脆弱性,以利打近戰(zhàn),深入到敵艦載機作戰(zhàn)半徑內(nèi)突擊敵艦船。“大鳳”號飛行甲板長257.5米,前端寬18米,中部寬30米,后端寬27米。升降機前后各一部(每部重100噸),兩部升降機之間裝有防護裝甲(長150米,寬20米)。這部分防護裝甲由一層20毫米厚和一層75毫米厚的甲板上下疊加而成,表面敦以乳膠(以前是木質(zhì)的),可以經(jīng)受得住500公斤炸彈的俯沖攻擊。飛行甲板上裝有艦載機著艦用阻攔裝置(每部阻攔裝置最多有4條阻攔橫索,4部阻攔裝置共有14條阻攔橫京),最大制動距離40米,最大制動速度每秒30米(飛機最大重量4000公斤),采用油壓制動方式。復原動力為壓縮空氣,復原時間9秒。
機庫分上下二層;上層寬18米,下層黨廣米.各有4個隔艙。上層機庫的艙頂板厚10毫米。飛行申權與機庫頂板之間有0.7米的空間,以防炸彈穿透飛行甲板危及上層機庫。然而,“大風”號突如其來的巨爆,原由正是在機庫內(nèi)。機庫內(nèi)充滿輕質(zhì)油氣體,被點燃、引爆后,頃刻間烈火便將“大鳳”號吞噬。艦上的75架飛機(零式戰(zhàn)斗機27架,九九式、慧星式轟炸機27架,天山式攻擊機18架和偵察機3架)有的轉(zhuǎn)移到其它航母,有的在艦上化為灰燼。
主要防空武備
航母用來自衛(wèi)的武器是艦載戰(zhàn)斗機和高射炮?!按篪P”號主要裝備九八式雙聯(lián)裝100毫米高射炮和九六式3聯(lián)裝25毫米機關炮2種。前者有6座(12門),兩舷配置,各3座。其最大射程14000米,最大射高11000米,射速15發(fā)/分,最大仰南十90o—-10“,俯仰速度16o/分,旋回速度10.6”/分,半自動裝填。該炮的射擊指揮儀為九四式,兩舷各裝一部。而后者有17座,左舷8座,右舷7座,艦尾2座;其射擊指揮儀8部,分別裝置在兩舷和艦尾。此外,在艦橋、上層建筑后部和信號桅上裝有對空雷達。飛行甲板和艦橋側(cè)方裝設了探照燈。
艦尾部分
“大鳳”號艙尾干舷較高,艦尾飛行國板下面是小艇置放處,因干般高未另設小艇置放甲板。舵有2副,前后配置,均是半平衡舵。此外,為加強防空火力,竣工時在規(guī)尾裝了3聯(lián)裝25毫米炮2座。
1941年7月10日動工、1943年4月7日下水、1944年3月7日竣工
標準排水量:29300噸
武備:雙聯(lián)100毫米炮6座,三聯(lián)25毫米,炮22座
總長:260米
寬:27.7米
動力:蒸汽輪機4臺,主鍋爐8座,4槳(300轉(zhuǎn)/分),160000馬力
型深:22.1米
吃水:9.67米
航速33.3節(jié)
飛行甲板:長257.5米,寬30米
續(xù)航力:10000海里/18節(jié)
載機:戰(zhàn)斗機19架(含預備機1架)攻擊機36架,偵察機6架
艦員:1649名
日本海軍中型艦隊航空母艦 :蒼龍?zhí)?
【建造簡史】
“蒼龍”號航母,由吳港(Kure)海軍船廠建造,1934年11月20日開工,1935年12月23日下水,1937年12月29日完工。是日本海軍第一艘專門建造的大型航母,有雙層機庫和全通飛行甲板,右舷島式上層建筑,并采取巡洋艦的主機以便獲取較高航速。日本海軍以后建造的大型航母都是參考該航母設計。滿載排水量19800噸,蒸氣輪機,8臺鍋爐,4軸,152000馬力,最高航速34.5節(jié),編制艦員1100人,武備為6座雙聯(lián)127毫米炮,28門25毫米高射炮,載機63架(最多可達71架)。1942年6月4日在中途島西北海域被美軍“企業(yè)”號航母艦載機炸沉。
“飛龍”號航母,由Yokosuka海軍船廠建造,1936年7月8日開工,1937年11月16日下水,1939年7月5日完工。是蒼龍?zhí)柕母倪M型,和蒼龍?zhí)柋?,進一步加強了艦體結(jié)構(gòu)強度,提高了艦艏,改進了裝甲,最大的改變是島式上層建筑改到了左舷。滿載排水量21900噸,蒸氣輪機,8臺鍋爐,4軸,153000馬力,最大航速34.3節(jié),艦員編制1101人,武備為6座雙聯(lián)127毫米炮,31門25毫米高射炮,載機64架(最多可達73架)
中彈后開始起火燃燒的飛龍,注意前升降機的巨大彈洞
【戰(zhàn)爭歷程】
蒼龍?zhí)柡惋w龍?zhí)枌偻患墑e中型攻擊航母,都是日本海軍的第二批航空母艦。蒼龍和飛龍的原始設計是所謂的“航空巡洋艦”,目的是不受1930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但設計之中發(fā)現(xiàn):既多載飛機、又裝載大炮是行不通也是不必要的。而后蒼龍和飛龍設計成為專職航母。借鑒赤城號和加賀號的設計經(jīng)驗,蒼龍?zhí)柡惋w龍?zhí)栐谂潘考s為前者一半的情況下,仍然達到與前者相近的性能,但裝甲較弱。
蒼龍?zhí)?934年11月開工,1937年12月服役。次年,蒼龍?zhí)栐谥袊S蛴芜?,其艦載機在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qū)協(xié)助陸基空軍侵華行動。飛龍?zhí)?936年7月開工,1939年7月服役。飛龍?zhí)柋壬n龍?zhí)柹蚤L一些,其艦橋也不同于蒼龍?zhí)?,設在飛行甲板的左側(cè)。服役后飛龍?zhí)柵c蒼龍?zhí)柧帪榈诙娇諔?zhàn)隊,由山口多聞少將指揮。
襲擊珍珠港的計劃中原本沒有兩龍,在山口多聞的力諫下,蒼龍?zhí)柡惋w龍?zhí)栕鳛?艘攻擊航母的組成部分參與攻擊。并且由于續(xù)航能力強,在返航途中,第二航空戰(zhàn)隊蒼龍?zhí)柡惋w龍?zhí)栍址蠲鲈藣u。1942年初,第二航空戰(zhàn)隊南下在荷屬東印度群島實施登陸前的空襲。1月24-25日,空襲安汶港;2月4日第二航空戰(zhàn)隊的飛行隊從岸上基地起飛,對由荷蘭多爾曼少將率領的英美荷澳四國艦隊進行空襲。2月15日,第二航空戰(zhàn)隊與完成拉包爾空襲的第一航空戰(zhàn)隊(赤城號和加賀號)匯合。2月19日,一、二航空戰(zhàn)隊空襲澳大利亞達爾文港;3月協(xié)助戰(zhàn)領荷屬東印度,空襲了爪哇南岸芝拉扎港。
1942年4月,第一、二航空戰(zhàn)隊與第五航空戰(zhàn)隊(翔鶴號和瑞鶴號)以及護衛(wèi)艦群匯合對印度洋英海軍進行掃蕩,除加賀號外的其它襲擊珍珠港的5艘航母均在其中。4月5日,空襲了錫蘭灣英太平洋艦隊的科倫坡和亭可里蘭基地,并在基地之外擊沉了躲避不及的英軍重巡洋艦多塞特郡號、康沃爾號和航母競技神號。
1942年6月,四艘攻擊航母(赤城號、加賀號、飛龍?zhí)柡蜕n龍?zhí)?參與中途島戰(zhàn)役,全部戰(zhàn)沉。第二航空隊司令山口多聞少將拒絕離艦,隨飛龍?zhí)栆黄鸪翛]。四艦中飛龍?zhí)栕詈笫艿焦?,之前其艦載機重創(chuàng)了美航母約克城號,后者最后被日潛艇擊沉。
【性能諸元】
蒼龍Soryu 1934年11月20日動工1935年12月23日下水1937年12月29日竣工
飛龍Hiryu 1936年7月8日動工1937年11月16日下水1939年7月5日竣工
蒼龍 飛龍
標準排水量15900噸,總長227.35米;
寬21.34米 寬22.04米
型深20.4米 型深20.5米
吃水7.47米 吃水7.84米
飛行甲板長216.9米 飛行甲板長216.9米,寬27米
載機 載機
96式戰(zhàn)斗機16架(含預備機4架)96式戰(zhàn)斗機16架(含預備機6架)
97式攻擊機12架(含預備機3架)97式攻擊機12架(含預備機3架)
96式轟炸機36架(含預備機9架)96式轟炸機36架(含預備機9架)
97式偵察機9架 97式偵察機9架
武備 武備
雙聯(lián)127毫米平高炮6座 雙聯(lián)127毫米平高炮6座,三聯(lián)25毫米炮7座
雙聯(lián)25毫米炮14座 雙聯(lián)25毫米炮14座
動力 動力
蒸汽輪機4臺主鍋爐8座 蒸汽輪機4臺,主鍋爐8座
152000馬力,4槳(340轉(zhuǎn)/分) 153000馬力,4槳(340轉(zhuǎn)/分)
航速34.5節(jié) 航速34.4節(jié)
續(xù)航力7680海里/18節(jié) 續(xù)航力7670海里/18節(jié)
艦員1100名 艦員1100名
日本海軍輕型航空母艦
——海鷹號(Kaiyo)
三菱長崎(Mitsubishi,Nagasaki)船廠建造。原先是打算建造成運輸艦,開工時期不明,1938年12月9日下水,1939年7月完工。1943年11月23日改裝為航母。1944年前只是當做訓練艦使用,大戰(zhàn)后期用作飛機運送。1945年7月24日被英國飛機轟炸,戰(zhàn)后解體。
和其他的護航航母類似,機庫和飛行甲板相對較小,沒有島式上層建筑、彈射器和阻攔索,用驅(qū)逐艦的主機代替了原設計的柴油機。1944年增加了20門25mm防空炮和一些防空火箭發(fā)射器。主要用于運輸和訓練。
排水量13,600噸/17,500噸(滿載)
飛行甲板長度492英尺
航速34節(jié)
動力52,000馬力
續(xù)航力8000海里/18節(jié)
火炮127mm8座、25mm44座
雷達21型13式
標準艦載機24架
艦員829人
日本海軍輕型航空母艦
——龍驤號(Ryujo)
根據(jù)1921年華盛頓海軍條約有關10000噸以下的航空母艦
不在限制之內(nèi)的條款,日本設計了這艘排水量為8000噸的航空母艦。由于尺度有限,設計者費了不少心機。但竣工時,標準排水量還是超出原設計,達到10600噸。服役后不久,發(fā)現(xiàn)該艦穩(wěn)性差,艦首甲板過低,飛行甲板的支撐結(jié)構(gòu)強度不夠,被大浪壓壞。因此,撤除了2座127毫米炮及其它可撤除的重物,加強艦體結(jié)構(gòu),提高艦首甲板,以改善適航性。為了增加穩(wěn)性,不得已追加了500噸的壓載,從而對航速有影響。太平洋戰(zhàn)爭之初,它曾在蘇門答臘海域、印度洋進行過契交戰(zhàn)。1942年8月24日,在第二次所羅門群島海戰(zhàn)中,被美國“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的飛機命中4顆炸彈,后沉沒。
龍驤Ryujo
1929年11月26日動工,1931年4月2日下水,1933年5月9日竣工;
標準排水量10600噸
武備雙聯(lián)127毫米平高炮6座,四聯(lián)25毫米炮6座
總長180米
動力蒸汽輪機2臺,主鍋爐6座,65000馬力,雙槳(275轉(zhuǎn)/分)
艦寬20.32米
型深20.6米
航速29節(jié)
吃水5.56米
續(xù)航力10000海里/14節(jié)
飛行甲板長158.6米,寬23米
艦員924名
載機48架(含預備機12架)
日本海軍護航航空母艦
——沖鷹號(Chuyo)
這是日本第一型護航航母,由17000噸級的豪華郵輪改裝而來
。主要用于訓練和飛機運輸。經(jīng)過簡單改裝。機庫較小,增加了相對較短的飛行甲板,沒有島式上建、彈射器或阻攔索。戰(zhàn)爭期間,日軍為彌補反潛護航力量的不足而改裝,載機20-30架,航速較低,不能跟隨戰(zhàn)斗編隊出戰(zhàn)。
大鷹級一共有三艘,大鷹、云鷹、沖鷹,于三菱公司長崎船廠(Mitsubishi, Nagasaki)建造,戰(zhàn)爭爆發(fā)后分別改裝為航母,均在戰(zhàn)爭期間為美軍擊沉。
大鷹號開工日期不明,1940年9月19日下水,在佐世保(Sasebo)海軍船廠改裝為航母,1941年9月15日完工。服役期間只參加了一次戰(zhàn)斗部署,其余時間主要是執(zhí)行訓練和運輸任務。1944年8月18日在菲律賓呂宋島西北被美國海軍“紅石魚”號潛艇擊沉。
云鷹號開工日期不明,1939年10月31日下水,完工后被軍隊接管,在吳市(Kure)海軍船廠改裝為航母,1942年5月31日完工。服役期間只用于運輸和訓練。在1944年9月15日在中國南海東沙群島東南被美“石首魚”號潛艇擊沉。
沖鷹號開工日期不明,1939年5月20日下水,在舾裝期間被軍隊接管。在吳市(Krue)海軍船廠改裝為航母,1942年11月25日完工。服役期間只用于運輸和訓練。1943年12月4日在日本伊豆群島八丈島以東被美“旗魚”號潛艇擊沉。
大鷹Taiyo 1940年1月6日動工1940年9月19日下水,1941年9月15日改裝竣工。
沖鷹Chuyo 1938年5月9日動工1939年5月20日下水,1940年3月23日竣工1942年11月25日改裝竣工。
云鷹Unyo 1938年12月14日動工1939年10月31日下水,1940年7月30日竣工1942年5月31日改裝竣工。
標準排水量17830噸
武備單管120毫米高炮4座,雙聯(lián)25毫米炮4座(“沖鷹”:雙聯(lián)裝127毫米高炮4座,三聯(lián)裝25毫米炮10座;“大鷹”、“云鷹”在1944年間改裝后增加單管120毫米炮2座,三聯(lián)裝25毫米炮約4座)
總長180.24米
寬22.5米
型深23.5米
吃水8米
動力蒸汽輪機2臺,主鍋爐4座,25200馬力,雙槳(140轉(zhuǎn)/分)
飛行甲板長162米,寬23.5米(“沖鷹”:長172米,寬23.7米;改造后的“大鷹”、“云鷹”:長180米,寬23.5米)
航速21節(jié)
載機戰(zhàn)斗機11架(含預備機2架),攻擊機16架(含預備機2架);“沖鷹”載機30架(含預備機4架)
續(xù)航力8500海里/節(jié)
艦員747名(“沖鷹”約850名)
訓練航空母艦:龍鳳號
和瑞鳳級相似識,是另外一種潛艇母艦的改裝。1941年開始改造成航空母艦,1942年11月28日
完成。4月18日,改裝中的龍鳳還挨了杜力特轟炸隊的一顆炸彈。1942年12月改造剛完成,龍鳳號就又挨了一條魚雷。在大戰(zhàn)期間主要是作為一艘訓練航空母艦。1944年6月菲律賓海海戰(zhàn)中龍鳳被擊傷,1945年3月17日停泊在吳縣軍港的他再次被炸,這次之后他就沒有再回到現(xiàn)役,1946年被解體。
排水量13,360噸/16,700噸
飛行甲板長度707.4英尺
航速26.5節(jié)
動力52,000馬力
續(xù)航力8000海里/18節(jié)
火炮127mm8座、25mm60座、13.2mm28座
雷達21型13式
標準艦載機31架
艦員989人
二戰(zhàn)期間日本航空母艦到底都有怎樣的悲慘下場
二戰(zhàn)日本海軍航空母艦
赤城號(Akagi)滿載排水量41300噸,標準排水量 33,000噸,中途島海戰(zhàn)中被美軍艦載機擊中,由驅(qū)逐艦舞風號、荻風號、野風號和嵐風號各自發(fā)射了一條魚雷后沉沒。
加賀號(Kaga)滿載排水量為42,541噸,標準排水量35,000噸,1942年6月4日在中途島西北海域,上午10點20分被美國艦載機擊中四枚炸彈并立即起火,在海面上燃燒了九個多小時后沉沒,814名艦上人員陣亡。
蒼龍?zhí)?Soryu)滿載排水量19800噸,1942年6月4日在中途島西北海域被美軍“企業(yè)”號航母艦載機炸沉。
飛龍?zhí)?Hiryu)滿載排水量21900噸,標準排水量 16,000噸,中途島海戰(zhàn)中飛龍?zhí)栕詈笫艿焦?,之前其艦載機重創(chuàng)了美航母約克城號,隨后被美軍艦載機擊中,第二航空隊司令山口多聞少將拒絕離艦,隨飛龍?zhí)栆黄鸪翛]。
翔鶴號(Shokaku)最大排水量33,200噸,1944年6月,在馬里亞納??諔?zhàn)中,翔鶴號被美潛艇棘鰭號發(fā)射的魚雷擊中,隨后燃油爆炸沉沒。
瑞鶴號(Zuikaku)最大排水量33,200噸,1944年10月,在菲律賓戰(zhàn)役的恩加尼奧角海戰(zhàn)中,瑞鶴號作為誘餌被美第3艦隊擊沉。
隼鷹號(Junyo)標準排水量 26,949噸,1944年6月隼鷹號編入第1機動艦隊第2航空戰(zhàn)隊參加馬里亞納大海戰(zhàn),,“隼鷹”號重創(chuàng)返回日本大修,也因而沒有參加萊特灣海戰(zhàn)而幸存到戰(zhàn)后,1947年被解體。
飛鷹號(Hiyo)標準排水量 26,120噸,1944年6月飛鷹號編入第1機動艦隊第2航空戰(zhàn)隊參加馬里亞納大海戰(zhàn),20日下午“飛鷹”號被擊沉。
大鳳號(Taiho)排水量35,000噸/37,720噸 ,1944年6月19日,被美軍潛艇“大青花魚”號魚雷擊中,14時32分被引爆,18時28分,在中雷10小時之后,在塞班島以西沉沒。
信濃號(Shinano)標準排水量59,900噸,滿載排水量73040噸,1944年11月29日,信濃號在瀨戶內(nèi)海進行試車時被美軍射水魚號潛艇擊中四枚魚雷后沉沒。
云龍?zhí)?Unryu)排水量22,400噸/22,800噸 ,1944年12月19日在上海附近海域被鮭魚號潛艇用魚雷擊沉,艦上官兵1240人全部陣亡。
天城號,排水量22,400噸/22,800噸 ,1945年3月19日于吳縣軍港遭到空襲,被命中一枚炸彈。7月24日的空襲中再度被命中三枚炸彈而翻覆擱淺在港內(nèi)。1946年12月被解體。
“葛城”號,排水量22,400噸/22,800噸 ,1945年3月19日、7月24月和7月28日的三次空襲中,“葛城”號先后被直接命中4彈,喪失了機動能力。戰(zhàn)后經(jīng)修復,充當了人員輸送艦,接運繳械投降的海外各地的殘兵敗將,1947年被解體。
鳳翔號(Hosho)排水量7,470噸/10,000噸 ,1945年在吳縣軍港被攻擊但幸免于難,戰(zhàn)后用來運送日本海外僑民和戰(zhàn)俘,1946年9月被解體。
龍驤號(Ryujo)標準排水量13,650噸,1942年8月24日在瓜島戰(zhàn)斗中命中魚雷和炸彈沉沒。
龍鳳號(Ryuho)排水量13,360噸/16,700噸,1944年6月菲律賓海海戰(zhàn)中龍鳳被擊傷,1945年3月17日停泊在吳縣軍港的他再次被炸,這次之后就沒有再回到現(xiàn)役,1946年被解體。
瑞鳳號(Zuiho)排水量14,200噸,1944年10月25日萊特灣戰(zhàn)斗中作為小澤艦隊的一員充當誘餌,被多枚炸彈命中沉沒。
翔鳳號(Shoho)排水量14,200噸,1942年5月7日,珊瑚海海戰(zhàn)中,翔鳳號在從列克星敦號和約克敦號上起飛的俯沖轟炸機及魚雷轟炸機的飽和攻擊下,被命中13枚炸彈和魚雷而沉沒。
千歲號(Citose)滿載排水量15,300噸,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海戰(zhàn)中作為小澤艦隊的一員充當誘餌,遭到轟炸沉沒。
千代田號(Ciyoda)滿載排水量15,300噸,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海戰(zhàn)中作為小澤艦隊的一員充當誘餌,遭到巡洋艦和驅(qū)逐艦的炮擊,沉沒。
神鷹號(Shinyo)標準排水量17,500噸,滿載排水量20,586噸,1944年11月17日在中國黃海濟州島以西被美國鍬魚號潛艇擊沉。
海鷹號(Kaiyo)標準排水量13,600噸,滿載排水量17,500噸,1945年7月24日被英國飛機轟炸,戰(zhàn)后解體。
沖鷹號(Chuyo)標準排水量20,000噸 ,1943年12月4日在日本伊豆群島八丈島以東被美“旗魚”號潛艇擊沉。
大鷹號 標準排水量20,000噸,1944年8月18日在菲律賓呂宋島西北被美國海軍“紅石魚”號潛艇擊沉。
云鷹號1944年9月15日在中國南海東沙群島東南被美“石首魚”號潛艇擊沉。
另外在建的三艘云龍級(笠置、阿蘇、生駒)被暫停建造,戰(zhàn)后分別解體。
現(xiàn)在軍艦中除了航母是不是巡航艦排水量最大
可以這么說,你說的巡航艦就是現(xiàn)在的巡洋艦。
航空母艦(簡稱“航母”):是以艦載飛機為主要武器,并作為艦載飛機編隊的海上活動基地的大型軍艦,它是現(xiàn)代海軍水面戰(zhàn)斗艦艇中最大,也是作戰(zhàn)能力最強的艦種。
1910年11月14日,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駕駛一駕“冠蒂斯”雙翼機首次從前甲板鋪有25米木制跑道的“伯明翰”號巡洋艦上起飛。翌年1月8日,伊利又駕同一飛機在后甲板鋪有36米跑道和22根阻攔索的“賓夕法尼亞”號巡洋艦上首次降落成功。1912年和1917年,英國的薩姆遜中尉和鄧寧中校又分別駕機從行駛的軍艦上完成了起飛和降落。這些勇敢者的試驗,孕育了航空母艦的誕生。
1917年6月,英國將一艘巡洋艦改裝為世界上最早的航空母艦“暴怒”號,它載機20架,但是原巡洋艦中部的建筑未拆除,甲板分別前后兩塊,飛機起落既不方便又很危險。1918年英國又將建造中的“卡吉士”號郵船改建為航空母艦,更名為“百眼巨人”。它是第一艘有直通甲板的航空母艦,飛行甲板長168米。甲板下是機庫,有多部升降機可將飛機升至甲板上,可載機20架。
英國于1918年月日月開始建造“赫姆斯”(又譯作“競技神”)號航空母艦。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艦的桂冠卻未能屬于它。日本1919年參照“赫姆斯”的方案設計了“鳳翔”號航空母艦。并于1922年11月首先建成服役,成為世界上第一艘專門設計建造的艦空母艦。而“赫姆斯”于8個月后才建成服役?!傍P翔”和“赫姆斯”均載機20余架,都建有直通甲板,艦橋。桅桿,煙囪等突出建筑物都移至飛行甲板右側(cè),這一布局特點為后來的航母所仿效。此后,美,法,等國也相繼建造了航空母艦。
但是,當時各國海軍中有許多大人墨守舊觀念,把重炮巨艦視為海戰(zhàn)制勝的主要力量,而航母只是艦隊的輔助力量,主要任務是偵察,航空母艦初建功勛是在1940年11月11日,英國海軍的20架老式“旗魚”式雙翼魚雷轟炸機從“光榮”號航母上起飛,擊沉毀了塔蘭托港內(nèi)的3艘意大利戰(zhàn)列艦。在后來的1941年5月追殲擊沉德國最大的戰(zhàn)列艦“俾斯麥”號的海戰(zhàn)中,英軍的航母與艦載機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盡管這些戰(zhàn)爭例充分說明了以戰(zhàn)列艦為代表的重炮巨艦在海軍中航空兵面前顯得多么脆弱,但傳統(tǒng)觀念很強的英國海軍仍未充分認識航空母艦載機的作用,致使英國在此后的太平洋海戰(zhàn)中吃了大虧。相反,以山本五十六為代表的日本海軍對此卻極為重視,專門派人收集研究塔蘭托之戰(zhàn)的情報。后來的珍珠港事件,實際就是塔蘭托之戰(zhàn)的重演。
1941年12月7日清晨,從6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354架日本飛機襲擊了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隊。炸沉和重創(chuàng)美國戰(zhàn)列艦各4艘,巡洋艦和驅(qū)逐艦16艘,炸毀飛機188架,官兵死傷約4500人美國太平洋艦隊除航空母艦外幾乎全軍覆沒,而日軍僅損失飛機29架。
1942年5月4日-8日發(fā)生的珊瑚海大海戰(zhàn)則完全是一場航母對航母,由艦載機決勝負的全新型遠距離海戰(zhàn)。此戰(zhàn)中,美國有2艘航母和122架飛機參加參戰(zhàn),日本有3艘航母和121架飛機參戰(zhàn)。結(jié)果是美國1艘航母被擊沉,另1艘愛傷,損失飛機架;日本1艘航母沉沒,2艘受重創(chuàng),損失飛機85架。而雙方的艦隊始終未互相見面,也未互射一炮。這一戰(zhàn)改變了傳統(tǒng)海戰(zhàn)的面貌。在此后一系列太平洋海戰(zhàn)中,美國在大部分海戰(zhàn)中取得了勝利??梢哉f,美國正是借航母最終取得了太平洋海戰(zhàn)的勝利。航空母艦已成為新時代海戰(zhàn)的主宰力量。
50年代,英國研制和采用了斜角飛行甲板和蒸汽彈射器,對航母的發(fā)展各國海軍中現(xiàn)役航母數(shù)量雖然減少了,但性能和攻擊能力大幅度提高,排水量越來越大,艦載機數(shù)量越來越多,飛機性能越來越好。在80年代后發(fā)生的英-阿馬島戰(zhàn)爭、美軍空襲利比亞和海灣戰(zhàn)爭中,航空母艦都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核動力航空母艦-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是美國于1958年2月刊日開工建造,1961年11月25日建成服役的“企業(yè)”號。航母采用核動力的最大好處是提高續(xù)航能力。目前常規(guī)動力航母的續(xù)航能力一般為1.5-2.7毫米萬公里,而核動力航母可50倍于此,這極大地增強了遠洋作戰(zhàn)和連續(xù)值勤的能力。繼“企業(yè)”號之后,美國于70年代后又建造了7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捌髽I(yè)”和“尼米茲”的滿載排水量均為9萬余噸,可載機90架,后者外形稍大,續(xù)航能力為前者的2倍?!澳崦灼潯奔夁€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艦,也是當今最大的軍艦。
巡洋艦:是在排水量,火炮,裝甲防護等方面僅次于戰(zhàn)列艦的多用途大中型水面戰(zhàn)艦,它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遠洋機動作戰(zhàn)能力。
中世紀帆船時代的巡航艦是現(xiàn)代巡洋艦的起源,它最早可追溯到英國于1514年下水,1593年改建的“亨利”號戰(zhàn)船。巡航艦火炮較少(約50門),但航速較快。它通常不參加艦隊的戰(zhàn)列線炮戰(zhàn),主要用于偵察,巡邏,護航或?qū)成檀淖鲬?zhàn)。
19世紀初船用蒸汽機誕生之后,也引起了巡航艦的革命。但初期的明輪式推進器效率低,難以經(jīng)受大風浪和炮火,還不能賦予巡洋艦快捷和遠洋機動作戰(zhàn)的特性。
1884年前后,英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用螺旋槳推進的輕型巡洋艦“響尾蛇”號。1845年,英國海軍曾組織了一場有趣的比賽:“響尾蛇”號與另一艘動力相當,但用明輪推進的蒸汽輪船“愛里克托”號船尾系上鋼纜,船頭朝相反方向,同時抽前開,看誰拉得支誰,以鑒別哪種推進器效率高,產(chǎn)生的推力大。比賽結(jié)果是“響尾蛇”號巡洋艦把“愛里克托”號輪船拉了過來,證明的螺旋槳推進器在推進優(yōu)越性。而且螺旋槳安裝在水線以下,抗毀性好。
螺旋槳的采用不僅使巡洋艦的特點得以實現(xiàn),而且使軍艦可以安裝苯重的裝甲而不致太多地影響其機動性。1859年,法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裝甲巡洋艦“光榮”號它的船身為木制,船舷包有鐵皮裝甲,以蒸汽機為動力,采用螺旋槳推進,輔以風帆,它在外形上和以往的風帆式戰(zhàn)船基本相同,仍使用固定艦炮。
在南北戰(zhàn)爭期間(1816-1865年),美國建造了最早的裝有旋轉(zhuǎn)炮塔式艦炮的裝甲巡洋艦“班長”號,在作戰(zhàn)中顯示了它的特點。這以后,巡洋艦作為一種既可隨艦隊列陣作戰(zhàn),又可遠洋獨立作戰(zhàn)的機動性戰(zhàn)艦,得到了各國海軍的肯定,由于軍艦動力裝置的進步,不僅使巡洋艦獲得了更快捷的機動性,而且終于在19世紀80年代徹底擺脫了風帆,具備了與現(xiàn)代巡洋艦相類似的外形。1904年,世界上第一艘裝有汽輪機的巡洋艦-英國建造的“紫石英”號下水了,標志著現(xiàn)代巡洋艦的誕生。
現(xiàn)代巡洋艦問世后,在隨后發(fā)生的日俄戰(zhàn)爭(1904-190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巡洋艦在多次海戰(zhàn)里有出色的成績。巡洋艦的排水量一般在5000-20,000噸,主炮口徑在150-280毫米之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曾出現(xiàn)排水量在萬噸以上的重型巡洋艦。但隨著海軍航空兵的崛起,大型炮艦的地位日漸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大部分國家已很少建造巡洋艦。50年代后,由于導彈技術,電子技術與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才使巡洋艦在現(xiàn)代戰(zhàn)爭條件下獲得了新生,并改變了厚甲重炮的面貌,突出了防空,反潛的作用,其打擊水面目標的作用反而退后其次了。
導彈巡洋艦-美國在1953年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的重巡洋艦“巴爾的摩”號上加裝了“天獅星-1”型導彈發(fā)射裝置。1955年為兩艘“波士頓”級巡洋艦裝備防空導彈。但它們還不是真正的導彈巡洋艦,因為它們的主要武器仍是原有的大口徑火炮。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導彈巡洋艦是蘇聯(lián)于1959年開工,1961年初下水的“格羅茲尼”號。它的滿載排水量為5500噸,最大航速約為67公里/小時,續(xù)航能力為12500公里,它裝備有2座4聯(lián)裝的反艦導彈身發(fā)射裝置和3座雙聯(lián)裝防空導彈發(fā)射裝置,反潛武器為2座12管反潛火箭發(fā)射器和2座3聯(lián)魚雷發(fā)射管,火炮駐為2座76毫米雙聯(lián)裝全自動平高兩用炮和4座30毫米管全自動遠射炮。由此可見,導彈巡洋艦火炮的重要作用是防空,而不是進行艦艇間的炮戰(zhàn),所以它的火炮口徑比以前大為減小。
幾乎與“格羅茲尼”同時,美國也建造了自己最早的導彈巡洋艦“萊希”號,它比“格羅茲尼”稍大,導彈也裝備得更多一些,滿載排水量為8200噸,裝備有2座4聯(lián)裝反艦導彈,2座雙聯(lián)裝防空導彈,1座3聯(lián)裝反潛導彈,火炮為2座162毫米艦炮。
這之后,英,法,也建造了自己的導彈巡洋艦,美,蘇又發(fā)展了多種型號不同用途的導彈巡洋艦。目前,世界上現(xiàn)有的約80艘巡洋艦中,除少數(shù)為第三世界國家購買的英,美等國退役的二手貨之外,其余均已實現(xiàn)了導彈化。
核動力巡洋艦-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巡洋艦是美國伯利恒鋼鐵公司于1957年12月開工,1960年下水的“長灘”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核動力巡洋艦的最大特點就是續(xù)航能力強,它可連續(xù)航行幾年,繞地球數(shù)周而無需補充燃料?!伴L灘”號滿載排水量為1.8萬噸,裝備有巡航導彈,反艦導彈,防空導彈和反潛導彈。此后,美國又建造了4種型號8艘核動力巡洋艦。
前蘇聯(lián)的“基洛夫”號和“伏龍芝”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是除美國外其它國家僅有的兩艘核動力巡洋艦,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巡洋艦。它們的滿載排水量達2.8萬噸,艦上各種導彈發(fā)射裝置達250管之多,最多可攜帶296枚導彈。它們分別于1977年和1981年下水。
驅(qū)逐艦:是以導彈,魚雷,艦炮等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zhàn)能力的中型軍艦。它是海軍艦隊中突擊力較強的艦種之一,用于攻擊潛艇和水面艦船,艦隊防空,以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布雷,襲擊岸上目標等。
19世紀70年代,出現(xiàn)了能在水中航行攻擊敵艦的魚雷和以魚雷為武器的快速小艇-魚雷艇。一般只有幾十噸的魚雷艇可以擊沉上千噸,火力強大的裝甲艦,這對作為各國海軍主力的裝甲艦構(gòu)成了嚴重威脅。于是人們便建造了比魚雷艇稍大,裝有艦炮的艦艇。用它來阻擊和追殲魚雷艇,掩護己方的大艦,并給它也上魚雷,具有攻擊敵方大艦的能力。這種具有“雙重性格”艦艇便是誕生于19世紀80年代的魚雷炮艦,它是驅(qū)逐艦的前身,也叫“雷擊艦”。但是由于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魚雷炮艦的航速只有約37公里/小時,而當時魚雷艇的艇速已達40公里/小時以上。這就使魚雷炮艦難以追殲魚雷艇。
19世紀90年代,蒸汽動力裝置有了新的進步,英國海軍根據(jù)造船持同盟A?亞羅的建議,建造一種戰(zhàn)斗力強,航速快,能有效對付魚雷艇的軍艦。1893年,“哈沃克”和“霍內(nèi)特”號魚吉艇驅(qū)逐艦下水了,它們排水量240噸,艇速50公里/小時,裝有4門艦炮和3座魚雷發(fā)射管,它們是世界上最早的驅(qū)逐艦,也是當時最快的軍艦。此后,各國海軍紛紛建造驅(qū)逐艦,并加大噸位,增強火力,提高續(xù)航能力,使其具有更強的作戰(zhàn)能力。
20世紀初,裝甲艦(即戰(zhàn)列艦)的排水量持續(xù)增大,而比巡洋艦輕快的驅(qū)逐艦承擔了原來由巡洋艦所擔負的偵察,巡邏,護航的任務。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由于潛艇的大量使用,而魚雷艇的作用下降,于是驅(qū)逐艦更多地用來為艦隊,船隊進行護航和反潛。這期間驅(qū)逐艦的火力,航速,續(xù)航能力等性能不斷提高,排水量也達到1000噸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繼續(xù)得到加強的驅(qū)逐艦,除了執(zhí)行反潛護航任務之外,還由于海軍航空兵的崛起,較多地擔負了艦隊防空的任務。并且在支援島岸作戰(zhàn),輸送人員及物資,擔任基地巡邏等任務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還多次參加艦隊間的海戰(zhàn),有過杰出表現(xiàn),因而被稱為“海上多面手”。
50年代后,驅(qū)逐艦沒有象戰(zhàn)列艦,巡洋艦那樣出現(xiàn)衰落,反而因其具有靈活性和多功能性,而備受各國海軍的重視,迅速向?qū)椈?,電子化,指揮自動化的方向發(fā)展,并出現(xiàn)了反潛驅(qū)逐艦和防空驅(qū)逐艦的分工,驅(qū)逐艦的噸位也明顯加大,大型驅(qū)逐艦排水量達到6000噸以上,相當于輕型巡洋艦。在一些驅(qū)逐艦上還配備了反潛直升機。
導彈驅(qū)逐艦-世界上第一艘導彈驅(qū)逐艦是美國于1953年建造的“米切爾”號驅(qū)逐艦,它的排水量為5200噸,裝備“韃靼人”防空導彈。最早裝備反艦和反潛導彈的驅(qū)逐艦是美國于1958年下水的“孔茨”號導彈驅(qū)逐艦。
護衛(wèi)艦:是以艦炮,導彈,水中武器(魚雷,水雷,深水炸彈)為主要武器的中型或輕型軍艦。它主要用于反潛和防空護航,以及偵察,警戒巡邏,布雷,支援陸和保障陸軍瀕海翼側(cè)等,在現(xiàn)代海軍編隊中,護衛(wèi)艦是在噸位和火力上僅次于驅(qū)逐艦的水面作戰(zhàn)艦只。
護衛(wèi)艦誕生于本世紀初。1904-1905年,日俄戰(zhàn)爭中,日本艦艇曾多次闖入旅順口俄國海軍基地,對俄國艦艇進行了多次魚雷,炮火襲擊,并布放水雷,用沉船來堵塞港口,限制俄國艦隊的行動。起初俄艦隊巡邏,警戒港灣的任務由驅(qū)逐艦數(shù)量少,它本身還承擔有其它任務,而改裝的民用船戰(zhàn)術,技術性能又很差,于是在日俄戰(zhàn)爭后,俄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批專用護衛(wèi)艦。最初的護衛(wèi)艦排水量?。?00-600噸),火力弱小口徑艦炮,抗風浪性差,航速低,只適合在近?;顒?。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德國針對英,法等國的海上運輸線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潛艇戰(zhàn)。各國又建造了能夠擔負遠洋護航反潛任務的護衛(wèi)艦,新的護衛(wèi)艦噸位,火力,續(xù)航性等方面都有了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展開了更猛烈的潛艇攻勢,并且飛機也日益成為對艦隊和運輸船隊的嚴重威協(xié),這就使護衛(wèi)艦的需要量更大,其擔負的任務也更加多樣化。各國大量建造性能更好的護衛(wèi)艦,僅英,美,法,德,意5國就建造護衛(wèi)艦達1800艘之多。護衛(wèi)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反潛,防空,護航作戰(zhàn)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并多次參加機動編隊海戰(zhàn)和兩棲登陸作戰(zhàn)。這期間的護衛(wèi)艦滿載排水已達800-1300噸,裝備76-127毫米艦炮2-3門,高射機關炮8-10門,并裝備了魚雷,水雷,深水雷達,聲納等。
50年代后,護衛(wèi)艦的發(fā)展趨勢與驅(qū)逐艦相類似,向著大型化,導彈化,電子化,指揮自動化的方向發(fā)展,并有專用的防空,反潛,雷達警戒護衛(wèi)艦的分工,一些護衛(wèi)艦上還載有反潛直升機?,F(xiàn)代護衛(wèi)艦與驅(qū)逐艦的區(qū)分并不明顯,只是前者在噸位,火力,續(xù)航能力上稍遜于后者,甚至一些國家的大型護衛(wèi)艦在這些方面還強于某些驅(qū)逐艦。目前的護衛(wèi)艦排水量一般在1500-4000噸,少數(shù)達5000噸以上。
潛艇:能潛入水下活動和作戰(zhàn)的艦艇。亦稱潛水艇。海軍的主要艦種之一 。 用于對陸上戰(zhàn)略目標實施核襲擊,摧毀敵方軍事、政治 、經(jīng)濟中心 ;消滅運輸艦船,破壞敵方海上交通線;攻擊大中型水面艦艇和潛艇;以及布雷、偵察、運輸、援救和遣送特種人員登陸等。
分類
按作戰(zhàn)使命分為攻擊潛艇和戰(zhàn)略導彈潛艇;按動力分為常規(guī)動力潛艇(柴油機-蓄電池動力潛艇)和核動力潛艇(見核潛艇);按排水量分,常規(guī)動力潛艇有大型潛艇(2000噸以上)、中型潛艇(600~2000噸)、小型潛艇(100~600噸)和袖珍潛艇(100噸以下),核動力潛艇一般在3000噸以上;按艇體結(jié)構(gòu)分為雙殼潛艇、個半殼潛艇和單殼潛艇。
特點
能利用水層掩護進行隱蔽活動和對敵方實施突然襲擊;有較大的自給力、續(xù)航力和作戰(zhàn)半徑,可遠離基地,在較長時間和較大海洋區(qū)域以至深入敵方海區(qū)獨立作戰(zhàn),有較強的突擊威力;能在水下發(fā)射導彈、魚雷和布設水雷,攻擊海上和陸上目標。但其自衛(wèi)能力差,缺少有效的對空防御武器;水下通信聯(lián)絡較困難,不易實現(xiàn)雙向、及時、遠距離的通信;探測設備作用距離較近,觀察范圍受限,掌握敵方情況比較困難;常規(guī)動力潛艇水下航速較低,充電時須處于通氣管航行狀態(tài),易于暴露。
構(gòu)成
主要有艇體、操縱系統(tǒng)、動力裝置、武器系統(tǒng)、導航系統(tǒng)、探測系統(tǒng)、通信設備、水聲對抗設備、救生設備和居住生活設施等。
艇體
雙殼潛艇艇體分內(nèi)殼和外殼,內(nèi)殼是鋼制的耐壓艇體,保證潛艇在水下活動時,能承受與深度相對應的靜水壓力;外殼是鋼制的非耐壓艇體,不承受海水壓力。內(nèi)殼與外殼之間是主壓載水艙和燃油艙等。單殼潛艇,只有耐壓艇體,主壓載水艙布置在耐壓艇體內(nèi)。個半殼潛艇,在耐壓艇體兩側(cè)設有部分不耐壓的外殼作為潛艇的主壓載水艙。潛艇艇體多呈流線型,以減少水下運動時的阻力,保證潛艇有良好的操縱性。耐壓艇體內(nèi)通常分隔成3~8個密封艙室,艙室內(nèi)設置有操縱指揮部位及武器、設備、裝置、各種系統(tǒng)和艇員生活設施等,以保證艇員正常工作、生活和實施戰(zhàn)斗。艇體中部有耐壓的指揮室和非耐壓的水上指揮艦橋。在指揮室及其圍殼內(nèi),布置有可在潛望深度工作的潛望鏡、通氣管及無線電通信、雷達、雷達偵察告警接收機、無線電定向儀等天線的升降裝置。
操縱系統(tǒng)
用于實現(xiàn)潛艇下潛上浮,水下均衡,保持和變換航向、深度等。潛艇主壓載水艙注滿水時,增加重量抵消其儲備浮力,即從水面潛入水下。用壓縮空氣把主壓載水艙內(nèi)的水排出,重量減小,儲備浮力恢復,即從水下浮出水面。艇內(nèi)設有專門的浮力調(diào)整水艙,用于注入或排出適量的水,以調(diào)整因物資、彈藥的消耗和海水密度的改變而引起的潛艇水下浮力的變化。艇首、艇尾還設有縱傾平衡水艙,通過調(diào)整首、尾平衡水艙水量以消除潛艇在水下可能產(chǎn)生的縱傾。艇首(或指揮室圍殼處)和尾部各設有一對水平升降舵,用以操縱潛艇變換和保持所需要的潛航深度。艇尾裝有螺旋槳和方向舵 , 保證潛艇航行和變換航向。
動力裝置
分為常規(guī)動力裝置和核動力裝置。常規(guī)動力裝置,主要由柴油機、蓄電池和主電動機等構(gòu)成。柴油機是常規(guī)潛艇水面航行的主要動力裝置,可使?jié)撏婧剿龠_10~15節(jié)。主電動機是常規(guī)潛艇水下航行的主要動力裝置,可使?jié)撏潞剿龠_15~20節(jié);還裝有經(jīng)濟電機,水下航速2~4節(jié)。潛艇水下航行受蓄電池電量的限制,常須浮出水面或在水下一定深度,使用柴油機航行,并帶動主電動機為蓄電池充電以補充電量。核動力裝置,主要由核反應堆、蒸汽發(fā)生器、主循環(huán)泵和蒸汽輪機等構(gòu)成。核動力潛艇使用的核反應堆大多是輕水型壓水反應堆;并安裝有柴油發(fā)電機組、蓄電池和電動機等備用動力裝置及通氣管,用于在需要時為核潛艇提供應急動力。利用核能作動力,使?jié)撏恿Πl(fā)生根本性變革,推進功率達數(shù)萬千瓦,一次裝料可連續(xù)運轉(zhuǎn)多年,續(xù)航力增大至數(shù)十萬海里,從而使?jié)撏Э砷L期在水下航行,極大地提高了隱蔽性。
武器系統(tǒng)
主要有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反潛導彈、魚雷、水雷武器及其控制系統(tǒng)和發(fā)射裝置等。彈道導彈,是戰(zhàn)略導彈潛艇的主要武器,用于攻擊陸上重要目標,1艘戰(zhàn)略導彈潛艇裝有彈道導彈12~24枚。1艘攻擊潛艇可攜帶巡航導彈、反潛導彈8~24枚或魚雷12~24枚。巡航導彈,有戰(zhàn)術巡航導彈和戰(zhàn)略巡航導彈。戰(zhàn)術巡航導彈,主要用于攻擊大、中型水面艦船;戰(zhàn)略巡航導彈,主要用于攻擊陸上目標。反潛導彈,是一種火箭助飛的魚雷或深水炸彈,有的采用核裝藥,主要用于攻擊水下潛艇。魚雷,有聲自導魚雷和線導魚雷,主要用于對艦、對潛攻擊。潛艇使用的水雷,多為沉底水雷,主要布設在敵方基地、港口和航道,用于摧毀敵方艦船。武器控制系統(tǒng)多采用數(shù)字計算機,可同時計算跟蹤多批目標,提供決策依據(jù),求出最佳攻擊目標的射擊陣位,并計算出數(shù)個目標的射擊諸元,實現(xiàn)武器射擊指揮自動化。
導航系統(tǒng)
包括磁羅經(jīng)、陀螺羅經(jīng)、計程儀、測深儀、六分儀、航跡自繪儀,自動操舵儀和無線電、星光、衛(wèi)星、慣性導航設備等。慣性導航系統(tǒng)能連續(xù)準確地提供潛艇在水下的艇位和航向、航速、縱橫傾角等信息?!皩Ш叫恰比蚨ㄎ幌到y(tǒng)使用后,潛艇在海上瞬間定位精度達10米左右。
探測設備
主要有潛望鏡、雷達、聲納以及雷達偵察告警接收機。潛艇在水下將潛望鏡的鏡頭升出水面,可用目力觀察海面、空中和海岸情況,測定目標的方位、距離和測算其運動要素?,F(xiàn)代潛艇在潛望鏡上安裝有激光測距、熱成像、微光夜視等傳感器,具有夜間觀察、照相和天體定位等功能(見潛艇潛望鏡)。雷達,通過雷達升降天線能在水下一定深度測定目標的方位 、距離和運動要素 ,保證潛艇航行安全和對水面艦船實施魚雷或?qū)椆?, 雷達偵察告警接收機的天線采用專門的升降桅桿或寄生于其他升降裝置上,保證潛艇在潛望鏡航行狀態(tài)時對敵方雷達的偵察告警。聲納是潛艇水下活動時的主要探測工具,有噪聲聲納和回聲聲納 。 噪聲聲納能對艦船進行被動識別、跟蹤、測向和測距;回聲聲納能主動測定目標的方位、距離和運動要素。此外,還有探雷聲納、測冰聲納、識別聲納和聲線軌跡儀等。
通信設備
主要有短波、超短波收發(fā)信機,甚長波收信機,衛(wèi)星通信和水聲通信設備等。潛艇向岸上指揮所報告情況主要利用短波通信,接收岸上指揮所電訊主要用甚長波收信機,同其他艦艇、飛機或沿岸實施近距離通信聯(lián)絡主要利用超短波通信。潛艇可以利用升降天線在一定深度收信,若使用拖曳天線,能在較大深度收信。衛(wèi)星通信,可使?jié)撏ㄟ^衛(wèi)星與岸上指揮所實施通信,通信距離遠。水聲通信,用于同其他潛艇、水面艦艇的水下通信和識別。為保證通信的隱蔽性,潛艇一般采用單向通信方式,使用超快速通信系統(tǒng),能使?jié)撏г跇O短的瞬間向岸上指揮所發(fā)信。
水聲對抗設備
主要有偵察聲納和水聲干擾器材等。偵察聲納,用于偵察目標主動聲納發(fā)出的聲波信息及其技術參數(shù)。水聲干擾器材主要有水聲干擾器、水聲誘餌(潛艇模擬器)和氣幕彈,用于壓制迷惑、誘開敵方聲納的跟蹤或聲自導魚雷的攻擊。
救生設備
有失事浮標和單人救生器等。潛艇失事時,放出失事浮標以標志潛艇失事的位置,并與外界取得聯(lián)系。單人救生器可供艇員通過魚雷發(fā)射管、指揮室或?qū)槊撾U用的救生閘套離艇出水。在潛艇主壓載水艙內(nèi)還裝有應急吹排水系統(tǒng),潛艇失事時,可由潛艇或救生艇注入高壓氣體排出主壓載水艙內(nèi)的水,使?jié)撏Ц〕鏊妗?
居住生活設施
包括空氣再生、大氣控制、放射性污染檢測、溫濕度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生活居住以及飲食、用水、照明、排泄、醫(yī)療等設施,用于保持艇內(nèi)適宜的生存和活動環(huán)境,保障艇員健康。
太平洋戰(zhàn)爭日本和美國共損失了多少艘航空母艦?
首先要說明的是二戰(zhàn)時期的航空母艦存在“艦隊航空母艦”和“護航航空母艦”的區(qū)別(當然,美日雙方對此有不同的稱謂)?!白o航航空母艦”大多是利用油輪、貨輪等輔助船只改建而來,性能方面遠遜于艦隊航母,通常都或多或少存在航速低、噸位小、防護薄弱、艦載機搭載量少、飛行甲板長度較短不適于飛機起降之類的缺陷,因此主要用于一些輔助任務比如反潛巡邏、飛機運輸、支援登陸等,很少投入艦隊之間的海戰(zhàn),二戰(zhàn)結(jié)束后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失去用武之地的護航航母很快就從各國海軍中徹底消失旗魚艦載機了。下面的內(nèi)容會把這兩種不同類型的航空母艦分開敘述。
美軍的損失——
艦隊航母旗魚艦載機:
“蘭利”號航空母艦(USS Langley,CV-1)
沉沒時間旗魚艦載機:1942年2月,荷屬東印度戰(zhàn)役
該艦為美國在1920年代建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艦,是由一戰(zhàn)時期的運煤船改建而來。由于本身底子差,且當時還是第一次建造航母的美國人還缺乏必要的經(jīng)驗,導致“蘭利”號的性能存在很大缺陷。30年代后期,過于老舊的“蘭利”號又被重新改造為水上飛機母艦,以發(fā)揮余熱。1942年2月,為應對日軍大舉進攻東南亞,“蘭利”號受命由澳大利亞向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當時為荷蘭海外領地)運送一批陸航P-40戰(zhàn)斗機,但在途中于27日在爪哇以南海域遭到日軍岸基航空兵的多輪空襲,在多次中彈后被迫棄艦并由己方驅(qū)逐艦將其擊沉——不過,由于“蘭利”號當時已改造為水上飛機母艦,嚴格來說已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
“列克星敦”號航空母艦(USS Lexington,CV-2)
沉沒時間: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戰(zhàn)
該艦原本為美國海軍在一戰(zhàn)后設計的一款戰(zhàn)列巡洋艦,但因一戰(zhàn)后列強之間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的影響,在建造過程中于1920年代被改建為航空母艦,成為列克星敦級航空母艦的首艦。如果撇開試驗性質(zhì)的“蘭利”號,“列克星敦”號也是美國海軍擁有的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大型艦隊航母。1942年5月,“列克星敦”號與“約克城”號航母一起參加了珊瑚海海戰(zhàn),在第二日(5月8日)的戰(zhàn)斗中,“列克星敦”號遭到了日軍“翔鶴”號、“瑞鶴”號兩艘航空母艦的艦載機的猛烈攻擊,被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之后由于損管不當造成艦內(nèi)油氣泄露和大爆炸,最終因火勢失控于當天晚間被迫棄艦,成為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zhàn)爭中損失的第一艘航空母艦。珊瑚海海戰(zhàn)也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艦之間的海戰(zhàn)。
“約克城”號航空母艦(USS Yorktown,CV-5)
沉沒時間: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zhàn)
該艦于1930年代建成,是為約克城級航空母艦的首艦。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約克城”號曾參加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戰(zhàn),并在戰(zhàn)斗中受傷,但經(jīng)過緊急修理后又立即參加了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zhàn)。在4日下午的海戰(zhàn)中,“約克城”號遭到日軍“飛龍”號航母的反擊,被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受損嚴重。隨后在海戰(zhàn)基本落幕后的6月7日,在美軍試圖將受損的“約克城”號拖回珍珠港搶修時又遭到日軍“伊-168”號潛艇的偷襲,最終于當天在中途島附近海域沉沒。
“黃蜂”號航空母艦(USS Wasp,CV-7)
沉沒時間:1942年9月,瓜達爾卡納爾島戰(zhàn)役
該艦于1940年建成入役,曾參與盟軍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作戰(zhàn)行動。由于美軍在1942年上半年接連折損了“列克星敦”號和“約克城”號,“黃蜂”號航母被由大西洋戰(zhàn)場調(diào)動至太平洋戰(zhàn)場以補充戰(zhàn)力,在1942年8月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戰(zhàn)期間,“黃蜂”號與其他航母一同提供了空中支援。1942年9月15日,該艦在瓜島以南海域為美軍前往瓜島運輸船隊護航過程中,遭到日軍“伊-19”號潛艇的偷襲,被多枚魚雷擊中后沉沒,結(jié)束了在太平洋戰(zhàn)場僅僅三個月的短暫生涯。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USS Hornet,CV-8)
沉沒時間:1942年10月,圣克魯斯群島海戰(zhàn)
該艦于1941年10月入役,為約克城級航空母艦的3號艦,不久后就迎來了戰(zhàn)爭的爆發(fā)。太平洋戰(zhàn)爭期間,該艦參加了杜立特空襲東京、中途島海戰(zhàn)、瓜島登陸等重要戰(zhàn)斗。1942年10月26日,在瓜島爭奪戰(zhàn)中的圣克魯斯群島海戰(zhàn)期間,“大黃蜂”號遭到日軍“翔鶴”、“瑞鶴”、“隼鷹”三艘航母的艦載機的輪番攻擊,在被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后因受損過于嚴重而被迫棄艦,最終于當晚被追擊而來的日軍水面艦艇以魚雷擊沉。
“普林斯頓”號輕型航空母艦(USS Princeton,CVL-23)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萊特灣海戰(zhàn)
該艦于1943年初正式入役,是由克利夫蘭級輕型巡洋艦改建而來的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的2號艦。所謂“輕型”是指相對大型航空母艦而言噸位較輕、防護相對不足、搭載艦載機數(shù)量也略少,但其綜合性能仍足以伴隨大型航母作戰(zhàn),與只能擔當輔助任務的“護航航母”不同?!捌樟炙诡D”號入役之后,參加了太平洋戰(zhàn)爭后期盟軍的一系列大規(guī)模反攻作戰(zhàn)。1944年10月24日,在支援菲律賓萊特島登陸的萊特灣海戰(zhàn)中,“普林斯頓”號遭到由呂宋起飛的日軍岸基航空兵的空襲,僅遭一彈命中后即引發(fā)機庫內(nèi)燃油和彈藥大爆炸,最終于當晚被迫自沉,是為美軍在二戰(zhàn)中損失的最后一艘艦隊航母。
(注:以上幾艘航母沉沒后美軍又將其艦名重新賦予一些新下水的航空母艦,如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8號艦被重新命名為列克星敦號,只是編號變成了CV-16,因此要注意可能存在的重名問題。)
護航航母:
“利斯康姆灣”號護航航空母艦(USS Liscome Bay,CVE-56)
沉沒時間:1943年11月,吉爾伯特群島登陸戰(zhàn)役
該艦屬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由美國在二戰(zhàn)期間生產(chǎn)的標準型商船“自由輪”改造而來。由于噸位小、航速低、艦載機搭載量小、防護薄弱,這些護航航母并不適合跟隨艦隊航母作戰(zhàn),主要擔當諸如為艦隊航母和前線機場運輸飛機、為運輸船隊進行護航和反潛巡邏、為登陸作戰(zhàn)提供空中支援等輔助性任務?!袄箍的窞场碧栍?943年建成入役,當年11月24日在支援吉爾伯特群島登陸作戰(zhàn)時,遭到日軍“伊-175”號潛艇的魚雷攻擊而沉沒,該艦沉沒時人員損失多達600余人,其中甚至還包括了艦長和搭乘該艦的護航航空母艦分隊的少將司令官,這起慘劇也讓護航航母從此在美國海軍中蒙上了“易燃、易損、易耗”的“寶寶航母”的惡名。
“甘比爾灣”號護航航空母艦(USS Gambier Bay,CVE-73)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薩馬島海戰(zhàn)
該艦同屬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1943年建成入役。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戰(zhàn)役的薩馬島海戰(zhàn)中,由于美國艦隊的部署出現(xiàn)重大失誤,導致日軍主力艦隊捕捉到了原本位于主戰(zhàn)場之外的美軍護航航空母艦分隊“塔菲3”,在菲律賓薩馬島外海的戰(zhàn)斗中,“甘比爾灣”號護航航空母艦遭到了日軍戰(zhàn)列艦、重巡洋艦的輪番射擊,最終被日軍艦炮擊沉,這是美軍唯一參與了艦隊海戰(zhàn)并在海戰(zhàn)中被擊沉的護航航空母艦,也是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被艦炮擊沉的“航空母艦”之一。
“圣洛”號護航航空母艦(USS St.Lo,CVE-63)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薩馬島海戰(zhàn)
該艦屬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1943年建成入役。1944年10月25日,該艦在薩馬島海戰(zhàn)中與“塔菲3”分隊的其他護航航空母艦一起遭到了不期而遇的日軍主力艦隊的猛烈炮擊?!笆ヂ濉碧栯m然僥幸逃脫日艦追擊,但在當天又遭到由呂宋起飛的日軍“神風特攻隊”的自殺式飛機撞擊而沉沒,成為被日軍的“神風特攻”擊沉的第一艘盟軍艦艇。
“奧曼尼灣”號護航航空母艦(USS Ommaney Bay,CVE-79)
沉沒時間:1945年1月,菲律賓戰(zhàn)役
該艦屬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1944年建成入役。1945年1月4日,在支援菲律賓呂宋島登陸作戰(zhàn)期間,“奧曼尼灣”號遭到由呂宋起飛的日軍“神風特攻隊”的自殺撞擊而沉沒。
“俾斯麥?!碧栕o航航空母艦(USS Bismark Sea)
沉沒時間:1945年2月,硫磺島戰(zhàn)役
該艦屬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1944年建成入役。1945年2月21日,在支援硫磺島登陸戰(zhàn)期間,“俾斯麥?!碧栐獾接扇毡颈就疗痫w的“神風特攻隊”的自殺撞擊而沉沒,是為美軍在二戰(zhàn)中損失的最后一艘“航空母艦”。
日軍的損失——
由于日軍并不存在“護航航母”這一稱呼(但確實存在一些性能和用途相近的改裝航母,不過日軍一般稱為“特設空母”),在表述上與美軍略有不同。
艦隊航母:
“祥鳳”號輕型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戰(zhàn)
該艦于1942年由潛水母艦(注:指為潛水艇提供補給的輔助艦艇,不要和戰(zhàn)爭末期日軍建造的可搭載飛機進行奇襲的“潛水母艦”混淆)改造而來,噸位、艦載機搭載量等指標接近于美軍的輕型航母,不過日軍對其的稱呼是“改造空母”。1942年5月7日,在珊瑚海海戰(zhàn)第一日的戰(zhàn)斗中,單獨行動的“祥鳳”號遭到了美軍“列克星敦”號、“約克城”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的集中攻擊,在被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后迅速爆炸沉沒,是為日軍在太平洋戰(zhàn)爭中損失的第一艘航空母艦。
“赤城”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zhàn)
該艦的情況與美國的列克星敦級航空母艦類似,最初是日本在一戰(zhàn)后建造的一款戰(zhàn)列巡洋艦,在《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影響下于1920年代被中途改建為航母,也是日本海軍擁有的第一艘大型艦隊航母(日本的第一艘航空母艦是“鳳翔”號,但與美國的“蘭利”號類似,性能存在較大缺陷、試驗性質(zhì)濃厚,不能滿足實際作戰(zhàn)需要)。該艦參與了1941年12月的偷襲珍珠港,1942年6月“赤城”號參加了中途島海戰(zhàn),在4日上午的戰(zhàn)斗中被美軍“企業(yè)”號航母的艦載機命中,雖只中一彈卻引起了機庫內(nèi)燃油和彈藥的連環(huán)爆炸,最終因火勢失控而被迫棄艦,于5日黎明前被日軍驅(qū)逐艦雷擊處分。
“加賀”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zhàn)
該艦最初是日本在一戰(zhàn)后建造的一款戰(zhàn)列艦,但同樣受《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影響而在1920年代被中途改建為航空母艦。1941年12月,“加賀”號參與了偷襲珍珠港。1942年6月,該艦參加了中途島海戰(zhàn),在4日上午的海戰(zhàn)中,“加賀”號遭到美軍企業(yè)號航母艦載機的集中攻擊,遭多枚航空炸彈命中后引發(fā)了艦內(nèi)燃油和彈藥大爆炸,當晚因火勢失控被日軍驅(qū)逐艦雷擊處分。
“蒼龍”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zhàn)
該艦于1937年建成入役,曾參與1941年12月的偷襲珍珠港。1942年6月,“蒼龍”號參加了中途島海戰(zhàn),在4日上午的海戰(zhàn)中遭到美軍“約克城”號航母艦載機的攻擊,遭多枚炸彈命中后引發(fā)了艦內(nèi)燃油和彈藥大爆炸,當晚因火勢失控被日軍驅(qū)逐艦雷擊處分。
“飛龍”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zhàn)
該艦于1939年建成入役,曾參與1941年12月的偷襲珍珠港。1942年6月,“飛龍”號參加了中途島海戰(zhàn),在4日的海戰(zhàn)中“飛龍”號躲過了當天上午美軍的全部攻擊,并在午后的反擊中重創(chuàng)了美軍的“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但最終還是在當天傍晚由“企業(yè)”號、“約克城”號航母艦載機發(fā)動的攻擊中被多枚炸彈命中,于5日凌晨被日軍驅(qū)逐艦雷擊處分。
“龍驤 ”號輕型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2年8月,東所羅門群島海戰(zhàn)
該艦于1930年代初建成入役,但由于設計上的嚴重問題,使得“龍驤”號一直為各種與生俱來的性能缺陷所困擾,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多被用于二線任務。1942年8月24日,在瓜島爭奪戰(zhàn)的東所羅門群島海戰(zhàn)中,“龍驤”號遭到美軍“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攻擊而沉沒。
“大鳳”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6月,馬里亞納群島海戰(zhàn)
該艦于1944年建成入役,是太平洋戰(zhàn)爭中日軍建成的為數(shù)不多的裝甲航母之一(飛行甲板裝甲化、提高艦船防護能力),在其他各項技術性能上相對過往的日本航母也有所提升。然而盡管有著不俗的紙面性能,“大鳳”號還是在1944年6月19日的馬里亞納群島海戰(zhàn)(菲律賓海海戰(zhàn))中遭到美軍“大青花魚”號潛艇的雷擊、引發(fā)油氣泄露和大爆炸而沉沒,結(jié)束了短暫而尷尬的服役生涯。
“翔鶴”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6月,馬里亞納海戰(zhàn)
該艦于1941年建成入役,不久即參加了12月的偷襲珍珠港。此后“翔鶴”號與同型的姊妹艦“瑞鶴”號參加了太平洋戰(zhàn)爭中的多次大規(guī)模海戰(zhàn),兩艦也是與美軍航母艦隊交手次數(shù)最多的日軍航母。1944年6月,“翔鶴”號參加了馬里亞納群島海戰(zhàn),在19日的海戰(zhàn)中遭到美軍“棘鰭”號潛艇的雷擊、引發(fā)油氣泄露和大爆炸而沉沒。
“飛鷹”號航母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6月,馬里亞納群島海戰(zhàn)
該艦與姊妹艦“隼鷹”號原本為日本建造的大型民用遠洋郵輪,但在設計時就已考慮到了將來改建為軍艦的需要,進行了一定的專門性強化和設計預留。隨著國際局勢惡化,兩艘郵輪最終被日本海軍征用,于1942年正式改建為航空母艦(日軍稱為“特設空母”,不過就實際性能和用途而言,與下文將提及的其他“特設空母”顯然不同)。由于是由民用船舶改造而來,盡管進行了專門性的設計,但性能上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航速偏低,不過尚可編入航母艦隊作戰(zhàn)。1944年6月,“飛鷹”號參加了馬里亞納群島海戰(zhàn),在20日的美軍追擊作戰(zhàn)中,“飛鷹”號遭到美軍“列克星敦”號航空母艦(此為埃塞克斯級列克星敦號,繼承了之前在珊瑚海沉沒的列克星敦號的艦名)、“貝勞森林”號輕型航空母艦的艦載機攻擊,遭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后爆炸沉沒。
“千歲”號輕型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恩加諾角海戰(zhàn)
該艦于1943年由水上飛機母艦改造為航空母艦,不過仍存在噸位小、艦載機搭載量少的問題,性能近似甚至弱于美軍的輕型航空母艦。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群島海戰(zhàn)結(jié)束后,損失慘重的日軍無力為幸存的各艘航母補充艦載機和飛行員,只能在即將到來的“艦隊決戰(zhàn)”中把這些幾乎變成空架子的航母當做誘餌使用。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海戰(zhàn)中,“千歲”號充當了引誘美軍快速航母特遣艦隊北上的誘餌,在恩加諾角附近的戰(zhàn)斗中遭到美軍第38特遣艦隊多艘航母的艦載機攻擊,被多枚魚雷命中后很快進水沉沒。
“瑞鳳”號輕型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恩加諾角海戰(zhàn)
該艦與同型的姊妹艦“祥鳳”號一樣,于1940年由潛水母艦改造為航空母艦,因噸位較小、艦載機搭載量少,通常作為主力航母的輔助使用。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戰(zhàn)役的恩加諾角海戰(zhàn)中,“瑞鳳”號充當了引誘美軍快速航母特遣艦隊北上的誘餌,遭到美軍第38特遣艦隊多艘航母的艦載機攻擊,在被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后沉沒。
“瑞鶴”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恩加諾角海戰(zhàn)
該艦與同型的姊妹艦“翔鶴”號一樣于1941年建成,并隨即參與了12月的偷襲珍珠港。此后兩艦經(jīng)歷了太平洋戰(zhàn)爭中的一系列重大海戰(zhàn),多次與美軍航母特遣艦隊交手。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戰(zhàn)役的恩加諾角海戰(zhàn)中,“瑞鶴”號充當了引誘美軍快速航母特遣艦隊北上的誘餌,遭到美軍第38特遣艦隊多艘航母的艦載機攻擊,在被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后沉沒。
“千代田”號輕型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恩加諾角海戰(zhàn)
該艦于1943年由水上飛機母艦改造為航空母艦,也存在與同型的姊妹艦“千歲”號類似的一些性能問題。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戰(zhàn)役的恩加諾角海戰(zhàn)中,“千代田”號充當了引誘美軍快速航母特遣艦隊北上的誘餌,遭到美軍第38特遣艦隊多艘航母的艦載機攻擊而重傷掉隊。當天下午美軍派出巡洋艦分隊前出追擊殘敵,最后以艦炮將掉隊的“千代田”號擊沉,該艦也成為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被艦炮擊沉的航空母艦之一。
“信濃”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1月
該艦原為大和級戰(zhàn)列艦的3號艦,在建造過程中被改建為航空母艦,與“大鳳”號一樣采用了裝甲飛行甲板的設計,其噸位更是名列二戰(zhàn)各國航空母艦之最。然而由于工期緊張、材料匱乏、人員素質(zhì)下降等原因,該艦在建造過程中就已埋下了不少隱患。1944年11月19日,甚至還未徹底完工的“信濃”號被提前編入現(xiàn)役,11月29日在首航過程中即在日本近海被美軍“射水魚”號潛艇雷擊而迅速沉沒,此時距其入役僅僅十天,距其首航出港更是僅17小時,堪稱歷史上最短命的航空母艦。
“云龍”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2月,菲律賓戰(zhàn)役
該艦是日本在太平洋戰(zhàn)爭后期建造的云龍級航空母艦的首艦,1944年8月建成入役,但此時戰(zhàn)局每況愈下的日軍已經(jīng)無力為各艘航母補充艦載機和飛行員,導致“云龍”號入役后既未能真正形成戰(zhàn)斗力,也未能參與任何重大戰(zhàn)事。1944年12月19日,“云龍”號在運載人員和物資(其中包括用于特攻的自殺式武器“櫻花彈”)增援菲律賓途中,在黃海遭到美軍“鮭魚”號潛艇的雷擊而沉沒,結(jié)束了短暫的服役生涯?!霸讫垺碧栆渤蔀槿毡竞\娫诙?zhàn)中損失的最后一艘“航空母艦”。
護航航母(日軍多稱為“特設空母”):
“沖鷹”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3年12月,護航作戰(zhàn)中沉沒
該艦于1942年由民用郵輪改建為航空母艦,為大鷹級航空母艦的3號艦。但不同于經(jīng)過專門設計的“隼鷹”和“飛鷹”,大鷹級航空母艦由于航速低、艦載機搭載量小、飛機起降能力差,基本上無法投入艦隊作戰(zhàn),再加上日軍在技術裝備方面的落后,又長期忽視護航反潛作戰(zhàn),結(jié)果這些“特設空母”即便在擔當護航等輔助任務時,表現(xiàn)也明顯不如美軍地位類似的護航航母,不但難以壓制美軍潛艇的破交作戰(zhàn),甚至自己也淪為美軍潛艇的獵物。1943年12月4日,“沖鷹”號在由特魯克環(huán)礁運送人員物資返回日本本土時,在日本外海遭到美軍“旗魚”號潛艇的雷擊而沉沒。
“大鷹”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8月,護航作戰(zhàn)中沉沒
該艦于1942年由民用郵輪改建為航空母艦, 為大鷹級航空母艦的首艦,當然也存在和日軍其他“特設空母”一樣的通病。1944年8月18日,“大鷹”號在護航運輸船團由日本本土前往菲律賓途中,在菲律賓呂宋外海遭到美軍“紅石魚”號潛艇的雷擊而沉沒。
“云鷹”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9月,護航作戰(zhàn)中沉沒
該艦于1942年由民用郵輪改建為航空母艦,與大鷹級航空母艦的其他姊妹存在同樣的性能缺陷。1944年9月17日,“云鷹”號在護航運輸船團由新加坡前往高雄途中,于南中國海遭到美軍“石首魚”號潛艇的雷擊而沉沒。
“神鷹”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1月,護航作戰(zhàn)中沉沒
該艦原為德國郵輪“沙恩霍斯特”號(注:不是同名的德國海軍戰(zhàn)艦),由于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德國對美宣戰(zhàn),無法回國的“沙恩霍斯特”號被迫滯留在日本港口,后被日本海軍購入并改造為特設空母,命名為“神鷹”號,但性能相對其他的大鷹級航母依然沒有改觀。1944年11月17日,“神鷹”號在護航運輸船團由日本本土前往新加坡途中,于黃海遭到美軍“鍬魚”號潛艇的雷擊而沉沒。至此,日軍建造的用于護航的“特設空母”幾乎全都以被美軍潛艇擊沉的結(jié)局收場,這一無比諷刺的結(jié)果,無疑是日本海軍在“海上護衛(wèi)戰(zhàn)”中慘敗的一個縮影。
除了以上在戰(zhàn)斗中被擊沉的航空母艦,日軍僥幸保存到戰(zhàn)敗的其他航母也大多慘淡收場:
“鳳翔”號航空母艦:該艦于1922年建成入役,為日本海軍建成的第一艘航空母艦,也是世界上第一艘以航空母艦的標準設計并建成的“航空母艦”。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時,“鳳翔”號因性能過于老舊,多數(shù)時期只能留在后方擔當一些輔助任務,也因此逃過了在歷次海戰(zhàn)中被擊沉的命運。在1945年美軍航母特遣艦隊對日本吳港的大空襲中,“鳳翔”號受到一定損傷,但并未沉沒,戰(zhàn)后該艦被退役拆解。
“隼鷹”號航空母艦:該艦與同型的姊妹艦“飛鷹”號同樣由大型遠洋郵輪改建而來,1942年建成入役后參加了太平洋戰(zhàn)爭中的多次重大海戰(zhàn)。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群島海戰(zhàn)中,“隼鷹”號被美軍航母艦載機擊傷,1944年12月在執(zhí)行運輸任務時又遭到美軍潛艇雷擊而重傷,之后一直停留在日本本土直至二戰(zhàn)結(jié)束,戰(zhàn)后該艦被退役拆解。
“天城”號航空母艦:該艦為云龍級航空母艦2號艦,1944年8月建成入役,由于此時的日軍已沒有艦載機和熟練飛行員的補充,實際上一直沒有真正形成戰(zhàn)斗力。1945年7月,在美軍第38特遣艦隊對吳港的大規(guī)??找u中,停泊在港的“天城”號遭多枚炸彈命中而進水傾覆,二戰(zhàn)結(jié)束后該艦被打撈、并最終拆解。
“葛城”號航空母艦:該艦為云龍級航空母艦3號艦,1944年10月建成入役,與姊妹艦天城一樣因缺乏艦載機和飛行員的補充而無法真正形成戰(zhàn)斗力。1945年7月,在美軍第38特遣艦隊對吳港的大規(guī)??找u中,停泊在港的“葛城”號也遭到炸彈命中、但并未沉沒,二戰(zhàn)結(jié)束后該艦被退役拆解。
(另外,除已建成入役的“云龍”、“天城”、“葛城”外,云龍級航空母艦還有數(shù)艘直至日本戰(zhàn)敗投降時尚未完工,實際上戰(zhàn)爭末期已瀕臨崩潰的日本也實在沒有能力將這些航母建成了,這些未完工航母也在戰(zhàn)后數(shù)年間被陸續(xù)拆解。)
“龍鳳”號輕型航空母艦:該艦與“祥鳳”“瑞鳳”等艦類似,于1942年由潛水母艦改建為航空母艦,參加了馬里亞納群島海戰(zhàn)等重要戰(zhàn)事。1945年該艦滯留在吳港期間,曾遭到美軍航母特遣艦隊的多次空襲,最終僥幸保存到二戰(zhàn)結(jié)束,戰(zhàn)后該艦被退役拆解。
“海鷹”號航空母艦:該艦與其他大鷹級航空母艦類似,1943年由民用郵輪改造而來。由于性能缺陷,主要從事護航運輸船團等輔助性任務,也是日軍用于護航的“特設空母”中唯一沒有被美軍潛艇擊沉的幸存者。1945年7月,在美軍第38特遣艦隊對吳港的大規(guī)??找u中,“海鷹”號遭到多枚炸彈命中、并觸發(fā)了美軍投下的水雷,因進水嚴重在港外的淺灘上擱淺,戰(zhàn)后該艦被就地解體。
二戰(zhàn)時美軍一共擊沉幾艘日軍航母?
二戰(zhàn)期間日本有25艘航母。分別為“鳳翔”號、“赤城”號、“加賀”號、
“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祥鳳”、
“瑞鳳”號、“龍鳳”號、“大鳳”號、“千代田”號、“千歲”號、
“云龍”號、“天城”號、“葛城”號、“信濃”號、“大鷹”號、“云鷹”號、
“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
其中自行設計建造10艘:
“鳳翔”號、“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大鳳”號、“云龍”號、“天城”號、“葛城”號旗魚艦載機;
由別的軍艦和民用輪船改裝而成的有15艘:
“赤城”號、“加賀”號、“祥鳳”、“瑞鳳”號、“龍鳳”號、“千代田”號、“千歲”、“信濃”號、“大鷹”號、“云鷹”號、“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
日本在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前,一共擁有10艘航空母艦:
“鳳翔”號、“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祥鳳”、“瑞鳳”號.
在戰(zhàn)爭中建造和改裝了15艘:
“龍鳳”號、“大鳳”號、“千代田”號、“千歲”號、“云龍”號、“天城”號、“葛城”號、“信濃”號、“大鷹”號、“云鷹”號、“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
除了“鳳翔”號、“隼鷹”號、“天城”號、“龍鳳”號和”葛城”號在戰(zhàn)后解體外,其余的都在戰(zhàn)爭中被擊沉。
赤城號
標準排水量:29,500噸/36,500噸(改裝后) ;公試排水量:41,300噸(改裝后)
長度:261米/190米(上層飛行甲板),寬度:29米,吃水:8.1米;改裝后長度:260.67米/249.2米(飛行甲板),寬度:31.32米,吃水:8.7米
動力:19臺鍋爐,蒸汽輪機,主機最大輸出功率133,000匹,4軸
最大航速31節(jié),續(xù)航距離8200浬/16節(jié)
武備:10座20厘米口徑艦炮、6座12厘米雙聯(lián)裝高射炮、14座25毫米雙聯(lián)裝高射炮;改裝后:6座20厘米口徑艦炮、6座12厘米雙聯(lián)裝高射炮、14座25毫米三聯(lián)裝高射炮
艦載機:艦戰(zhàn)12、艦攻35、艦爆19、補用25,合共91架。艦戰(zhàn)18、艦爆18、艦攻27(1941年12月)。
艦員編制:1297人;改裝后1630人
加賀號
標準排水量 28,000噸/38,200噸(改裝后);公試排水量:42,540噸(改裝后) ;滿載排水量 43,600噸(改裝后)
長度:247米/171.2米(上層飛行甲板),寬度:29.6米,吃水:8米;改裝后長度:240米/248.6米(飛行甲板),寬度:32.5米,吃水9.5米。
動力:12臺鍋爐,4臺蒸氣渦輪機,主機輸出功率91000馬力,4軸;改裝后8臺鍋爐,4臺蒸氣渦輪機,主機最大輸出功率127,400匹。
航速:28節(jié);續(xù)航距離10000浬/16節(jié)
武備:10門200毫米口徑艦炮、12門雙聯(lián)裝120毫米高射炮、改裝后22門雙聯(lián)裝25毫米高射炮
艦載機:常用72架、備用18架,合計90架。艦戰(zhàn)18、艦爆27、艦攻27(1941年12月)
艦員編制:1263人;改裝后1708人
蒼龍?zhí)?
標準排水量15900噸,公試排水量18800噸,滿載排水量19800噸
總長227.35米,寬21.34米,型深20.4米,吃水7.6米
飛行甲板長216.9米,寬27米
動力裝置:8臺鍋爐,4臺蒸氣輪機,4軸,主機輸出功率152,000馬力
最高航速34.5節(jié),續(xù)航力7680海里/18節(jié)
武備:雙聯(lián)裝127毫米口徑高平兩用炮6座,雙聯(lián)裝25毫米口徑高射炮14座
艦載機:57架(最多可達73架),戰(zhàn)斗機16架(含預備機4架)、攻擊機12架(含預備機3架)、轟炸機36架(含預備機9架)、偵察機9架。艦戰(zhàn)18架、艦爆18架、艦攻18架(1941年12月)。
編制艦員1100人
飛龍?zhí)?
標準排水量15900噸,公試排水量20165噸,滿載排水量21900噸
總長227.35米,寬22.32米,型深20.5米,吃水7.84米
飛行甲板長216.9米,寬27米
動力裝置:8座鍋爐,4臺蒸汽輪機,4軸,主機輸出功率153,000馬力
最大航速34.3節(jié),續(xù)航力7670海里/18節(jié)
武備:雙聯(lián)裝127毫米口徑高平兩用炮6座,三聯(lián)裝25毫米口徑高射炮7座,雙聯(lián)25毫米口徑高射炮5座
艦載機:64架(含備用機最多可達73架)。21架戰(zhàn)斗機、21架俯沖轟炸機、21架攻擊機(1941年6月)
艦員編制1101人
瑞鶴號
最大排水量 33,200噸
飛行甲板 847'x97'
最大航速 34節(jié)
主 炮 5英寸×16
防空火炮 25mm×45,13.2mm×22
標準艦載機 零戰(zhàn)21架,99艦爆30架,97艦攻30架(1941)
標準艦員 1690人
翔鶴號
最大排水量 33,200噸
飛行甲板 847'x97'
最大航速 34節(jié)
主 炮 5英寸×16
防空火炮 25mm×45,13.2mm×22
標準艦載機 零戰(zhàn)21架,99艦爆30架,97艦攻30架(1941)
標準艦員 1690人
大風號
1941年7月10日動工、1943年4月7日下水、1944年3月7日竣工
標準排水量:29300噸
武備:雙聯(lián)100毫米炮6座,三聯(lián)25毫米,炮22座
總長:260米
寬:27.7米
動力:蒸汽輪機4臺,主鍋爐8座,4槳(300轉(zhuǎn)/分),160000馬力
型深:22.1米
吃水:9.67米
航速33.3節(jié)
飛行甲板:長257.5米,寬30米
續(xù)航力:10000海里/18節(jié)
載機:戰(zhàn)斗機19架(含預備機1架)攻擊機36架,偵察機6架
艦員:1649名
海鷹號
排水量13,600噸/17,500噸(滿載)
飛行甲板長度492英尺
航速34節(jié)
動力52,000馬力
續(xù)航力8000海里/18節(jié)
火炮127mm8座、25mm44座
雷達21型13式
標準艦載機24架
艦員829人
龍驤號
1929年11月26日動工,1931年4月2日下水,1933年5月9日竣工;
標準排水量10600噸
武備雙聯(lián)127毫米平高炮6座,四聯(lián)25毫米炮6座
總長180米
動力蒸汽輪機2臺,主鍋爐6座,65000馬力,雙槳(275轉(zhuǎn)/分)
艦寬20.32米
型深20.6米
航速29節(jié)
吃水5.56米
續(xù)航力10000海里/14節(jié)
飛行甲板長158.6米,寬23米
艦員924名
載機48架(含預備機12架)
大鷹級
標準排水量17830噸
武備單管120毫米高炮4座,雙聯(lián)25毫米炮4座(“沖鷹”:雙聯(lián)裝127毫米高炮4座,三聯(lián)裝25毫米
炮10座;“大鷹”、“云鷹”在1944年間改裝后增加單管120毫米炮2座,三聯(lián)裝25毫米炮約4座)
總長180.24米
寬22.5米
型深23.5米
吃水8米
動力蒸汽輪機2臺,主鍋爐4座,25200馬力,雙槳(140轉(zhuǎn)/分)
飛行甲板長162米,寬23.5米(“沖鷹”:長172米,寬23.7米;改造后的“大鷹”“云鷹”:長
180米,寬23.5米)
航速21節(jié)
載機戰(zhàn)斗機11架(含預備機2架),攻擊機16架(含預備機2架);“沖鷹”載機30架(含預備機4
架)
續(xù)航力8500海里/節(jié)
艦員747名(“沖鷹”約850名)
各艦結(jié)局
赤城號、加賀號、蒼龍?zhí)?、飛龍?zhí)栐谥型緧u海戰(zhàn)中被擊沉
翔鶴號在馬里亞納海戰(zhàn)中被美潛艇擊沉,瑞鶴號、千歲號、千代田號、瑞鳳號在萊特灣海戰(zhàn)中作為小澤艦隊的誘餌被擊沉
飛鷹號在馬里亞納海戰(zhàn)中被擊沉,隼鷹號因沒有參加萊特灣海戰(zhàn)而幸存,1947年解體
大鳳號在萊特灣海戰(zhàn)中被擊沉,信濃號1944年11月被美軍擊沉。
夠詳細了吧,雖然也是摘來的,但是把旗魚艦載機你需要的信息都給你了喲~~
關于旗魚艦載機和旗魚機械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發(fā)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