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島的真相(復活島事件)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715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的內容是否還可用!
英文:Easter Island復活島的真相,玻里尼西亞文?。篟apa Nui, Te-Pito-o-te-Henua,常誤譯為復活島,位于南緯27°08?一些尚未完工的石像,又是遇到什么問題而突然停復活島的真相了下來?
本站是一個關于水族行業(yè)的一個網站,本文給大家介紹復活島的真相,和復活島事件對應的相關信息,希望對魚友有所幫助,謝謝關注我們祥龍魚場。
本文目錄一覽:
復活節(jié)島的秘密?
英文:Easter Island復活島的真相,玻里尼西亞文??。篟apa Nui(大地方之意,Rapa = Place),? Te-Pito-o-te-Henua(世界之肚臍或中心之意)。常誤譯為復活島(復活:Resurrection ,尤指耶穌之復活)。位于南緯27°08?37?,西經109°26?10?,東距智利3500公里,西距Pitcairn島1750公里。面積166平方公里,人口2000人。行政中心為Hanga Roa,1935年成為國家公園,屬于智利的法爾巴拉索(Valparaisa)省。聯(lián)合國審定為World Heritage Site。石像稱“Moai”,有600座,墳場平臺稱“Ahu”,高3~6公尺,最高者達11公尺,重50公噸,帽子重10公噸,多成群矗立,最多者達15座,為西元1000~1600年完成。土著稱此島為「鳥人國(Land of the Bird Men)」,而石像如白種人面孔,島上無水源、無樹,用黑曜石、火山玻璃和凝灰?guī)r雕刻而成的石像。據說,1722年荷蘭探險家雅可布·洛吉文在南太平洋上航行探險發(fā)現。正巧這天是復活節(jié),于是就將這個無名小島命名為復活節(jié)島。1888年,智利政府派人接管該島。
復活節(jié)島呈三角形狀,長24千米,最寬處17.7千米,面積為117平方千米。島上死火山頗多,有3座較高的火山雄踞島上三個角的頂端,海岸懸崖陡峭,攀登極難。
一提起復活節(jié)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那矗立在島上的600多尊巨人石像。石像造型之奇特,雕技之精湛,著實令人贊嘆。人們不禁要問,這么多的石像是什么人雕鑿的?雕鑿如此眾多的石像的目的是什么?是供人瞻仰觀賞,還是叫人頂禮膜拜?近些年來,一些國家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都曾登島考察,企圖弄個水落石出,結果雖提出種種解釋,但也只能是猜測,不能令人信服。
復活節(jié)島上的石像,一般高7—10米,重達30—90噸,有的石像一頂帽子就重達10噸之多。石像均由整塊的暗紅色火成巖雕鑿而成。所有的石像都沒有腿,全部是半身像,外形大同小異。石像的面部表情非常豐富,它的眼睛是專門用發(fā)亮的黑曜石或閃光的貝殼鑲嵌上的,格外傳神。個個額頭狹長,鼻梁高挺,眼窩深凹,嘴巴噘翹,大耳垂肩,胳膊貼腹。所有石像都面向大海,表情冷漠,神態(tài)威嚴。遠遠望去,就像一隊準備出征的武士,蔚為壯觀。面對這一尊尊構思奇巧的巨人石像,游客們自然會有一連串的疑問:石像雕于何時?如此高大的石像又用什么辦法搬到海濱?一些尚未完工的石像,又是遇到什么問題而突然停復活島的真相了下來?為揭示這些謎,科學家們進行了長期調查,對于一些問題已有了初步的答案。
據有關學者考證,人類登上復活節(jié)島始于公元1世紀,石像的底座祭壇建于公元7世紀,石像雕鑿于一世紀以后。到12世紀時,這一雕鑿活動進入鼎盛時期,前后歷經四五百年。大約到1650年前后雕鑿工程停了下來。從現場環(huán)境看,當時忽然停工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突然遇到天災,比如說火山噴發(fā),或是地震、海嘯之類的自然災害。至于石像代表了什么,多數學者認為,可能是代表已故的大酋長或是宗教領袖。
接下來的問題是石像是怎么運到海邊的。在島的東南部采石場,還有300尊未雕完的石像,最高的一尊高22米,重約 400噸。如此巨大的石像在那個時代,僅靠人力和簡單的工具是運不走的。據當地人傳說,要運走這些石像,是靠鬼神或火山噴發(fā)的力量搬到海邊的。還有的說,是用橇棒、繩索把躺在山坡上的石像搬到大雪撬上,在路上鋪上茅草蘆葦,再用人拉、棍撬一點一點移動前進的。但是,一些考古學家真的組織人這樣做了,結果證明行不通。因此,復活節(jié)島對于旅游者來說,仍然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
復活節(jié)島到底是怎么回事
復活節(jié)島聞名于世。該島最早的居民稱之為“拉伯努伊島”(Rapa Nui)或“赫布亞島”(Te Pito te Henua,意即“世界之臍”)。最早登上該島的歐洲人是荷蘭人,他們?yōu)樵搷u取名“帕賽蘭”(Paaseiland,意即“復活島”,以紀念他們到達的日子。島上居民混雜,以玻里尼西亞裔為主,幾乎全居住在有屏障的西海岸的安加羅阿(Hanga Roa)村莊中,人口3,304(2002)。
1722年4月5日,荷蘭海軍上將、荷蘭西印度該島。1914年開始對復活節(jié)島進行相關的考察和研究活動。但是當今的人類學界多根據當地的語言稱此島為拉帕努伊島(Rapa Nui),這是1860年代來自大溪地的波利尼西亞勞工對它的稱呼。
所有關于復活節(jié)島的發(fā)現史,都記載了荷蘭西印度公司的一支由3艘航船組成的太平洋探險隊,在1722年率先訪問了這座小島。由荷蘭海軍上將雅各布·羅格文率領的船隊是在繞過南美南端的合恩角,于1722年4月22日這天發(fā)現這個奇異的小島的。由于這天是“基督教復活節(jié)的第一天”,羅格文把它命名為復活節(jié)島,意思是“我主復活了的土地”。
但是這個島上的原始居民對自己的故鄉(xiāng)卻另有稱呼,他們稱之為“吉·比依奧·吉·赫努阿”,即“世界中心”的意思,而波利尼亞人以及太平洋諸島的土著居民稱它為“拉帕一努依”(RaPa Nui),這個名稱更令人費解,也頗含神秘色彩,因為直譯過來就是“地球的肚臍”。
復活島上有怎樣令人不寒而栗的謎底?
巨大石像就像謎一樣吸引著越來越多復活島的真相的人前往一探究竟。原來復活島的真相,在10世紀左右復活島的真相,一批波利尼西亞移民乘著木筏來到復活節(jié)島定居。此后,小島上的人口逐漸增多,昀多時達到上萬人。這些人分成12個氏族,把小島劃分為12塊,這些氏族都有自己的酋長,各自有不同的階層。起初,這些氏族還能和平相處,直至有一天,酋長們決定以令人敬畏的石刻雕像來榮耀自己,小島開始走向毀滅。
其實,復活節(jié)島上原來是有樹木的??茖W家通過孢粉測試證明,復活節(jié)島上曾有過高20多米、直徑一米的智利酒松。即使人類定居島上后的很長一個時期,小島也還是被高大樹木和灌木覆蓋著。
然而,為復活島的真相了建造大石像,島上的森林遭受到滅頂之災。因為要用巨大的木材作為輔助,巨石才能被搬動。酋長們競逐誰的石像更巨大更壯觀,就要砍伐樹木當搬運、吊裝的工具,同時還要伐林造田以養(yǎng)活大量勞動力。于是,幾百年間,島上的石像一代比一代高大,砍伐樹木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終于,高大的智利酒松在1440年左右絕跡復活島的真相了,而到了1640年前后,島上已經見不到樹林了。
沒有了巨木,人們也就無法造船,也就無法漁獵。但是人總要吃東西,于是只好把同胞作為食物來源,昀慘烈的事情發(fā)生了。至今,島民的口口相傳的傳說中仍充斥著人吃人的故事。
考古的發(fā)現也證明了傳說的真實性:在復活節(jié)島后期廢棄物堆遺址中,人類骨骸隨處可見,而有些骨頭被敲碎了,這是為了便于吸取骨髓。在世界各個已經滅絕的古代文明中,復活節(jié)島文明的滅絕或許是昀慘烈和昀觸目驚心的。
關于復活島的真相和復活島事件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發(fā)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