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族歷史(水族的歷史由來)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698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的內容是否還可用!
今天給各位分享中國水族歷史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水族的歷史由來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祥龍魚場哦,現(xiàn)在開始吧!
今天給各位分享中國水族歷史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水族的歷史由來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祥龍魚場哦,現(xiàn)在開始吧!
本文目錄一覽:
水族的起源
這是“江南”遷移說。
據(jù)調查,三都水族自治縣百分之八十多中國水族歷史的老人說祖先來自江西省白米街朱氏巷。這反映主流說法。
有些說祖先來自安徽。
這種說法在水族民間流傳甚廣,主要來源于水族中幾個大的姓氏的族譜和某些志書記載,如三都水族自治縣廷牌鎮(zhèn)甲王村定華寨的蒙澤明,46歲,水族,平時也很喜好研究水族的歷史。他說水族蒙姓來于安徽鳳陽,是朱元璋時代來貴州平蠻夷留下的。傳最初居住在獨山城南,后遷至三都陽安鄉(xiāng)。《潘氏本源》也記錄潘氏始祖原來是“江南”省九江府人氏;《獨山州志》和《獨山縣志》則都記載獨山蒙氏原籍“江南”省鎮(zhèn)江府,宋代來到如今的水族地區(qū)。此外,楊、石、王、吳、莫等水族姓氏,也流傳來自江西、湖南、湖北或者從廣東、廣西等省區(qū),并說由于征戰(zhàn)才遷移過來。然而,一些人又認為這些所謂的“族譜”是封建社會水族知識分子為了避免民族歧視,為能夠有資格參加科考,不得已而為之,自編自撰的。孫易教授也認為中國水族歷史:不是所有的族譜都是家族或者民族歷史的“活化石”。透露出來這樣的信息:表明水族大家庭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已吸收了其他一些民族(包括漢族在內)的成分。
曾曉渝在《水語里漢語借詞層次分析方法例釋》(2002年)中則“根據(jù)侗臺語的臺語支、侗水語支各語言本族詞語以及中古漢語借詞調類上的一致性,推測這兩個語支的分化時間大概不會早于隋唐時期。即認為水語(水族)僅產生于隋唐之后的一個后起民族。
水族自稱為“任睢”,他稱水家、水家人、僚、水苗等,最早史料記載為“水家”、“水”者為唐、宋年間,《唐書·南蠻傳》始記載:“開元中,置莪、勞、撫水等羈縻州。”在我國歷史上,統(tǒng)治者曾在全國各地廣設帶有“撫”字的行政機構,美其名曰“安撫”、“關愛”百姓。唐王朝在今廣西的環(huán)江縣與貴州荔波縣接壤處也設立“撫水州?!比荒菚r此地就已是“水族先民連并居住之區(qū)域?!鳖櫭剂x,“‘撫水州’的建立是唐王朝為安撫以水家人為主體對象的行政建制?!保ā吨袊逦幕芯俊放顺?、韋宗林著。)后來,由于歷史原因,水族稱謂偏引旁用,說為獠、僚、水仲等。1957年新中國政府正式恢復啟用“水族”之稱謂。但隨漁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水類動物悄然被世人稱為“水族”。這給來自遠古的水族族稱又涂上了一層莫名其妙的陰影。
唐宋時期與壯、侗、苗、布依等諸民族交往融合,但其族稱“任?。ㄋ耍币恢睕]變。曾被漢人統(tǒng)稱為“僚”。后于唐始稱為“水”,明清時期稱為“水族”。 駱越說的有幾種。
族源上的多樣說法 胡羽高先生于民國年間曾在其編撰的《三合縣志略》中,根據(jù)《宋史·南蠻傳》記載,牂牁郡諸蠻進貢團的代表龍光進尊宋太宗令,演本國歌舞后自名其為“水曲”的記載,論斷水族因曲名而得御賜族稱,并說水族是宋代西南龍番氏的后裔。但孫易教授則認為:“史料中記載番龍氏演‘水曲’時用的是蘆笙伴奏,蘆笙并不是水族最擅長的樂器。”
此說也遭到水族研究專家石國義先生的質疑,他認為“蘆笙既非本民族之樂,當不能以之名族?!?水族的歷史淵源,如今國內外持兩種說法。一是以學院派貴州民族大學教授潘朝霖、韋宗林為主的認為水族自稱為“睢”是因河南睢水流域而得名之說;二是以貴州水書研究者韋章炳為主的“水族為共工大族團陸終支后裔”之說。
對于第一種說法,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梁敏也著文質疑,故漢字的“睢水、睢河”與水族人的自稱稱謂“任睢”究竟有沒有關聯(lián)中國水族歷史?此說亦須進一步考證。但水族約于七、八百年以前分期從江西、廣西、湖南等地遷至今貴州境的看法已成共識。
水族自稱“任睢”。按水書理論,分明可譯為“水人”。不知學人們?yōu)槭裁匆f從“睢”到“水”的轉變是音的轉稱而不意的翻版呢中國水族歷史?
水書先生現(xiàn)仍讀水書中的山為“散”;讀水為“睢”;讀虎為“夫”;讀天為“聽”等。這些水文字的讀音與漢音甚近,而與現(xiàn)今水語相去甚遠(現(xiàn)水族分別稱山、虎、天為“努”、“芒”、“悶”)。這一信息不僅表明:水族在古代是中原華夏族,操的口音十分近似于今天的漢語。還表明水族自稱“任睢”其實就是“(治)水人”之意。 兩次大規(guī)?;驅W研究證明水族是水家先民是西北地域民族的血緣。
《記者觀察》2004年第11期所刊周芙蓉《活化石“水書”傳承水族歷史”》說:1997年貴陽醫(yī)學院遺傳專家對貴州水族和漢族、苗族、布依族等幾個主要世居民族作了人群線粒體DNA多態(tài)性研究,將三代皆同一民族家庭的150份標本進行了2600余次實驗,結果表明:水家先民是西北地域民族的血緣。
2004年9月新華網《DNA研究表明:水族先民來自北方》報道: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細胞與分子進化開放實驗室和貴州黔南民族醫(yī)學高等??茖W校共同完成的DNA研究顯示,在遺傳組成上,生活在我國南方的水族人群較其他南方民族群體與西北人群的序列更有相同性,表明水族是一個來自北方的古老民族群體。 “水書”是水族古老文字,水族將它稱為“泐?。╨esui)”,“泐”即文字,“睢”即水(家),“泐睢”意為水家的文字或水家的書。在我國56個民族中,有17個民族有自己傳統(tǒng)的文字,水書即為其中一種。它是一種類似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號,記載了水族古代天文、民俗、倫理、哲學、美學、法學等文化信息,被譽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水書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水族的古文字、水族書籍的通稱。水書還有其他的榮譽稱號:比如水家人的“易經”、“百科全書”,是解讀水族悠遠、滄桑、苦澀歷史的重要典籍。同時,水書還被譽為“華夏古文化寶庫中一塊珍貴的活化石”,是象形文字未開發(fā)的最后領地。幾千年來,水書因其神秘的文字構造和特殊的用途而成為一種“被壓迫和被限制”的文字,在民間艱難地傳承著。
從如今的研究成果來看,水書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巫術用書。水書的制造時代極為古遠,有學者推測,水書源頭可追溯至夏代,而且“水書與古代殷人甲骨文之間,當有若干姻緣關系”。水書制造之地點,初在西北一帶,由北方次第傳入江西,再由江西遷入貴州省,“乃攜之俱來”。
水族古文字的結構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象形字,有的字類似甲骨文、金文;二是仿漢字,即漢字的反寫、倒寫或改變漢字形體的寫法,三是宗教文字,即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種密碼符號。書寫形式從右到左直行豎寫,無標點符號。如今見到的水族古文字的載體主要有:口傳、紙張手抄、刺繡、碑刻、木刻、陶瓷煅造等。水書主要靠手抄、口傳流傳至今。由于其結構多為象形,主要以花、鳥、蟲、魚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一些圖騰物如龍等所撰寫和描繪,仍保留著遠古文明的信息,在水族地區(qū)仍被廣泛使用。
水書,一個僅有八百多個單字的文字體系,成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支撐著這個民族幾千年的文字史和文明史。在水書研究領域浸淫多年的潘朝霖認為,水書具有獨特的魅力。首先,水書是水族固有的文化,水書有自己獨特的文字體系,是中華古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盡管這個文字體系顯得十分“稚嫩”與脆弱,但能穿越時空,流傳至今,本身就顯得十分神秘。水書儲存的信息量,已遠遠超過水族社會的范疇,“禮失求于諸野”,從水書中蘊含的一些信息中有助于解開中原古文化的內涵。另外,在全國56個少數(shù)民族中,有自己語言和傳統(tǒng)文字的民族約為三分之一,才有40萬余人的水族就占其一,這很值得研究。而且,水書是水族信仰文化的重大集成,是研究水族宗教信仰、天文歷法、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生產生活等諸多方面的珍貴典籍。
2015年,中國唯一水族自治縣結束水書傳承傳男不傳女歷史。
水族的簡介
水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tǒng)文字,水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侗臺)語支,水族古文字體系保留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
水族自稱“?。╯uǐ)”,關于水族的來源,有殷人后裔說、百越(兩廣)源流說、江西遷來說、江南遷來說等說法。水書是夏商文化的孑遺,屬水族的精神支柱。魚是水族的圖騰,飯稻羹魚是水族的重要社會習俗。
水族主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龍江、都柳江上游地帶,貴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荔波、獨山、都勻等縣市為主要居住區(qū),黔東南的榕江、丹寨、雷山、從江、黎平等縣為主要散居區(qū),此外在廣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環(huán)江、融水等縣市以及云南省富源縣也有水族村落分布。
擴展資料
水族的名字,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定下的。在唐宋前,水族被稱之為“獠”,北宋時期,在這個區(qū)域出現(xiàn)了“撫水州”,而到了明朝的時候,“水”族就開始出現(xiàn)在了史書的記載之中,而到了清朝的時候一般都稱之為“水家”、“水苗家”等,到了新中國成立,才有了水族的統(tǒng)稱叫法。
水族還有過一次遷徙,是在秦王朝時期,那是后秦始皇征剿嶺南,導致了水族先民被迫進行了舉族大遷徙,這讓水族的先民脫離于了百越部落這個母體,逐漸向著單一形式的民族發(fā)展,而第二次遷徙的地方是到了龍江、都柳江的上游地帶,大致也很像后世的分布格局。
經過八九百年發(fā)展,唐朝時期,水族逐漸成了一個單一的民族,而本來的“睢”的叫法也被改了“水”,這就和“撫水州”有關了。
水族的作物為水稻,農業(yè)的發(fā)展非常不錯,在史書上有“種稻似湖湘”這樣的描述,而為了反抗封建王朝所針對的高壓統(tǒng)治,水族的上層人進行過武裝,在史書中有多次的“犯邊作亂”記載。
在宋時期,撫水州幾乎沒有停止反抗封建王朝壓迫的活動,在1016年(宋大中的祥符九年),平州的刺史曹克明奉命進行了軍隊鎮(zhèn)壓,這才解決了問題。
而“撫水州”也被改了名,叫“安化州”,“撫水縣”改成了“歸仁縣”,“京水縣”改為了“長官寧縣”,宋朝除了改名字外,還有意識的讓水族遷移漢人居所,遷移者給田糧。
又經過了幾個朝代的發(fā)展,水族已經進入了封建的形式中來,而清朝末期,水族也被帝國勢力所襲擾,而原本種植糧食的農民也有大量被忽悠種植鴉片,農業(yè)受到了破壞,但紡織業(yè)因為工業(yè)的打擊也進入了洋紗加工手工業(yè)這樣的工業(yè)中來。
在辛亥革命后,這里也出現(xiàn)了許多礦廠,而資本勢力也對當?shù)氐拿癖妵乐氐膭兿髁似饋?,在后來混亂的數(shù)十年中,水族的此地的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水族
水族是什么民族
水族是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水族主要生息于黔桂交界的龍江、都柳江上游地帶,貴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荔波、獨山、都勻等縣市為主要居住區(qū)。黔東南的榕江、丹寨、雷山、從江、黎平等縣為主要散居區(qū),此外在廣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環(huán)江、融水等縣市以及云南省富源縣也有水族村落分布。
水族的歷史:對于水族的來源,民間和學術界出現(xiàn)殷人后裔說、百越(兩廣)源流說、江西遷來說、江南遷來說等說法,實際是針對水族發(fā)展史上某一時段或某一分支而論,都有一定的歷史性與合理性。
據(jù)《百越源流史》載,大約在殷商之后,水家先民從中原往南遷徙,逐步融入百越族群之中,逐步形成了以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為主流的,南北民族融合的二元結構形式。嶺南地區(qū)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古代居住著許多部落,史學界統(tǒng)稱為“百越”。
水族先民南遷之后可能融入百越的“駱越”支系中,然后逐步發(fā)展成為單一民族。因此,水族社會保留著殷商文化圈和百越族群的濃郁文化遺存。
水族的歷史文化
水族自稱“睢”中國水族歷史,漢音譯為"水",在中國歷史上,水族曾被統(tǒng)稱為"溪洞之民"、"蠻"、"僚"、"苗"等,水族”族之稱,最早見于明代史,清至民國稱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先是稱為"水家族",后于1956年底由國務院確認為"水族"。
水族的遠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水族與古代“駱越”族有歷史淵源,是其中一只發(fā)展起來的。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qū)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公元前214年,秦朝統(tǒng)一了嶺南,水族先民逐漸向北往黔桂邊境遷移中國水族歷史;隋唐時統(tǒng)稱“溪峒蠻”中國水族歷史;唐宋時與壯侗各民族一起被統(tǒng)稱為“獠”;宋代在該處設置“撫水州”,被通稱“撫水蠻”;州這一地名暗示以“水”為自稱的人群已經形成。13世紀中期,有大規(guī)模的漢族人移到此處;13-17世紀,又有大量的漢族士兵被調到此處戍守,設屯安家,他們的后代也逐漸融合于水族。
民間相傳,水族最初由三大支系組成,即"睢閩"、"睢干"、"睢柳"。"睢閩"主要指現(xiàn)今居住在都勻市套頭地區(qū)和獨山翁臺的水族;"睢柳"主要指現(xiàn)今居住在三都、荔波、獨山、榕江等縣的水族;"睢干"則專指現(xiàn)今居住在三都陽安、陽樂一帶的水族。所謂"睢閩"、"睢柳"、"睢干",原意是指來自"閩"地方的水族人,來自"柳"地方的水族人和來自"干"地方的水族人,這可能代表民族遷徙時,組成水族的這三大支系來自不同的地方或部落。但由于語言、風俗以及生計方式等均相近或相似,經過民族大遷徙,同居一地后在相互交往上獲得了文化的認同感,相處日久便形成了統(tǒng)一的民族。
實際上,由于水族的起源和遷徙沒有確切的文獻記載,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水族是由古代南方"百越"族群中"駱越"的一支發(fā)展演變而形成的單一民族。秦漢以前,嶺南一帶居住著"駱越"、"西甌越"、"南越"等許多部落,它們與東南沿海和西南地區(qū)的其他諸越部落,統(tǒng)稱為"百越"。"百越"不但孕育了中國的稻作文化,同時也演化為南方許多民族的共同祖先。水族民間傳說,他們的祖先原先居住在邕江流域的"岜雖山"一帶,而邕江流域正是古代"駱越"活動的地區(qū)。據(jù)史料記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發(fā)兵50萬進軍嶺南,遭到當時西甌、駱越等部落的頑強抵抗,直到公元前214年才統(tǒng)一嶺南,并置南海、桂林、象三郡,設官治理。受戰(zhàn)亂的影響,水族先民被迫沿龍江逆流而上,經今廣西河池、南丹等地向北遷徙,移居黔桂邊境,從此開始從駱越的母體中分離出來,逐漸向單一民族發(fā)展。
漢至魏晉,雖然中原戰(zhàn)亂頻繁,但水族先民所居的黔桂邊境,社會秩序卻相對穩(wěn)定,使其得到持續(xù)發(fā)展。隋唐之際,水族地區(qū)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據(jù)史料記載,當時水族聚居的東謝地區(qū),人口殷實,"地方千里,土氣郁熱,多霖雨,稻粟再熟",由于產量的增長,人們的存糧有了較多的結余,能夠用來釀酒以供節(jié)日及喜慶之用?!杜f唐書·南蠻西南蠻傳》載,當時東謝蠻地區(qū),婚姻之禮"以牛酒為聘","殺人者出牛馬三十,及得贖死"。這些記載都說明了水族先民自秦代遷人黔桂邊境以來,經過長期的發(fā)展,在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的前提下,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獲得了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形成了統(tǒng)一的民族文化特質,于是,水族作為單一的民族正式形成。
歷史上水族先民曾經歷了較長時期的漁獵經濟時代,但隨著不斷的向北遷移及至后來定居黔桂邊境之后,水族的社會經濟便迅速地轉向了農業(yè)經濟。唐宋時期的史籍中,關于水族的記載就已有了"地方千里,稻粟再熟"、"夾龍江居,中有樓屋戰(zhàn)棚……種稻似湖湘"的描述,它表明,最晚在宋代,水族社會就已經以稻作農業(yè)為本。
歷史民族學家的研究認為,水族社會沒有經歷奴隸制,而是直接由原始社會跨入了封建領主制,從唐代開始,封建領主制經濟在水族社會中延續(xù)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直到明朝洪武年間,由于"調北征南"和"調北填南",江南大量漢族進入水族地區(qū)之后,受漢文化的影響,水族社會才開始進入封建地主制經濟時期。
從唐代的羈摩制度開始,歷代中央王朝均對水族地區(qū)實行"土司"統(tǒng)治,土司制度一直到民國十三年(1924年),才在水族地區(qū)最后消亡。而水族社會的基層組織則經歷了由"洞"、"水"向"議榔"制演化的過程,"議榔"制所形成的水族社會習慣法,直到今天,仍對水族社會發(fā)生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近代史上,水族人民譜寫了光輝篇章。1855年10月,潘新簡領導水族人民武裝起義,提出“不繳糧,不納稅,打倒清朝享太平”的響亮口號,堅持斗爭16年之久,配合了太平天國斗爭。1909年吳朝俊領導水、布依、苗等民族起義,提出“滅洋興漢”,進行反洋和反帝反封建斗爭,在全國產生重要影響。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水族人民的優(yōu)秀兒子鄧恩銘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唯一的少數(shù)民族同志。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水族人民也積極參加了當?shù)刂泄驳叵曼h組織所領導的斗爭。
關于中國水族歷史和水族的歷史由來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發(fā)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