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吻象鼻魚(鮰魚學名長吻鮠)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701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是否還可用!
嘴長,尾巴帶須,這魚好吃嗎?,2、,頭大,長得像海豚的是什么金魚,3、,國家一級保護魚類有哪些,4、,長頜魚好養(yǎng)嗎,5、,白鱘的習性和傳說,6、,象鼻魚是什么魚?它便逃之夭夭了, 象鼻魚不僅靠它特殊的電場很輕易地避開敵害,而且也易于越過障礙,就像蝙蝠的回聲定
本站是一個關(guān)于水族行業(yè)的一個網(wǎng)站,本文給大家介紹長吻象鼻魚,和鮰魚學名長吻鮠對應的相關(guān)信息,希望對魚友有所幫助,謝謝關(guān)注我們祥龍魚場。
本文目錄一覽:
這是什么魚啊?嘴長,尾巴帶須,這魚好吃嗎?
紅煙管魚
紅煙管魚,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國南海、東海和黃海南部均可捕獲,廣東沿海習見,但不集群。
俗名:鴨嘴魚、象鼻魚。
2?詳細介紹
中文學名
鱗煙管魚
拉丁學名
Fistularia petimba
別????稱
巨齒煙管魚 Fistularia serrata (Cuvier,1816)
二名法
Fistularia petimba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硬骨魚綱Osteichthyes
目
刺魚目 Gasterosteiformes
亞????目
管口魚亞目Aulostomoidei
科
煙管魚科 Fistulariidae
屬
煙管魚屬 Fistularia
種
鱗煙管魚 F. petimba
分布區(qū)域
分布于非洲東岸、印度洋、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黃海等海域。
體細長。一般體長 50~80厘米、體重 250~750克、吻部特別長,約占體長的三分之一,形成長吻管,口在吻端。眼上位,兩眼間隔較平坦。體完全裸露、光滑無鱗。全身呈鮮紅色,背部深,腹部較淺、背鰭一個,和臀鰭相對;尾鰭叉形,中間一鰭條延長成絲狀伸出如鞭。
[經(jīng)濟價值]肉細嫩潔白,肉質(zhì)優(yōu)良,蛋白質(zhì)含量高。烹調(diào)鮮食其味香嫩鮮美,有可與中國對蝦媲美之稱。
頭大,長得像海豚的是什么金魚
不是金魚,是:象鼻魚,又名鸛嘴長頜魚,象鼻子魚,是一種熱帶觀賞魚,以體形的怪異著稱造型奇特,遠看像一把阿拉伯彎刀,尾部像刀柄,身體像刀刃,極具觀賞價值。象鼻魚體長約為23厘米左右。全身為淺黑色或煙色,身體后部背鰭和臀期間有2條白色弧形花紋,尾鰭邊緣白色。頭吻部較尖,眼小,口小變異,下頜向前延伸呈管狀。背鰭和臀鰭上下對稱,似兩把剪刀。尾柄驟然變成棒狀,尾鰭深叉形。象鼻魚因有一條較長的“鼻子”而得名,當然那并不是它的“鼻子”,而是它的下頜延長而形成的長吻。象鼻魚是夜行性魚類,通常在夜間游動攝食,或沉在水底覓食,把頭鉆進淤泥里以找尋食物,白天活動比較少,但有時也攝食。象鼻魚喜食小型甲殼動物,如枝角類、橈足類等,成魚還以小雜魚為餌料。象鼻魚的“鼻子”的功能倒與象的鼻子相似,可用來找尋食物,捕捉食物。在它的尾柄的后部有一發(fā)電器,可以發(fā)出微弱的電流,作為通訊之用,可以辨別環(huán)境、周圍物體或同類,還有一種說法是用來自衛(wèi)。有時同類之間也互相攻擊。
象鼻魚雄魚個體稍大;雌魚腹部較大。它產(chǎn)粘性卵,卵粒很小,附著于水草或水生植物莖葉上。
象鼻魚對水質(zhì)要求不高,喜中性弱酸性軟水,適宜水溫24-29℃,可以要用大型水族箱飼養(yǎng),環(huán)境光線還要暗些,因為象鼻魚成魚之間時有爭斗,有條件的可以種些水草,在水族箱里設些小石塊、沉木等,能起到隔離作用,減少魚之間的矛盾爭斗。象鼻魚在夜間比較活躍,時常能躍出水面,水族箱頂要加蓋,以免造成魚體損傷和死亡。在與其它魚混養(yǎng)時,不能選體形比它小的魚,否則這些小魚就有可能成了它的美餐。
養(yǎng)殖用水可以選擇天然湖泊、河流的水,但天然水中有可能含細菌或寄生蟲,因此可用自來水,用前先要中和余氯:加入大蘇打或維生素C,然后測試。 水質(zhì)偏堿時加可放置沉木或在濾水器中加活性炭過濾24小時。水質(zhì)偏酸時可加點小蘇打。
象鼻魚幼魚可喂以紅蟲、水蚯蚓、黃粉蟲等動物性餌料,成魚還能喂一些小魚,但必須是活餌。但目前尚無法在水族箱中繁殖象鼻魚。
國家一級保護魚類有哪些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魚類有4種,分別為中華鱘、達氏鱘、白鱘和新疆大頭魚。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魚類有 12種,它們分別是文昌魚、黃唇魚、秦嶺細鱗鮭、花鰻鱺、大頭鯉、金絲魚、川陜哲羅魚、胭脂魚、大理裂腹魚、松江鱸魚、金錢鲃、克氏海馬魚。
1、中華鱘。中華鱘是我國特有的大型溯河洄游性魚類,也是目前地球上現(xiàn)存最古老、最珍奇的幅鰭魚類,它的祖先與恐龍同時代,被稱之為“古生物的活化石”。它個體寵大,但攝食斯文,只吃浮游生物。主要分布于長江干流,珠江、錢塘江和閩江亦有分布。
2、達氏鱘。達氏鱘,又名長江鱘,俗稱沙臘子,是一種淡水定居性魚類。形態(tài)近似中華鱘,常在江河中下層活動,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上游,亦進入大型湖泊。尤喜棲息于流速較緩、富腐植質(zhì)和底棲生物的沙質(zhì)底或卵石磧壩的河灣或深潭中。
3、白鱘。白鱘又稱中華匙吻鱘,也稱為中國劍魚,是最大的淡水魚類。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俗稱為象魚、象鼻魚,是最古老的魚類,也是當今世界的珍稀動物。白鱘以魚類為食,屬兇猛性魚類,主要分布于長江、錢塘江。
4、新疆大頭魚。新疆大頭魚又稱“大頭魚”、“虎魚”、“扁吻魚”、“南疆大頭魚”等,屬鯉科、裂腹魚亞科、扁吻魚屬。它是中國的特產(chǎn)魚類,也是世界裂腹魚中的珍貴物種,有著極高的經(jīng)濟價值和學術(shù)價值。有古魚類活化石之稱,目前,僅存于塔里木水系,已在原最大產(chǎn)地博斯騰湖絕跡,被列入中國瀕危野生動物紅皮書魚類部分中。
?
長頜魚好養(yǎng)嗎
長頜魚 生活在非洲的淡水魚,從身體發(fā)出電波,如同雷達般,是會查出障礙物的怪魚。其次,部分種類的下唇像鼻般地伸長,以此找尋水底泥沙中的蚯蚓或昆蟲的幼蟲等食物。 產(chǎn)地區(qū)(國家) 非洲剛果。又名鶴嘴長頜魚。 體形和習性 魚體長可達20~50厘米。體形怪異。象鼻魚的種類繁多,不同品種的體形、頭型、口型和尾柄長短等方面不同,顏色和條紋也有不同。象鼻魚喜中性、弱酸性軟水,適宜水溫22~28度。愛食砂中的線蟲等小型活餌料。成魚性情兇猛,同種間爭執(zhí)相斗。要用大型水族箱飼養(yǎng),環(huán)境光線要暗些。可以與別的魚混養(yǎng)。屬夜行性魚類,白天也攝食,夜間比較活躍,能躍出水面。 繁殖特點: 雌雄魚不宜區(qū)別,雄魚個體稍大;雌魚腹部較大。產(chǎn)粘性卵,附著于水草或水生植物莖葉上,卵粒很小。 有“雷達系統(tǒng)”的象鼻魚 生活在非洲的象鼻魚,幾乎遍布非洲所有的河流、湖泊。象鼻魚全身為淺黑色或煙色,遠看像一把阿拉伯彎刀,尾部像刀柄,身體像刀刃,因有一條較長的“鼻子”而得名。當然,那并不是它的“鼻子”,而是它的下頜延長而形成的長吻,不過功能到與象的鼻子相似,用來找尋食物,捕捉食物。 象鼻魚屬于一種晝伏夜出的魚,通常在夜間沉在水底把頭鉆進淤泥里以找尋食物。這樣覓食很容易將淤泥攪起,把水弄混。想想它的生活環(huán)境:夜間、混水、淤泥,如果遇上敵人,它的處境會有多么危險呀!不過,我們不用為象鼻魚擔心,大自然早就為它設計出了一套完美的“生物雷達系統(tǒng)”了。 象鼻魚的“生物雷達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和我們使用的電子雷達有相同之處。但作為動物,是無法發(fā)出電磁波的,而是利用尾部皮膚內(nèi)的“電脈沖發(fā)生器”連續(xù)發(fā)出電壓2伏、頻率為300次/秒的電脈沖。在其身體周圍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弱電場。所謂“電脈沖發(fā)生器”,其實是一個梭形器官,位于尾部脊椎兩旁,發(fā)出的電力線在其頭部匯和。它游動時,不擺動身體,所以一點也不會擾亂身體周圍的電場。如果有大魚或有其他敵手在它身邊出現(xiàn),象鼻魚身體周圍的電場就會受到干擾,電力線立即偏向?qū)Ψ?,于是,它身上極其靈敏的感受器立即發(fā)出警告:敵人來了!它便逃之夭夭了。 象鼻魚不僅靠它特殊的電場很輕易地避開敵害,而且也易于越過障礙,就像蝙蝠的回聲定位一樣。它遇上的障礙物大都導電性能差,所以對電力線有天然的斥力。它的“雷達”系統(tǒng)很快就能識別出各種物體的外形、大小、重量、色彩、氣味,并使它在渾水里行動自如。 象鼻魚的“生物雷達系統(tǒng)”是自然進化的杰出產(chǎn)物。還有很多魚也有它這樣的“雷達系統(tǒng)”,例如象鼻魚的近親裸臀魚,能感覺3×10-9微安大小的電流變化。還有一種生活在中美洲海岸的大西洋里刀魚,它尾部有放電定位器,它一般倒著游動,用尾巴探測巖縫及水下洞穴里的情況。 英文名:Longnosed Elephant Fish,別名:鸛嘴長頜魚,分類屬長頜魚科。原產(chǎn)于非洲尼日利亞、喀麥隆、扎伊爾一帶的剛果河。該魚體長約20-50厘米,外型奇特,背鰭和臀鰭上下對稱,似兩把剪刀。尾柄驟然變成棒狀,尾鰭深叉形。全身黑色,身體中央背鰭和臀期間有白色花紋,尾鰭邊緣白色。頭尖嘴小,上頜向前延伸呈管狀,因似象鼻而得名。飼養(yǎng)水溫22-28℃,水質(zhì)為微酸性的軟水。 野生的象鼻魚喜夜間活動,習性是用長嘴在淤泥中搜尋食物。家里飼養(yǎng)應將魚缸放置在光線暗淡的環(huán)境中,該魚喜歡跳躍,魚缸頂部要加蓋,防止其躍出造成死亡。餌料可用紅蚯蚓、紅蟲、面包蟲等。到目前為止,在水族箱中還沒有繁殖成功的記錄。
白鱘的習性和傳說
白鱘(學名:Psephuyrus gladius),或稱作中華匙吻鱘,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同屬匙吻鱘科的亞種。另名為中國劍魚,是最大的淡水魚類。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中國古代白鱘被稱之為鮪。當代因為其生存水域遭受破壞,其物種稀少,所以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白鱘是中國特有的大型經(jīng)濟魚類,被列為珍貴保護動物。為現(xiàn)存于世界的僅兩種本科魚類之一,另一種為匙吻鱘,分布于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本科魚類在魚類起源、演化與地理分布上,有重要學術(shù)價值。 白鱘(Psephurus gladius)屬鱘形目,匙吻鱘科,白鱘屬。俗稱:象魚、象鼻魚、箭魚、柱鱘鰉、琵琶魚,古時稱鮪。 英文名:Chinese paddlefish 。 瀕危等級:瀕危。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IUCN(1996)CR CITES(1997) 附錄Ⅱ。 體長,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壯,后部略側(cè)扁。頭極長,頭長超過體長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狀的陷器。吻呈劍狀,特別延長,前端狹而平扁,基部闊且肥厚。吻的頭部腹面,能自由伸縮。古書上有“鮪口在頜下,長鼻軟骨者也”的記載,將白鱘的生態(tài)特征作了精練的概括。上下頜有尖細的小齒;吻須一對,短小,位于腹面。眼細小。整個頭部皮膜表面密布著許多細梅花斑狀的感覺神經(jīng)細胞組織。鰓孔大,體光滑無鱗。在尾鰭上葉具有8個棱形鱗板,向后延至尾鰭上葉。背鰭起點在腹鰭之后,均由不分支的鰭條組成。尾鰭歪形,上葉發(fā)達,前緣具一列棘狀鱗。腸管短,腸內(nèi)有7-8個螺旋瓣。頭、體背部和尾鰭呈青灰色,腹部白色。 白鱘為半溯河洄游性魚類。棲息于長江干流的中下層,偶亦進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個體多棲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長江各江段廣闊的水層中;幼魚則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長江口的半咸水區(qū)覓食。白鱘是否象中華鱘那樣需要出海肥育生長,目前尚不清楚;但從現(xiàn)有的資料分析,還不能肯定它是一種進行江海洄游的魚類。白鱘為大型兇猛性魚類,成魚和幼魚均以魚類為主食,亦食少量的蝦、蟹等動物。白鱘同時還是一種大型的魚類。初次性成熟年齡為7-8齡,個體長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據(jù)著名動物學家秉志教授五十多年前的記載,在南京曾捕獲一尾7米長重數(shù)千斤的個體,迄今為止它仍是世界淡水魚類身體長度的最高記錄。四川漁民也有“千斤臘子(中華鱘)萬斤象(白鱘)”的說法。白鱘的生殖季節(jié)約在3-4月,產(chǎn)卵場所在四川省瀘州以上,水流較急流速約0.49米/秒、水深10米以內(nèi)、底質(zhì)多為巖石或鵝卵石的河段,比較集中的產(chǎn)卵場在江安縣附近的長江河段和宜賓柏樹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成熟卵呈灰黑色,卵大,卵隨水漂流發(fā)育,幼魚至長江口肥育生長。 白鱘分布于長江干流的上下游,也可在河口咸淡水水域成活。過去在浙江的錢塘江曾有發(fā)現(xiàn),可能是繞過長江口而進入的。年產(chǎn)量約為二萬五千公斤左右。近十年來,由于過度捕撈和其它原因,資源日趨下降,現(xiàn)已臨瀕危。 白鱘個體大,肉味鮮腴,且富含脂肪和高蛋白。肌肉中蛋白質(zhì)含量為17.18%,脂肪為5.64%,肝臟中蛋白質(zhì)含量為8.71%,脂肪為8.20%;卵巢中蛋白質(zhì)含量為13.47%,脂肪為15.42%。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測定的17種常見氨基酸,其各種氨基酸的含量均與中華鱘相同。由于營養(yǎng)豐富,歷來被視為食用珍品,江蘇、上海一帶把鰣、槍(白鱘)、鮠和甲(中華鱘)列為淡水四大名魚。此外白鱘的藥用價值也與中華鱘相同。 匙吻鱘科魚類最早出現(xiàn)于白堊紀(距今一億多年)。現(xiàn)今存活的匙吻鱘科魚類僅有兩屬的兩種,分別分布于亞洲的長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原因是在古地質(zhì)上由于第四紀冰期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劇烈變化,使原來比較廣泛分布的匙吻鱘科魚類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只有兩個種在上述兩條尚具備基本生存條件的河流中遺存下來。白鱘這一劫后余生的孑遺動物,在科學研究上顯得極為珍貴;加之現(xiàn)存的種群數(shù)量極少。為此,國務院環(huán)境保護委員會于1983年和1987年兩次發(fā)布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將其列為一類重點保護的珍貴稀有動物。雖然目前科學研究部門正著手進行人工繁殖研究,但在沒能大量人工養(yǎng)殖之前,還須嚴格禁止捕殺親、幼魚,大力提倡幼鱘還江,以保護和拯救此珍稀瀕危物種。
編輯本段瀕危等級
瀕危。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IUCN(1996)CR CITES(1997) 附錄Ⅱ。
編輯本段外形特征
白鱘(圖2)
鱘形目匙吻鱘科白鱘屬的一種。因體色較淺而得名。又名琴魚、朝劍魚,古名鮪。體長梭形。吻長劍狀,前端狹而平扁,基部肥厚。體無骨板狀大硬鱗;僅在尾鰭上緣有一列棘狀鱗,背部淺紫灰色、腹部及各鰭略呈白粉色。分布于長江干流,黃海、東海沿岸亦有發(fā)現(xiàn),古時 白鱘(圖1)
達汾渭盆地。為半溯河洄游性魚類。棲息于長江干流,偶進入沿江大型湖泊。懷卵量可達20萬,產(chǎn)卵場在長江上游的宜賓一帶。最重可達500千克以上。但一般在100 千克以上。以魚類為食。 白鱘是中國特有的大型經(jīng)濟魚類,被列為珍貴保護動物。與分布于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匙吻鱘為本科僅存的2種 。該科魚類在魚類起源、演化與地理分布上,有重要學術(shù)價值。 體長,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壯,后部略側(cè)扁。頭極長,頭長超過體長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狀的陷器。吻呈劍狀,特別延長,前端狹而平扁,基部闊且肥厚。吻的頭部腹面,能自由伸縮。古書上有“鮪口在頜下, 白鱘(圖3)
長鼻軟骨者也”的記載,將白鱘的生態(tài)特征作了精練的概括。上下頜有尖細的小齒;吻須一對,短小,位于腹面。眼細小。整個頭部皮膜表面密布著許多細梅花斑狀的感覺神經(jīng)細胞組織。鰓孔大,體光滑無鱗。在尾鰭上葉具有8個棱形鱗板,向后延至尾鰭上葉。背鰭起點在腹鰭之后,均由不分支的鰭條組成。尾鰭歪形,上葉發(fā)達,前緣具一列棘狀鱗。腸管短,腸內(nèi)有7-8個螺旋瓣。頭、體背部和尾鰭呈青灰色,腹部白色。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白鱘為半溯河洄游性魚類。棲息于長江干流的中下層,偶亦進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個體多棲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長江各江段廣闊的水層中;幼魚則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長江口的半咸水區(qū)覓食。白鱘是否象中華鱘那樣需要出海肥育生長,目前尚不清楚;但從現(xiàn)有的資料分析,還不能肯定它是一種進行江海洄游的魚類。白鱘為大型兇猛性魚類,成魚和幼魚均以魚類為主食,亦食少量的蝦、蟹等動物。白鱘同時還是一種 大型的魚類。初次性成熟年齡為7-8齡,個體長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據(jù)著名動物學家秉志教授五十多年前的記載,在南京曾捕獲一尾7米長重數(shù)千斤的個體,迄今為止它仍是世界淡水魚類身體長度的最高記錄。四川漁民也有“千斤臘子(中華鱘)萬斤象(白鱘)”的說法。白鱘的生殖季節(jié)約在3-4月,產(chǎn)卵場所在四川省瀘州以上,水流較急流速約0.49米/秒、水深10米以內(nèi)、底質(zhì)多為巖石或鵝卵石的河段,比較集中的產(chǎn)卵場在江安縣附近的長江河段和宜賓柏樹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成熟卵呈灰黑色,卵大,卵隨水漂流發(fā)育,幼魚至長江口肥育生長。 白鱘分布于長江干流的上下游,也可在河口咸淡水水域成活。過去在浙江的錢塘江曾有發(fā)現(xiàn),可能是繞過長江口而進入的。年產(chǎn)量約為二萬五千公斤左右。近十年來,由于過度捕撈和其它原因,資源日趨下降,現(xiàn)已臨瀕危。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白鱘(圖4)
白鱘為半溯河洄游性魚類。棲息于長江干流的中下層,偶亦進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個體多棲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長江各江段廣闊的水層中;幼魚則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長江口的半咸水區(qū)覓食。白鱘是否象中華鱘那樣需要出海肥育生長,目前尚不清楚;但從現(xiàn)有的資料分析,還不能肯定它是一種進行江海洄游的魚類。
編輯本段繁殖
白鱘(圖5)
白鱘為大型兇猛性魚類,成魚和幼魚均以魚類為主食,亦食少量的蝦、蟹等動物。白鱘同時還是一種大型的魚類。初次性成熟年齡為7-8齡,個體長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據(jù)著名動物學家秉志教授五十多年前的記載,在南京曾捕獲一尾7米長重數(shù)千斤的個體,迄今為止它仍是世界淡水魚類身體長度的最高記錄。四川漁民也有“千斤臘子(中華鱘)萬斤象(白鱘)”的說法。白鱘的生殖季節(jié)約在3-4月,產(chǎn)卵場所在四川省瀘州以上,水流較急流速約0.49米/秒、水深10米以內(nèi)、底質(zhì)多為巖石或鵝卵石的河段,比較集中的產(chǎn)卵場在江安縣附近的長江河段和宜賓柏樹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成熟卵呈灰黑色,卵大,卵隨水漂流發(fā)育,幼魚至長江口肥育生長。 白鱘分布于長江干流的上下游,也可在河口咸淡水水域成活。過去在浙江的錢塘江曾有發(fā)現(xiàn),可能是繞過長江口而進入的。年產(chǎn)量約為二萬五千公斤左右。近十年來,由于過度捕撈和其它原因,資源日趨下降,現(xiàn)已臨瀕危。 白鱘(圖6)
匙吻鱘科魚類最早出現(xiàn)于白堊紀(距今一億多年)?,F(xiàn)今存活的匙吻鱘科魚類僅有兩屬的兩種,分別分布于亞洲的長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原因是在古地質(zhì)上由于第四紀冰期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劇烈變化,使原來比較廣泛分布的匙吻鱘科魚類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只有兩個種在上述兩條尚具備基本生存條件的河流中遺存下來。白鱘這一劫后余生的孑遺動物,在科學研究上顯得極為珍貴;加之現(xiàn)存的種群數(shù)量極少。為此,國務院環(huán)境保護委員會于1983年和1987年兩次發(fā)布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將其列為一類重點保護的珍貴稀有動物。雖然目前科學研究部門正著手進行人工繁殖研究,但在沒能大量人工養(yǎng)殖之前,還須嚴格禁止捕殺親、幼魚,大力提倡幼鱘還江,以保護和拯救此珍稀瀕危物種。繁殖習性
白鱘在每年的春季(3月-4月)在長江上游一代產(chǎn)卵。原分布于海河至錢塘江江間的各大河流,以及黃渤海、東海等近海海域,現(xiàn)僅分布于我國長江流域,江西長江九江段和鄱陽湖水域有分布。四川省宜賓縣柏溪鎮(zhèn)對岸約500米江段是主要天然產(chǎn)卵場。 白鱘性成熟年齡雌魚為7齡,雄魚為5齡。1983-1986年,在繁殖群體中捕獲雌魚13尾,年齡為7-15齡,體長179-281厘米,體重25-102千克;雄魚22尾,年齡為5-10齡,體長156-214厘米,體重12.6-47.5千克。成熟卵?;液谏?。體長174厘米,體重31千克雌魚懷卵20萬粒。
編輯本段古老物種
匙吻鱘科魚類最早出現(xiàn)于白堊紀(距今一億多年)?,F(xiàn)今存活的匙吻鱘科魚類僅有兩屬的兩種,分別
分布于亞洲的長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原因是在古地質(zhì)上由于第四紀冰期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劇烈變化,使原來比較廣泛分布的匙吻鱘科魚類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只有兩個種在上述兩條尚具備基本生存條件的河流中遺存下來。白鱘這一劫后余生的孑遺動物,在科學研究上顯得極為珍貴;加之現(xiàn)存的種群數(shù)量極少。為此,國務院環(huán)境保護委員會于1983年和1987年兩次發(fā)布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將其列為一類重點保護的珍貴稀有動物。雖然目前科學研究部門正著手進行人工繁殖研究,但在沒能大量人工養(yǎng)殖之前,還須嚴格禁止捕殺親、幼魚,大力提倡幼鱘還江,以保護和拯救此珍稀瀕危物種。 右圖是遼西劉氏原白鱘(Protopsephurus liui).產(chǎn)于遼西凌源大王杖子鄉(xiāng)范家村二道梁山。軟骨魚類,屬
鱘目,白鱘科體型略扁平,頭大三角形,嘴尖而長呈劍狀,其吻長??诖笙挛?,能伸縮,口前具短須一對。眼小,體裸露,軟骨很少骨化,尾為三角形。背鰭在腹鰭之后,尾鰭正型,尾鰭上有棱狀鱗,體形一般較大。吻部向前逐漸變窄,前端呈鏟狀成鱘約1.2米。白鱘生活于白堊紀早期(距今1.22億年前122.2 -0.2Ma to 122.5 -0.3Ma,)的內(nèi)陸湖泊?;壳按蠖喟l(fā)現(xiàn)于遼西北票的義縣組火山沉積夾層。 現(xiàn)生白鱘(Psephurus gladius)Chinese Paddlefish,又稱象魚,是一種古老的鱘魚類,屬鱘形目、匙吻鱘科,為僅存的兩種匙吻鱘科魚類之一,生活于我國長江流域中上游,屬于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鱘頭部特長,占體長的1/3,小個體約占體長的1/2,布有梅花狀的感覺器--陷器。吻延長,呈劍狀,其腹面具短須一對。眼甚小。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頜均具細齒。鰓孔大,鰓膜后緣尖。體表光滑無鱗。棲息于江河中下層,有時進入大型湖泊。白鱘是長江中僅次于中華鱘的大型古老魚類,長可達二三米以上。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白鱘分布區(qū)逐漸縮小,數(shù)量逐年減少,個體越來越小.目前白鱘瀕危狀況已不亞于大熊貓,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用不了幾年它可能永遠消失。
編輯本段搶救白鱘
人類最近一次見到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白鱘是在2003年。在宜賓被誤捕到的白鱘,它個頭高大,長達3米,重160公斤。3年過去了,白鱘再也沒有出現(xiàn)在人類的視野里。由于環(huán)境變化,已沒有白鱘生存的自然條件。 2002年12月12日,一漁民在長江南京段潛洲附近發(fā)現(xiàn)一條白鱘,中午1時45
分,專家將這條白鱘打撈出水進行搶救。這條白鱘呈灰白色,長3.3米、重約130公斤。白鱘出水后,水產(chǎn)專家割開魚網(wǎng),開始替白鱘清理和縫合傷口。中國水產(chǎn)科學院長江水產(chǎn)研究所的鱘類研究權(quán)威危起偉教授說:白鱘十分珍貴,有“水中大熊貓”之稱,是世界瀕危動物。這次發(fā)現(xiàn)的白鱘是中國50多年以來長江下游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一條。據(jù)介紹,此條白鱘傷勢嚴重,不但有外傷還有內(nèi)傷。外傷除了五把魚鉤造成的傷勢外,下腭還有一條很長很深的劃痕,如果不及時救治,會危及白鱘的生命。另外,內(nèi)傷也很嚴重,現(xiàn)在判斷為腹腔大量積水。這只白鱘能否救活目前還不清楚。 2003年1月27日下午,經(jīng)過專家3天3夜精心救治的“水中大熊貓”---野生白鱘
在四川宜賓重回長江水中。這只白鱘是1月24日上午,南溪縣一漁民在南溪縣福溪口長江江段誤捕的,為雌鱘,長約4米,體重150多公斤,年齡約30歲,肚中有待產(chǎn)的大量魚卵。其頭部和尾部有明顯的傷痕,渾身雪白的皮膚上有一些紅色斑塊,像是皮下淤血。白鱘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屬著名的珍稀魚類,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為我國所獨有。近年白鱘幾乎絕跡。據(jù)悉,白鱘重回長江之前,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的專家在其身上安裝了電子追蹤儀,此后,專家們將24小時不間斷地跟蹤這只白鱘的動向。
象鼻魚是什么魚?
象鼻魚又名鸛嘴長頜魚,原產(chǎn)地非洲西部剛果河,屬象鼻魚科。
體長20~50厘米。頭尖嘴小,上頜向前延伸呈管狀,似象鼻而得名。背鰭和臀鰭上下對稱,似兩把剪刀。尾柄驟然變成棒狀,尾鰭深叉形。全身黑色,身體中央背鰭和臀期間有白色花紋,尾鰭邊緣白色。象鼻魚的種類繁多,不同品種在顏色、體形、頭型、口型和尾柄長短等方面不同。象鼻魚對水質(zhì)要求不高,喜中性或弱酸性軟水,適宜水溫24~29℃。象鼻魚以紅蟲、水蚯蚓、小型甲殼動物、小雜魚為餌料。
長吻象鼻魚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鮰魚學名長吻鮠、長吻象鼻魚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發(fā)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