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缸白玉石和陶粒砂哪個好些:魚缸用陶粒砂對水質影響
清晨6點下水,下午3點出水,9個小時!在當地,一種較為認同的說法是,硒玉的發(fā)現者,是江津一群普通人,而“群主”,是今年54歲的楊治明,楊治明是江津人,當地有名的民間根雕大師,十幾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楊治明在江津德感的長江邊撿到一塊花紋奇特的石頭,從此,對奇石的興趣便一發(fā)不可收拾,為了尋找最好的長江畫面石,他幾乎尋遍了江津所有河流,走遍了江津大大小小的河灘,2009年,楊治明就發(fā)現了這些與眾不同的“石頭”,但當時并不了解,到2012年,更多的人注意到了這些石頭,“這種石頭,表皮有花瓣般的暗紋,拿在手里有一種肉感,用強光手電筒一照,通體透明,非常漂亮!”
清晨,空氣中的溫度,只剩下個位數。
寒風淅瀝,可河水之中的人們,似乎感覺不到天氣的寒冷。脫下棉襖、穿上水褲,拿一把洋鏟便步入齊腰深的水中,不斷地彎腰、翻淘……清晨6點下水,下午3點出水,9個小時!
偶爾,有人“淘”到滿意的,臉上笑開了花!
展開全文
五六年前,如果有人到江津的小河灘上撿稀奇古怪的“石頭”,一定會被認為“瘋子”。而如今,不撿“石頭”的,似乎更像是“瘋子”。
在江津區(qū)塘河鎮(zhèn)黎子溪(音)一帶的小河灘上,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瞪大眼睛,尋找這種潛質巨大的“石頭”。有人說它是玉,卻不同于和田的溫潤內斂,田黃的華麗雍容,翡翠的一抹翠青;有人說它是長江石(玉),但元素構成上,又與長江石、長江玉有著顯著區(qū)別,仿佛一位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女兒,期待有人來揭開神秘面紗。
好玉
就在家門口
○數年前至今,江津區(qū)塘河鎮(zhèn)的河灘上,一直有一群瘋狂的“撿玉人”
○他們撿到的玉,經國家權威部門鑒定,為富含硒元素的石英質玉
一出水,就有人圍觀購買
江津區(qū)塘河鎮(zhèn),這座以龍舟、哭嫁聞名的百年古鎮(zhèn),總會在每年枯水季節(jié)迎來“不速之客”。
春節(jié)前后,是“撿玉”最好的時段。在距離塘河古鎮(zhèn)不遠的黎子溪(音)礫石灘,是塘河進入江津、注入長江之前,流經的最大礫石灘。
清晨6點,河灘早早地進入喧囂。
“撿玉人”從四面八方而來,背簍、水褲、洋鏟、電筒,還有干糧和水……“撿玉人”中,有的尋聲而來、有的全家出動,也有外鄉(xiāng)人不遠千里而來。膽小的,穿著筒靴,在河灘上撿拾;膽大的,直接步入河中,任河水漫過腰間……上百“撿玉人”同時勞作,場面蔚為壯觀。
“我撿到一塊!快來看!”48歲的李云瓊站在齊腰深的河水中,伸出布滿裂紋的手,笑得合不攏嘴,河灘也因此一下子沸騰起來。“撿玉人”一窩蜂地圍攏過來,拿出專門的手電筒,在耀眼的光亮下,輪流打量一番……
在“撿玉人”眼中,這便是他們視如珍寶的“硒玉”,也叫渝硒玉。硒玉的美,在于細膩、油潤、通透,一出水,水珠就滑落了。它的表皮分布著細細的桂花紋,猶如傳統(tǒng)織錦的綢緞被面,花團錦簇。
51歲的許孟芳小心翼翼地從口袋里掏出幾塊自己“淘”到的“石頭”,趁著人多的時候露一露,河灘上的“撿玉人”,說不定搖身一變,也就成了“買玉人”。
“看看我這塊,怎樣?”
就著電筒光,來人仔細打量著,最終搖搖頭,不置可否。不過,在許孟芳看來,這不過是壓價的手段。撿玉兩三年,她早已有了經驗,她一塊2斤重的“硒玉”,曾賣出4000元高價。
而就在前幾天,同住恩善街的李世英從河里淘出塊“石頭”,剛一出水,就有人來問,出價500元。李世英沒賣!從黎子溪“淘”出來的玉石塊,最普通的,500元一斤是行情。結果第二天,買玉人又找到了她,最終花2000元買下。
先得發(fā)誓,父母兄弟都不能說
“撿玉人”口中的“硒玉”是不是玉?它又從何而來?在當地,一種較為認同的說法是,硒玉的發(fā)現者,是江津一群普通人。而“群主”,是今年54歲的楊治明。
楊治明是江津人,當地有名的民間根雕大師。
十幾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楊治明在江津德感的長江邊撿到一塊花紋奇特的石頭,從此,對奇石的興趣便一發(fā)不可收拾。為了尋找最好的長江畫面石,他幾乎尋遍了江津所有河流,走遍了江津大大小小的河灘。
2009年,楊治明就發(fā)現了這些與眾不同的“石頭”。但當時并不了解。到2012年,更多的人注意到了這些石頭。
“這種石頭,表皮有花瓣般的暗紋,拿在手里有一種肉感,用強光手電筒一照,通體透明,非常漂亮!”楊才芳便是其中之一,在先鋒中學當老師的楊才芳對玉略有研究,直覺告訴他,“這就是玉!”
從那時起,楊治明、楊才芳等一眾石友,就常背著背包、拿著打滿孔洞的洋鏟,四處尋覓玉石的蹤影。鄰近的,到過合江、綦江、南川;較遠的,到過銅梁、合川、潼南、雅安、萬州、涪陵的河谷,但這種玉石僅在四面山地區(qū)出產。
也因它最先發(fā)現于四面山北麓的筍溪河河谷,所以民間將這種玉稱為“筍溪玉”,后來,陸續(xù)又有了龍鱗玉、桂花玉等稱呼。
沉甸甸的石頭,一簍一簍往家里扛,楊才芳說,他們一度被認為是“瘋子”。
把石頭搬回家,楊才芳就把石頭泡在家里的魚缸里,后來,魚缸裝不下了,他就在廚房外辟出單間,把石頭“藏”起來。
“那個時候,是有規(guī)矩的,真是密不透風地撿!如果我教會了你,那你就得發(fā)誓,父母兄弟都不能說!“楊才芳說。
權威部門檢測,確認為石英質玉
12日,重慶晨報記者輾轉找到塘河上的礫石灘——黎子溪(音)時,楊才芳早已把自己浸泡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從每一次彎腰中,仔細尋覓心愛的寶貝。
楊才芳說,以前,他穿筒靴撿,彎十次腰,八次能撿到寶貝!而且只撿不帶皮的“裸料”。而現在,他穿水褲撿,因為礫石灘上已經很難發(fā)現“出彩”的寶貝,所到之處,水越來越深!
但一個共識是:沿四面山北麓的筍溪河河谷、塘河河谷等河床下,仍埋藏著豐厚的“寶藏”。
人們家里的玉石塊越來越多,多的達數噸,少的也有幾百公斤。而幾乎每個塘河人,都能掏出幾件自己撿來、自己打磨的吊墜、手把件來……51歲的江蘇南通人時從興,辭去了原來的工作,和妻子來到中山古鎮(zhèn),開起了加工、銷售硒玉的專賣店。近年來,加工小作坊相繼有了硒玉的身影,一個產業(yè)市場悄然形成。
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也終于被擺上桌面!硒玉到底是不是玉?如果是玉,它又是怎樣的玉?
楊治明決定,拿去鑒定!
2015年,楊治明先后去過北京、深圳,找到中國地質大學、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國際珠寶玉石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微量元素檢測中心等進行鑒定。
鑒定結果讓人欣喜不已!
楊治明出示了一份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2015年11月出具的報告,上面寫著:符合GB/T16552-2010、GB/T16553-2010玉石國標標準,認定為石英質玉。出產于昆侖山脈的昆侖白玉、玉髓、瑪瑙等,也屬于石英質玉。
而接下來,來自國土資源部重慶礦石資源監(jiān)督檢測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這種產于江津小河中的玉石塊,硒元素含量高達0.021%。
硒是一種半透明的元素,它以水為介質,通過玉石毛孔浸潤進去后,使玉石的肉質變得特別的細膩油潤通透。硒本就是潤玉的高手。
“硒玉”、“渝硒玉”由此得名!
好玉
推至全世界
○如何為江津玉石命名,如何引入市場機制進行推廣
○如何將其更好地與藝術結合,如何打造玉石文化,是接下來最重要的問題
用“工匠精神”,彰顯玉文化精髓
“硒玉”在2015年前后引發(fā)瘋狂!楊治明說,那時,“撿玉人”不遠千里而來,浙江、北京、上海、成都、貴陽……好多人辭了工作,專門以撿玉為職業(yè),有的在附近租間房長住,有的在河灘上搭帳篷撿玉,最瘋狂的時候,整個河灘,密密麻麻都是人!重慶寶玉石產業(yè)協會副秘書長陳璐和專家們,曾幾次到過江津的河灘、石料廠,專程尋訪硒玉的蹤跡。
江津的石英質玉,雖然成分不同,品質不同,但它類似于和田籽料的形成過程,巖石從山上掉下來,通過溪流的沖刷后形成。而讓陳璐驚喜的是,品相好的江津石英質玉,能達到瑪瑙的級別。但“十玉九裂”,這種石英質玉,裂隙比較多,要想選到一塊好料,并不容易。但總體來說,江津石英質玉的精度不錯,是雕刻的好材料。
國家級青年玉雕大師黃楊洪、重慶籍上海海派玉雕大師程四海,都曾到過江津,還拿了江津的石英質玉回去雕刻,用好的料子,有好的創(chuàng)意,雕出來的作品,異常精美。
陳璐有一個觀點:石之美者為玉,玉之美在意蘊。
再好的石頭,總歸是石頭,冰冷的石頭是沒有美感和生命可言的,“炒石頭”,并沒有多大意義,而應該追崇“工匠精神”。唯有通過能工巧匠之手,才能于方寸之間彰顯中國文化精髓,才能把美好的東西帶給我們的生活。
如今,54歲的楊治明,已很少下河撿玉。
一直從事木雕的他,開始潛心研究玉雕,組建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2016年,楊治明還參加了蘇州工藝美術學院“2016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學習傳統(tǒng)雕刻。
玉不琢,不成器!在楊治明看來,一塊美玉的誕生,是需要通過玉雕大師的奇思妙想、鬼斧神工,方才成為藝術。楊治明說,由于江津硒玉是一個新發(fā)現玉種,玉雕師傅數量少,雕刻工藝、技術水平普遍不高。目前的硒玉雕刻作品中,更是精品奇缺。
在2016年舉行的第三屆中國玉石雕刻“九龍杯”大賽中,楊治明以一件江津硒玉籽玉原石參賽,一舉獲得重慶賽區(qū)金獎。同場比賽,漆相龍也以江津硒玉玉雕作品《搖籃》榮獲重慶賽區(qū)金獎。
楊才芳則希望讓更多人認識硒玉、喜愛硒玉。
楊才芳堅持,硒玉是重慶獨有的玉種,是獨一無二的,它不是長江玉、更不是長江石,在元素構成上有著顯著區(qū)別。沉睡億萬年的寶貝,在幾年間忽然出現,與江津結緣,不正是“好山出好水,好水出好玉”嗎!楊才芳編了順口溜教人識玉:“江津是個好地方,富硒籽玉出帥鄉(xiāng)。細膩清透桂花紋,精雕細琢美名揚?!?/p>
他說:“硒玉改變了重慶不產玉的歷史;重慶也應該給硒玉一個有希望的未來!”
首先要給江津石英質玉一個名字
陳璐介紹,2017年,中國珠寶玉石行業(yè)協會就曾提出,推廣石英質玉。原因之一,就是和田等名貴玉種礦藏逐漸減少,需要有新玉種的出現。全國推廣很好的石英質玉,有新疆的金絲玉、云南的黃龍玉、貴州的貴翠、北京的晶白玉等。
陳璐認為,推廣江津石英質玉,首先要給它一個名字。
“硒玉”也好,“桂花玉”也罷,都只是民間的說法。需要按照國家標準,再結合地方的實際,給它注冊一個名字,注冊成重慶的產業(yè)名片。
而更重要的一點,是玉石后續(xù)產生的藝術價值。重慶寶玉石協會也希望助推高雅玉雕藝術,一直在堅持舉辦中國玉石雕刻“九龍杯”大賽,每一年都有全國的玉雕大師參加。
陳璐介紹,2017年,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也開設了玉雕專業(yè),這也是重慶第一個國家重點高校開設玉雕專業(yè),這表明,社會在慢慢重視玉雕行業(yè)。
而江津石英質玉何去何從?陳璐認為,應該站在重慶的高度,走自己的道路,把江津石英質玉推向全國,甚至全世界!
其實,早在2014年,針對“硒玉”是不是玉的問題,江津區(qū)旅游局就已做過類似的鑒定!鑒定結果為石英質玉,鑒定出來后,引發(fā)了很大的反響,也一度讓“硒玉”熱到了極點。
“當時,就有很多當地人、外地人慕名而來,甚至有人穿潛水衣下水撿玉。”江津區(qū)旅游局副局長胡蘭介紹,當初鑒定,是基于旅游的需要,希望打造有品質的旅游產品。據他們了解,江津筍溪河、塘河等河床下,目前還有大量礦產的儲備。
胡蘭介紹,“硒玉”是玉,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它儲量到底有多少?礦床分布有多廣?市場價值有多大?這都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評估。一是需要價值評估;二是加大推廣;三是引入市場,通過引入市場機制,進行推廣。
胡蘭說,目前,硒玉仍處于一種被保護狀態(tài)?!捌胀ㄊ忻駬焓^,我們沒有制止,但如果動用器械或者進行礦產開發(fā),要有開發(fā)權?!彼械摹按蛟臁北仨毷窃诒Wo的前提下進行。江津區(qū)旅游局也在思考,是否可以將硒玉作為“江津好禮”進行打造。他們考慮,下一步,依托白沙“重慶首個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古鎮(zhèn)”,為硒玉引入藝術的東西。(重慶晨報)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