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賣魚缸市場在哪里啊(保定哪有定做魚缸的)

北京觀賞魚批發(fā)市場2024-11-15 10:52:016.82 K閱讀7評論
保定賣魚缸市場在哪里啊,轉自蓮池周刊,  有人說,老街是一本散發(fā)著書香氣的線裝史冊,那古樸的民風,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讓人嘆為觀止,也有人說,老街不是一條街道,而是一個概念,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文化,一個城市的符號,城市發(fā)展的腳步一路前行,而歷史的痕跡正在逐漸消失,此時此刻,又有多少人還記得那一條條老街,那一道道曲徑通幽?
保定賣魚缸市場在哪里啊

轉自蓮池周刊

  有人說,老街是一本散發(fā)著書香氣的線裝史冊,那古樸的民風,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讓人嘆為觀止。也有人說,老街不是一條街道,而是一個概念,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文化,一個城市的符號。

城市發(fā)展的腳步一路前行,而歷史的痕跡正在逐漸消失。此時此刻,又有多少人還記得那一條條老街,那一道道曲徑通幽?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內的許多老街已經消失,小巷淹沒在鋼筋混凝土的高樓中,汽車的鳴笛已取代悅耳的蟬鳴,歷史的痕跡將不復存在……每每提及此事,劉文志老先生總是倍感惋惜。

  1973年,出生于天津曲藝世家的劉文志來到保定環(huán)衛(wèi)局工作,出于工作需要,他轉遍了保定的大街小巷,據劉文志介紹,舊城改造之前,保定的大街小巷、小胡同加起來有287條,“當時為了歌頌環(huán)衛(wèi)工作,我就根據保定的這些老地名編了一段相聲,叫《城市美容師》?!?990年,劉文志帶著《城市美容師》到河北省參加文藝匯演,并獲得了優(yōu)秀獎。

城市美容師

保定賣魚缸市場在哪里啊(保定哪有定做魚缸的) 印尼大湖漁場產業(yè)聯盟

建設路,富昌路,江城、康莊、躍進路。

園南路,廣濟路,紙廠、光明、朝陽路。

向陽路,韓村路,省印、百花、東風路。

陵園路,光榮路,七一、五四、建國路。

三豐路,支農路,楊莊、紅旗、紅陽路。

紅星路,煙廠路,合作、前衛(wèi)、衛(wèi)生路。

公園路,利民路,南倉、工農、聯盟路。

京保路,高保路,保石、保新、保滿路。

裕華路,新華路,興華路,中華路,光華路,建華路,永華路,青年路,環(huán)城東、西、南、北路。

南大街,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東、西、南、北關大街。

建新街,建北街,北關斜街,國公街。

先鋒街,利農街,煤市街,中新街,東新街,新市場街。

省府前街,市府前街,市府后街,體育場街,話劇院街,東升街。

關東街,關西街,褲衩、花園、后衛(wèi)街。

瑯瑚街,樓南、樓北、樓東街。

城隍廟、二道橋、橋南、橋北、商場街。

輔譽街,館驛街,雙彩、雙勝、高樓街。

西下關、清真寺,閣東、閣西、勝利街。

金臺驛,府學后,多祥、前、后小集街。

法院東,法院西,互助、友愛、新閘、石柱、王字街。

火神廟,玄壇廟,將軍廟,鐵面將軍廟,達五道廟,五道廟。

佛摩庵,白衣庵,法華庵,九圣庵,史家故址庵。

玉清觀,觀音堂,北大寺,撒珠、希寺、延壽寺。

淮軍公所,泰山行宮,東、西三友,小梁山。

小營坊,后營坊,車營房、操場營房,小校場。

大金線、小金線,大、小安市,小察院,大鐘樹、小鐘樹,椿樹、花枝、四棵槐。

松鶴園,花椒園,朱家園,南菜園、北菜園、小菜園,東、西小園,半畝園。

馬上坡,衛(wèi)上坡,銀絲、扁豆、轆轤把,荷包營,新華村,茂躍,秀水,單、雙井。

和平里,振興里,福興里,相府,帥府,學府,紫河套。

前平嘉,中平嘉,后平嘉,東、西元寶,東、西土城,棗胡同。

南河坡,北河沿,黃花館,厚福盈。

張家坊,南大坊,殺牛、紗帽、北閣外。

南祥、團結、胡家井,茄子、貴顯、菊胡同,縣學、文武,南、北唐,新銀,鐵塔,王家樓。

還有芝麻胡同,糖坊胡同,雙晉胡同,運輸胡同,建設胡同,建工胡同,軍學胡同,西域胡同,鴻雁胡同,頭條胡同,二條胡同,三條胡同,南、北一,二,三胡同。

還有任家、王家、梁家、馬家、郭家、崔家、杜家,大、小紀家胡同。

……

本期就跟隨記者的筆去尋訪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街風景吧,重拾你遺失的保定回憶。

  裕華路

  裕華路是新中國成立后在原縣學街、府門口、督署大街、平安街、提法司街、三角地、西水門街等七條老街的基礎上,拓通辟連的一條商業(yè)氛圍和古代建筑歷史文化內涵濃厚的繁華街道,政府機關和大型商場、影劇院、旅社、郵電、書店、體育場等密布。這條路原西起護城河的新華橋、東至環(huán)城東路,路長近1800米,此路以南大街口為界,西段稱裕華西路,東段稱裕華東路。2005年根據市區(qū)街路名稱調整方案,將新華路、紅星路合并入裕華路,使裕華路成了一條長約六七千米,由火車站直通東二環(huán)路的通衢大道。

  興華路

興華路東起南大街,西至唐家胡同、淮軍公所和鐵面將軍廟交叉口,路長近700米。此街清朝以前曾駐有清苑縣衙署,故以縣衙為界,西段名西縣街,東段名東縣街。民國初年縣署遷走,全路改稱舊縣街,抗戰(zhàn)勝利后改名民族街,新中國成立后改為興華路。隨著保定舊城改造,興華路于1999年動遷,按規(guī)劃保留了街道。

  永華北路

原永華北路是自西大街至環(huán)城北路小北門處的一段720米長的路段,清末這是一條彎曲的古街,南段稱灶君廟,中段稱邢家牌樓,北段稱大夫第和大五道廟后街。此街民國初易名中山街,后又改為中山北街。新中國成立后將其調直加寬,與永華南路相對,改為永華北路。如今永華南路、永華北路、永華中路已統(tǒng)一改名為永華南大街。

  永華中路

永華中路北起西大街,南至環(huán)城南路,長約1100米。舊時這是一條彎曲狹窄并不能直達南城根的老道,其北段叫衛(wèi)上坡,中段叫紅關帝廟、倉門口,由此向東折拐30余米過舊縣署往南叫城守尉胡同。1963年將路拆通、調直、擴寬,定名為永華南路,1977年改為永華中路。幾經擴建,如今已成為一條馬路寬闊、交通便利的繁華商業(yè)大街。

  南城東馬道

南城東馬道是一條西起南大街,東近東城根,南貼城墻的通道,其北側中段連通南大場、關岳廟胡同、郭家胡同等小巷。此地雖偏僻,卻有連片的寺廟古建群,這些建筑自東而西有興善寺、七圣庵、關岳廟、府學宮和萬壽宮。東馬道,1952年拆除南側城墻,與聯盟路毗連。1981年與辟通的南大街以西戰(zhàn)備路合稱,改為環(huán)城南路。

  南大街

  南大街是保定府城中心貫穿南城直通南關的唯一通道,是僅次于西大街的第二大商業(yè)街。南大街初建于宋淳化年間,路長近千米。北起東西大街交界處的稅務角,南到大南門。其間,在裕華路與南大街交叉處的北側有保定八景之一“橫翠朝暉”的鼓樓。提到南大街,老保定人會立即想到廣泛流傳的民謠:“滄州獅子,定州塔,保定府的大裂瓜”,保定府三宗寶:“鐵球、面醬、春不老”,和南城的“八丈高的臥佛”。新中國成立后,南大街按統(tǒng)一規(guī)劃,進行多次街道改造,如今已成為樓群匯集、街道寬闊、服務行業(yè)集中、市井繁榮的商業(yè)新街。

  北大街

  北大街約建于宋淳化年間,是通往北城門的交通要道,長680米。北達北城門,南接東大街,街口正對大慈閣。清代此街曾設參將署、保定營務處、京旗糧調局、北洋電報局和軍器庫,民國年間曾駐保定軍法處、河北銀行、河北日報社。北大街既是一條商業(yè)街,又是一條官紳巨賈宅地聚居的街道。

  東大街

  東大街是一條西起稅務角,貫穿東半城,與西大街相連的通衢道路,長700多米。初建于宋淳化年間,清朝時期街中曾駐有保定府通判署、河鹽捕局和后營守備署。清中葉以前,稅務角以東到大慈閣階段是保定城內最早的商業(yè)鬧市,到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建立保定軍校后,東大街異常繁榮。如今,東大街經規(guī)劃改造,舊貌不復存在。

  西大街

保定西大街是與東大街連成一條直貫古城東西的唯一通衢要道,兩街以城中心的稅務角為界,以西段稱西大街,街長850米,是保定歷史上孕育古城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生活的最繁華的街道。這條百業(yè)競爭、百技競巧的繁華鬧市,給老一代保定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國公街

  國公街地處古城東南城區(qū),南北走向,北起樓東(原菩提庵),南交于將軍廟和南白衣庵,因明代劉吉閣老曾住此街而得名劉閣老胡同,后改國公街。此街,在1956年裕華東路自縣學街繼續(xù)東辟時,中部、東西巷及中間街段拆通成街,國公街被分為南北兩段。2010年隨同清真寺附近街片開始動遷,建清真寺小區(qū),國公街徹底消失。

  中新街

中新街是一條東連永華南大街,西接唐家胡同,北與裕華路毗鄰的小街,長270多米。這條街舊時叫西河沿,是一條供蓮池引水的小河。1953年,街中的河道填平,街道更名為中新街。2005年街北側拆建起新樓,如今原街址雖在,但當年綠陰繞流的老街貌卻消失了。

  省府前街

省府前街地處總督署對面,南北走向,北起裕華路,南至菊胡同和轆轤把胡同交接口,路長近260米,原街北段西側連有二巷,北邊一條是東河沿,南邊一條是勝利胡同,兩巷之間是一水坑,民國年間填平水坑建成體育場,將東新街東段調直走體育場北端,原東段成省府前街的一條死巷。此街上世紀80年代初北端拆建起大板樓,2000年拆除樓房及部分民房建成總督署廣場,南段今仍在。

  市府前街

  市府前街是古城內一條老街,西連雙彩街,東至城隍廟街,街中段南通秀水胡同,略東,南北各有一條胡同。此街最早叫貢院街,其名源于街上曾建有一座清代貢院。

  市府后街

  市府后街地處城隍廟西,東西走向,東起城隍廟,西至永華路,路長約250余米。街北側,西端有一短叉巷,中段連東西元寶胡同,東端通后衛(wèi)街。南側,東段有兩條叉巷,西側一條原稱南上坡,有9個街門,東側一條原稱井兒胡同,有7個街門,新中國成立后并入此街。此街因地處原清貢院后部而稱貢院后街,民國年間改稱公安局后街,解放后改稱市府后街。此街2000年進行了城建拆遷,保留了街址,街南建永華小區(qū),街北建元寶小區(qū),街名保留。

  體育場街

體育場街,原稱三皇廟街,20世紀50年代以前街成“L”形走向,東至唐家胡同口,南至多祥街和粉房胡同,兩段交合處有一座三皇廟,廟前是南北長40多米,寬30余米的廣場,廣場南端建有戲樓。三皇廟一直有住持僧主持,1955年環(huán)城西路南延展寬,將寺廟及門前戲樓拆除,街道也隨之易名。南北段歸入環(huán)城西路,東西段名體育場街。

  東升街

東升街是古城東門內北側第一條南北街,南起東大街,北至輔譽街,中段西向丁字相接文武胡同,十字相交石柱街,路長680米。此街原名東岳廟街,又稱東岳街,民國17年(1928)諧音改稱東躍街,民國初年以前,街中段東西兩側是大水坑,稱東岳廟坑。此街北端為道教廟觀集中區(qū),有東岳廟、天臺觀、增福廟、朱將軍廟、太公廟及后營馬棚,以東岳廟規(guī)模最大。

  瑯瑚街

  瑯瑚街位于城隍廟前以東直至北大街二道口,與前平嘉胡同西口斜對,中段南通紫河套、楊淑胡同,北通厚福盈。街名源于該街曾建有土地祠,廟門兩側立有左狼右虎抱鼓石獸門墩之故。瑯瑚街勾通鬧市城隍廟街,繁華古街北大街和紫河套,因此街中多建名門大宅。1999年,隨著古城大面積規(guī)劃,這一片區(qū)動遷,街上的大院隨之徹底消失。

  穿行樓北街

穿行樓北街地處東大街西段以南,北起東大街,南達裕華路,街兩側有多條短叉巷,路長260余米。因街處明代所建穿行樓北面而得名。此街片1999年隨城改規(guī)劃進行拆遷,街東側融入大慈閣小區(qū),西側辟為廣場。

  穿行樓南街

穿行樓南街位于裕華東路南側,南北走向,北起裕華路,南達南大場、府學后和泰山行宮交匯處,北段東連南白衣庵,中段東通頭條胡同,路長360余米。此街因位于明代所建穿行樓之南,而得街名。穿行樓南街2009年按城建規(guī)劃進行拆遷,建清真寺小區(qū)。

  穿行樓東街

穿行樓東街,因西端建有穿行樓而得名,原街東端,南通國公街,東街普地庵。普地庵除南端所建菩提庵前有一小廣場外,基本成南北走向,北接沙牛胡同,中部東接福興里。1974年取消此街名與樓東街并為一街,使樓東街延長100多米。穿行樓東街于1999年舊城改造,建起大慈閣小區(qū)。

  城隍廟街

  城隍廟街,南起西大街,北至市府后街東口和瑯瑚街西口,路長350多米,有120號街門。路中段西接市府前街,東連紫河套,因街北端建有城隍廟而得名。城隍廟街因當年紅紅火火的廟會,加之南口緊連天華市場和馬號,帶動了整條街的商業(yè)興隆。城隍廟街自20世紀60年代后期陸續(xù)進行改建,進入21世紀又重新進行了規(guī)劃,為延續(xù)古城的傳統(tǒng)文化,建成了一條仿古商業(yè)街。

  輔譽街

輔譽街地處東北城角,街成“T”型,東至環(huán)城東路,西抵中華路,北達環(huán)城北路,東西街中段南接東升街,南北街西側兩叉巷分別通北城東馬道和中華路,路長約250米。此街西段先后設有府獄、刑廳、府司獄,故得名府獄街,民國17年(1928年)雅化街名改為輔譽街。輔譽街曾多次拆建改造,如今街址基本依舊,街名未變。

  館驛街

館驛街地處東南城區(qū),北接法華庵,南至府學后,路長約200米,原有46個街門。館驛街的名稱源于街中有歷代通郵的“官譯”(金臺譯),又因“官譯”設譯丞專管譯傳事務,譯丞駐此街,故后改稱館驛街。隨著城建規(guī)劃,館驛街隨同附近片區(qū)在1999年進行拆遷,建起裕華園小區(qū),街址無處可尋了。

  雙彩街

  雙彩街東連市府前街,西至環(huán)城西路,街西段南通帥府胡同和雙井胡同,北連法院街和敖神廟胡同,街長400多米。此街原名雙財五道廟街,民國初年改稱雙彩五道廟街,原街止于帥府胡同口。以西稱箭道口、法院南街和伏魔庵,街至庵前即為終端。新中國成立后,將各段街名歸之于一,統(tǒng)稱雙彩五道廟街。1956年拆除城墻及廟西連環(huán)城西路,1981年改稱雙彩街。街名的來源于街中段原建有一座雙財五道廟。1993年拆遷帥府胡同至環(huán)城西路南側段,建起雙井小區(qū)片,1997年拆遷其余街段的全部居民,建起雙彩小區(qū)和雙井小區(qū)北片,原街進行了拓寬保留。

  高樓街

高樓街、西域胡同和團結胡同同處東南城隅,相互串連曲折成一條貫穿長巷。高樓街居南,西起南大場,東接團結胡同,路長80余米。團結胡同西接高樓街后東行,然后北折接西域胡同,路長300米。西域胡同南接團結胡同后東行,達環(huán)城東路,路北側連三條胡同和清真寺南胡同,路長200多米。據說高樓街系清代末曾建起一所七級臺階的高房,俗稱高樓,為此得街名。其他兩條均與回族有關,西域胡同是因西域為伊斯蘭教發(fā)源地而名,團結胡同原稱回回營,此地曾駐防回族兵營得名,后以民族團結為意改稱。此三巷2009年按照城建規(guī)劃開始進行拆遷,建清真寺小區(qū)。

  清真寺街

清真寺街位于舊城東南隅,穿行樓南街以東,泰山行宮以北,街為南北折而東西走向,路長120米,因街中建有清真寺而得名。此街周圍,小巷縱橫,小院緊湊。貼清真寺后墻是南白衣庵南北街段,此街正對清真寺西向有兩短巷是頭條胡同東叉巷。清真寺南鄰是東西走向的南胡同,路長近百米,西抵南白衣庵東西街和二條胡同,東至東胡同,又南折達西域胡同,路中與清真寺街相通處斜對三條胡同。清真寺前北側有北胡同,胡同成“T”字型走向,東抵東胡同,長150米,中間北向曲連將軍廟街,長70多米。清真寺街片,2010年開始城市規(guī)劃拆遷,建清真寺小區(qū)。

  府學后街

府學后街地處南大街南段東側,東西走向,西起南大街,東抵穿行樓南,路長360余米。其間,北側,西段通王字街,中段連玄壇廟,東段達管驛街。南側,東段接有郭家胡同和關岳廟胡同。此外,街西段兩側還有四條死叉巷。此街因地處清朝以前保定府學之后,而得街名。這條街,過去與興華路(舊縣街)俗稱車道溝,是滿族人與漢、回等族的分界線,以南為滿族人聚居區(qū)。隨著城建的統(tǒng)一規(guī)劃,這些大院連同府學后街上的全部建筑于1999年和2001年分兩次全部拆除,但街址仍在,街名保留。

  法院街

法院街分東、西街,地處舊城西北角。兩街并峙均南起雙彩街,北至后營坊,街長300多米,因中間夾立原河北高等法院而得名。法院街在舊城改造中,于1997年拆遷,建起雙井小區(qū),如今街址依舊,高等法院建筑保留,街名未改。

  解放胡同和互助街

解放胡同和互助街地處西南城片,兩胡同曲折通連,直達永華路和南城根。解放胡同北起興華路,東至互助街,路長160余米?;ブ?,北起興華路,中段西接解放胡同后略折轉分成東至永華中路,南至城根的兩巷段,路長250余米。此兩巷于1999年進行城建規(guī)劃拆遷,建起興華小區(qū)。

  石柱街

  石柱街地處東北城片,東西走向,東至環(huán)城東路,西達中華路,東段與東升街十字相交,中段南側接連糖坊胡同,西段北側有一短叉巷,路長約250米。據傳,街中曾立刻有“泰山石敢當”的大石柱而得街名。此街1999年進行城建規(guī)劃,拆除舊建,建起廣場綠地,西側與梁家胡同貫通,統(tǒng)一命名為石柱街。

  王字街

王字街地處南大街中段東側,南北走向,街長320米,據《清苑縣志》載,此街曾為元明清四個王姓進士居住地而得名,恰巧此街連同北邊安詳胡同,南邊府學后,中部玄壇廟,形同“王”字,故后人多以街形得名而傳之。1999年,王字街除保留原乾義面粉公司營業(yè)處大院外,其它全部拆除,建起裕華園小區(qū)。

  幸福街

幸福街,1969年前稱火神廟街,街成“T”形走向,東西與撒珠胡同、貴顯胡同貫連,南與穿行樓東相抵,路長150余米,16號門,因街中有火神廟而得名。此街為居民區(qū),除火神廟兩側有幾所大宅外,多為小門小戶,靠撒珠胡同口的9號,三套院是孫岳故居。本街1999年9月動遷,后建起大慈閣小區(qū),但舊街址走向卻以區(qū)內道路形式留存下來。

  玄壇廟胡同

  在保定古城南大街以東,穿行樓以南(今裕華東路以南)的東南城區(qū),排布著一片縱橫交錯、形同迷宮的胡同群,其中有一條以廟命名的胡同叫玄壇廟胡同。胡同北接觀音堂,南抵府學后,西通王字街,在與觀音堂相接處路東,建玄壇廟。玄壇廟建于明代,是保定城內唯一一座專祀正財神趙公明的廟觀。1999年按照城市規(guī)劃,玄壇廟隨同附近片區(qū)進行城建開發(fā),建起了裕華園小區(qū)。

  將軍廟街

  將軍廟街是古城東南片一條東西走向的小街,東至環(huán)城東路,西與國公街和南白衣庵丁字相交,長186米,因此街東段路北曾建有“將軍廟”而得名。這座將軍廟是為祭驅蝗神而建,俗稱“螞蚱街”。將軍廟街,在抗日戰(zhàn)爭中,涌現出一位英雄將士——安德馨。此外,街中還曾住有清末武術大師平敬一八大弟子中的“賽鐵腳”張洛鳳和王福田以及清末保定著名武師王小廣和他曾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任技術交管的曾孫王維翰等武術界名人,此街不愧為將軍廟街。2009年,將軍廟街開始拆遷,建清真寺小區(qū)。

  鐵面將軍廟街

  鐵面將軍廟街原為“L”形街,北接唐家胡同,南抵城根,西通西大寺胡同。街北端路西原有一座鐵面將軍廟而得名。鐵面將軍廟又叫鐵面五道廟,奉祀趙公明、蕭升、曹寶、陳九公和姚少司五路財神。本片區(qū)1999年動遷,進行城建開發(fā),不久蓋起淮軍公所小區(qū)和興華小區(qū),至此,老街蹤跡全無。

  達五道廟街

達五道廟街東西走向,東抵永華南大街北段,西達法院東街,中段南通延壽寺,北連北菜園,西段北接玉清觀,南有沙帽胡同,路長近260米。過去保定府城,主要街道的交叉路口處多建有一座五道廟,唯有這條街東端路北建的“五道廟”最大,故稱此街為“大五道廟街”,而后諧音演化為“達五道廟街”。保定解放時,達五道廟街的五道廟早已不存,但其遺址還在。進入90年代,隨著城市規(guī)劃,本街北側至北菜園段先行拆遷,建起居民樓,1999年南側及西段進行拆遷,建起雙彩小區(qū),這次拆建對原有街形進行了加寬保留,仍叫達五道廟街。

  南白衣庵

南白衣庵地處古城東南城區(qū),街基本成“T”形,西起穿行樓南,東接將軍廟,南至清真寺街,街長450余米。因街中明代曾建有一座白衣庵而得名,為區(qū)別北城白衣庵,故以南白衣庵稱之。南白衣庵2010年按城建規(guī)劃進行拆遷,建清真寺小區(qū)。

  法華庵

法華庵地處東南城片,東西走向,東起樓南街,西抵觀音堂、縣學胡同南口,巷中段南通管驛街,路長近120米,17個街門。巷中北側有一長死巷,巷口有一眼水井,水質清澈,是附近住戶食用水井,井對面建有一座法華庵,庵前一小廣場,此庵即是街名由來之源。1999年按照城建規(guī)劃這一片區(qū)進行拆遷,建起裕華園小區(qū)。

  九圣庵

  九圣庵地處西南城片,南北走向,北起淮軍公所,南至希寺胡同,路長150米,因街北口對面建有一座九圣庵而得名。原街南向曲折達南門西馬道,南段東連鐵面將軍廟,西通小希寺胡同,1963年大水后,倒塌房屋重建時進行了街道調整。本巷2000年進行城建拆遷,建起淮軍公所小區(qū)。

  史家故址庵

  興華路西口往東北側有一條長近400米的南北街,北通裕華路,叫史家故址庵,此街北段原建有一橋橫跨中新街河道,中段路東有三條短巷,西側一條胡同通唐家胡同,緊靠此胡同東口路北建有一座白衣庵。史家故址庵于1999年城建規(guī)劃中,進行拆遷,街址劃歸入十七中校園。

  玉清觀

  保定古城西北隅有一條南北走向, 長約180米的短街,叫玉清觀,街雖不長,但街中曾建有至少五座廟觀。街名來源于街中曾建有一座玉清觀。玉清觀是奉祀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首元始天尊的廟觀。玉清觀街是平民居住區(qū),住戶多以做小買賣為生。1997年,城建大面積規(guī)劃,玉清觀街融入雙彩小區(qū),建起居民樓。

  觀音堂胡同

  觀音堂胡同處穿行樓南以西,南北走向,路長150米,因街中建有觀音堂而得名。此巷北口接法華庵和縣學胡同,略南西向通安詳胡同,南端至觀音堂前,西拐約20米,再南轉與玄壇廟胡同相連,相接處西向通王字街。街中的觀音堂為明代所建。1999年觀音堂胡同改造,建起裕華園小區(qū),觀音堂也被拆除,盡管小區(qū)內又出現了一座觀音堂,但只是仿建而已。

  撒珠胡同

  撒珠胡同地處老城區(qū)中東部,巷成“L”形,東抵福興里,西連火神廟,北達東大街,路長210米,其南北段尤窄,過去曾稱小撒珠胡同。因為火神廟東地段為固定殺豬場,后來形成胡同,稱殺豬胡同。民國七年(1918)雅化為撒珠胡同。該片區(qū)于1999年拆建并重新規(guī)劃起大慈閣小區(qū)。

  延壽街

延壽寺街是古城西北隅一條夾在達五道廟和雙彩街之間,南北走向的小街,街長半里余。這條街的得名源于街中建有一座延壽寺。延壽寺街雖不長,但街兩側卻多大院名門。街中段路西有清直隸總督署直轄督標五營之一的右營守備署衙門,占去街的約三分之一,民國8年(1919)在此辦省立女子師范附屬第一小學。吳佩孚故居、胡長年花園、高宅、王宅等各有獨特的建筑格局,然而,這些大院大宅隨同延壽寺于1997年舊城改造中被拆除,建起了雙彩小區(qū)。

  淮軍公所

淮軍公所地處古城西南隅,是一條曲折的小街,街長近280米,東與興華路、唐家胡同、鐵面將軍廟成十字相接,西至多祥街、三皇廟相連,街東段南向有任家胡同、九圣庵,北向有車營坊,街西段南向有楊家胡同。街名的由來,是因為街中段北側建有淮軍公所。2000年,根據舊城城建規(guī)劃,除保留淮軍公所外,拆除了所有建筑,建起了小區(qū)。

  泰山行宮

  泰山行宮地處東南城隅,長約百余米,東西走向,臨街有十四五個街門。此街西起穿行樓南,東連西域胡同。街中段,北側分別通有頭條、二條胡同,南側有一長約四十米的死巷。街西端路北建有一座廟觀,名“泰山行宮”,是此街街名的由來。目前,此街所在片區(qū)已拆遷,作為文化古城現存唯一一座宋代遺留的融民間傳說與道教信仰于一體的道教廟觀舊址也被拆除。

  小梁山和煙鋪胡同

小梁山和煙鋪胡同是兩條并列且相互通連的小巷,地處南城片,北起興華路,南端互交后西通振興里。小梁山北段為南北走向的東西兩巷,南部為一環(huán)形路段,西連振興里,路長440余米。民國初年以前東巷稱大梁山,西巷稱小梁山,這一稱謂即形成保定古城內“三山不顯”中的兩山(另一山是泰山行宮)。煙鋪胡同,南北走向,南抵小梁山西巷,路長110余米。據說,小梁山是因原南部水坑附近有一段連續(xù)土崗,擬似山梁得名。煙鋪胡同,清代曾住有一戶專賣煙葉的鋪戶得名。這兩條胡同,1995年進行城建規(guī)劃拆遷,小梁山劃歸二中操場,煙鋪胡同建成振興路小區(qū)。

  車營坊

車營坊地處西南城片,北起體育場街,南抵淮軍公所,南北走向,胡同南段有東西兩短叉巷,路長近160米。巷北段略折轉處東側,原有一井,井上覆蓋三面封窗一面設門的井亭,20世紀50年代拆除。此巷清代是淮軍公所停放馬車場地,故得名。2000年城建規(guī)劃拆遷,此地建起淮軍公所小區(qū)。

  金線胡同

金線胡同原有大、小之分,是兩條走向彎曲變化的小巷。大金線胡同西接唐家胡同,東通永華南大街,長340多米;小金線胡同北連大金線胡同,東至永華南大街,南有小營坊。這兩條胡同因明代繡制的金線工藝品著稱而得名。2002年后按城建規(guī)劃,原大小金線胡同合并為一,統(tǒng)稱金線胡同。

  安市胡同

  安市胡同分大安市胡同和小安市胡同,地處興華路東段路南,兩胡同東西夾峙今保定二中,小安市胡同居東,南投東折通南大街,長160米,較窄,大安市胡同居西,是一條直街,長130余米,略寬。這兩條胡同原稱大小南寺胡同,南寺即永寧寺,俗稱南大寺,為北宋淳化三年至元豐八年間所建。安市胡同在舊城規(guī)劃中,20世紀80年代小安市胡同南段歸入二中,建起宿舍,本世紀初,大安市胡同也劃歸二中,辟為操場。如今,這條胡同還存有小安市胡同北端三號門院。

  小察院

  小察院地處北唐家胡同西側,基本為東西走向,東起唐家胡同,西端接茂躍胡同后,分為南北兩叉巷,叉巷分別南北略拐后,再西向抵西門南馬道,20世紀50年代后南叉巷建房堵止,北巷亦只余半段成死巷,剩余路段長80余米。小察院街名的由來,得追溯至明代,是負責接待任務的衙署。此街至今仍存。

  鐘樹胡同

鐘樹胡同原是地處縣學街中部北向的兩條胡同,因兩胡同之間建有鐘樓而得名鐘樓胡同,20世紀30年代改為鐘樹胡同。該胡同多為小商販和普通民居。上世紀80年代,鐘樹胡同拆除,建鐘樓商廈。

  中華路與椿樹胡同

中華路地處古城東北城區(qū),南北走向,南起東大街,北至環(huán)城北路,長580多米。街中西側多連小巷,西有前、后平嘉胡同,王家樓、胡家井,東有輔譽街、文武胡同、石柱街、糖坊胡同等。此街,清代以石柱胡同口為界,以北,因街北端東向建有太公廟而稱太平街。南段,因街中曾有一棵古椿樹而成大椿樹胡同,與街中東拐向直抵雙譜胡同的小椿樹胡同為同一條街區(qū)。1951年,大椿樹胡同更名中華路。

  花菊胡同

  花菊胡同地處西南城片,原巷南起三皇廟(體育場街),北為死巷,成“L”走向。因原巷南部西側是一帶花圃而稱花枝胡同、花局胡同,再改花菊胡同。新中國成立后,上世紀60年代開始巷底北延,漸至裕華路,路長194米,11個街門的小巷,至今仍存。

  四棵槐

四棵槐地處東北城區(qū)的胡同群中,長近400米,基本成長方形街塊,周邊有前平嘉胡同、王家樓、公德胡同、胡家井和扁豆胡同五條小巷環(huán)通。此街中間原是蓄積雨水的大河坑,因明代此處長有四棵高大的古槐而得名。光緒三十一年(1905)填平河坑,此后,這里就和槐茂醬園結下淵源。

  松鶴園

松鶴園是菊胡同西段北向一條長約60米的短巷,此巷西側原是蓮池后園,因種有松竹花卉,飼養(yǎng)仙鶴等動物而得名,多為大宅院。如今,松鶴園已經連同菊胡同北側一并拆建起仿古建筑住宅區(qū)。

  半畝園

  半畝園地處古城西北部,東西走向,長120米的短街,西抵延壽寺,東連永華路。街上門戶不多,南側東半條街是雙彩街積慶里的后院墻,西半條街原是張氏和馬氏兩個緊鄰的大宅院,其中張宅后院帶有一個占地半畝多的花園,便是此街街名的由來。1997年城市規(guī)劃,半畝園街劃入雙彩片區(qū),原街貌蕩然無存。

  銀絲胡同

銀絲胡同位于北大街南段東側,東西走向,東起扁豆胡同,西至北大街,8個街門,路長140余米。因此巷緊連北大街繁華街段,曾是布匹絲綢市場,而得名銀絲胡同。本巷最值得提及的是,民國年間曾駐有民眾教育館分館。此巷1999年進行拆遷,建起今澎園所占平房小區(qū)。

  扁豆胡同

  扁豆胡同位于東大街中段,南北走向,南起東大街,北至胡家井,中段北連銀絲胡同,路長約160米,5個街門。此巷兩端略有彎曲形似扁擔而得名扁擔胡同,后改為籩豆胡同,又稱扁豆胡同。巷南口西側是魁盛醬園,開業(yè)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是保定僅次于槐茂的醬業(yè)大戶。扁豆胡同于1999年拆遷,建起中華小區(qū)。

  轆轤把胡同

  轆轤把胡同地處中南城片,南起興華路,北至省府前街與菊胡同相交口,路長120米,12個街門。因街形似水井轆轤把而得名。轆轤把胡同于1996年按城建規(guī)劃進行拆遷,辟為興華小區(qū)的一條通路。

  荷包營

荷包營地處南唐胡同西側,原巷東起唐家胡同,西行至半段分叉成兩巷,一巷略北折再西行至西門南馬道,另一巷西南曲折至體育場街,全巷23號門。此巷得名一說因巷中河道流形成荷包狀得名,另一說是巷中居住的一戶鞋匠幫助一戶秀才,暗中買下其妻所繡荷包的故事。新中國成立后,荷包營巷中心河道被填平,后又陸續(xù)占去西段胡同建起中醫(yī)門診部樓和裕西百貨大樓。1963年洪水后只存留唐家胡同至體育場170余米。2000年城建規(guī)劃中,此段胡同徹底消失。

  秀水胡同

  西大街中段,路北有一條南北走向的胡同,叫秀水胡同。相傳清嘉慶年間,這條胡同沒有下水道,整條胡同又臭又臟,人們稱其為臭水胡同。后來在胡同東側修了一條明溝,到清同治十年(1871),又將明溝改成暗溝,胡同變得平整衛(wèi)生,于是改名為秀水胡同。2000年,按城建規(guī)劃,此片區(qū)拆建起永華園小區(qū),小區(qū)北側留下了一條東西向街區(qū)改稱秀水街。

  雙井胡同

雙井胡同在西大街路北,長250米。雙井胡同的得名,源于胡同中有兩眼相距不足一丈的水井。雙井胡同因緊鄰西大街,胡同中多住商戶,也有軍政界名人。1958年,胡同中的大院均改造為普通民居院。1993年這一片區(qū)率先進行舊城改造,拆遷了全部地面建筑,建起雙井小區(qū)。

  福興里

福興里街位于東大街南,穿行樓東街與殺牛胡同南口處東連,南至裕華路,東至環(huán)城東路,街長230余米,成“T”字形,東西向街段為主街,東、西部各有一南叉巷。本街清光緒六年前為菜園,光緒后期形成街道,于是取幸福興旺之意,定名為福興里。1999年,本街進行舊城規(guī)劃拆遷,建起大慈閣小區(qū)。

  相府胡同

相府胡同地處東大街西段北側,成曲折形南北走向,南起東大街,西至楊淑胡同,12個街門,路長約150米。因清代曾有稱做中堂、傅相的李鴻章府邸而得名。李鴻章,安徽合肥人,字漸甫,號少荃,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是淮軍創(chuàng)始人和統(tǒng)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此巷1992年新北街重新規(guī)劃時被拆遷,建起樓房。

  帥府胡同

帥府胡同南達西大街,與唐家胡同相對,北接雙彩街,斜對法院街,路長220余米。金正大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重建保州城時,蒙古保州等處都元帥張柔把他的都元帥府建在這條胡同而得名。此街在1993年舊城改造中,拆建西側,南段建西大街小學,北段建雙井小區(qū)。1997年進一步規(guī)劃東側,建帥府小區(qū)。

  紫河套

紫河套是一條地處城隍廟街和原楊淑胡同之間的不規(guī)整小巷。此巷原是蓮池經北水門入護城河的排水溝,因溝水紫黑色而得名。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填平河溝,辟為古舊市場。紫河套這個保定歷史上經濟色彩和文化氛圍濃厚的場所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基本停辦,1992年隨新北街重新規(guī)劃。如今,舊街址只保留了一小段。

  平嘉胡同

平嘉胡同夾在北大街和中華路之間,兩條東西向,一條南北向,成“工”字形連通的三段短街,其中東西向街位于南部的稱前平嘉胡同,位于北部的稱后平嘉胡同,南北向的稱中平嘉胡同。

  元寶胡同

元寶胡同地處市府后街中段北側,東西相鄰兩條胡同,東邊一條北端東連后衛(wèi)街,西端后通永華路,基本為南北走向,路長約320余米,稱東元寶胡同。西邊一條是死巷,中間東側連東胡同,路長約100米,稱西元寶胡同。此巷得名的由來源于民間傳說。住在此巷的柳員外的兒子柳和家挖出許多銀元寶,他居住的這個胡同就叫作元寶胡同,他的兩個兒子分別居住在東元寶胡同和西元寶胡同。此巷2000年進行拆遷,建起元寶小區(qū)。

  棗耳胡同

棗耳胡同是北大街南端路西第一條胡同,路長260米,胡同中部有一南北長約50米的小廣場,廣場南端東向通北大街,曾稱小棗耳胡同,北端,西通楊淑胡同(今新北街),曾稱大棗耳胡同,北通梁家胡同,曾稱北棗耳胡同,因胡同中間寬大兩頭狹窄,形狀似棗核而得名。棗耳胡同在舊城改造中,先后兩次拆建,1992年拓辟新北街,拆除大棗耳胡同及北棗耳胡同西側。1999年剩余建筑全部拆除。

  厚福盈街

  厚福盈街地處城隍廟東北,東至大紀家胡同,西達后衛(wèi)街,南通瑯瑚街,北抵北城根,路長約530余米。因清代街中建有厚福堂,并駐有兵營,而得街名。厚福盈街東西街東段建有厚福盈小學,原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瑯瑚街白衣庵創(chuàng)辦的保定公立二等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年)遷至此址,原處為分校。如今厚福盈街名還在,小學仍存,但舊街址無尋,小學亦已移址。

  沙牛胡同

沙牛胡同地處東大街東段南側,南北走向,北起東大街,南至福興里、樓東和撒珠胡同交匯處,路長140余米。此地清代以前是金臺驛站專用殺牛場地,故稱殺牛胡同,后改煞牛胡同,民國7年以諧音改稱沙牛胡同。此胡同1999年進行城建改造拆遷,隨同附近街片,建起大慈閣小區(qū)。原街址,成為小區(qū)中的一段通道。

  紗帽胡同

紗帽胡同地處西北城角,基本“L”形走向,北起五道廟,西至法院街,路長90余米,11個街門。其名稱得來于一段有關大奸臣嚴嵩的民間傳說。傳說他被嘉靖革職后,乞討到保定府,要不到飯,暈死在地,頭上的破紗帽滾出去二尺多遠,人們就把此地取名為紗帽胡同。

  胡家井

胡家井地處中華路南側西段,東西走向,東起中華路,西至扁豆胡同,巷東端北側有一30余米叉巷,路長百余米。因巷中曾有胡氏在院中鑿井一眼,以賣水為生而得名。此巷只北側有街門11個,各院基本是二進三四院,胡氏院在最西端,二進院,前院只西北角有井一眼,后院為七間房三合住宅。胡家井于1999年拆遷,建起中華四小區(qū)。

  貴顯胡同

  東大街中段南側,原有一條長150余米的古巷叫貴顯胡同。相傳明崇禎年間胡同里出過真假新娘的傳說,胡同被稱作“鬼仙胡同”,后來人們覺得不吉利,改叫桂仙胡同,直到民國8年(1919)雅化街名為貴顯胡同。隨著舊城改造,1999年貴顯胡同拆建起大慈閣小區(qū),但胡同的舊址走向基本保留,成了小區(qū)內的一條通道。

  菊胡同

菊胡同地處南大街中段西側,蓮池后部,西連省府前街,路長220多米。此巷因清代曾開設鏢局南局而得名局胡同,民國初改為菊胡同,沿用至今。菊胡同緊鄰南大街鬧市,多住有名人之家和商業(yè)大戶。如今,菊胡同仍在,南側東段部分舊建筑尚存,北側建起連片的仿古別墅。

  縣學街

縣學街原是一條東起穿行樓,西至鼓樓腳下南大街口長約150米的小街,街西段北側有大小鐘樹胡同,對面有兩條死巷,西側叫楊家胡同,長約60米,巷底有一小空場,東側叫南胡同,長約35米。此街因街中路北有明洪武年間所建清苑縣學而得名。1954年裕華路自南大街口東拓,1956年再次往東延拓至環(huán)城東路??h學街正式歸入裕華路,只留下縣學街小學門前一段不足60米長的南北巷保留街名。如今,這條老街只有縣學街小學校址和門前不足60米長仍叫縣學街的小巷。

  文武胡同

  文武胡同地處東北城隅,除西段略有折轉外基本為東西走向,巷南側有兩條叉巷,路長180米,街門27個。相傳明代曾有文武官宅而得名。本街的特點是,北側基本是相連的深宅大院,南側則多為小門戶。此巷1999年拆遷,建起中華小區(qū)。

  唐家胡同

唐家胡同地處大西門東第一個十字路口南向,南與鐵面將軍廟、淮軍公所、興華路并接,中段原與西河沿十字相交,該處架有一橋,今由裕華路相切,分為南北胡同。清初,負責城防任務的保定城守營守備衙署便在唐家胡同路西小察院北側,據傳有位姓唐的大戶在這條胡同安了家,唐家胡同由此得名。唐家胡同1999年開始城市規(guī)劃改造,展寬街面,街名予以保留。

  糖坊胡同

糖坊胡同地處東北城區(qū),街成“T”字型,西起中華路,北至石柱街,南連雙譜胡同,其東西巷中段有一異形短叉巷,路長近300米。相傳,巷中有一戶小有名氣的制糖作坊而得名。此巷南北街東側,原是大水坑,民國年間建成體育場地,解放后改起民居形成街道。此巷1999年拆遷,建起中華小區(qū)。

  頭條胡同

古城東南隅清真寺與泰山行宮之間夾有三條南北向小巷,自西向東按序排稱頭條、二條、三條胡同,其中頭條胡同最長,主街段南北走向,北接穿行樓南,路中部東向有兩條叉巷接南白衣巷,路全長330米。本街為回民聚居區(qū),曾住過不少名人。2009年,頭條胡同連同附近片區(qū)動遷,建清真寺小區(qū)。

  郭家胡同和南大場

郭家胡同和南大場地處東南城片,兩巷成包裹之勢。郭家胡同居西,北連府學后街,原南抵南門東馬道,東接南大場,中段有兩叉巷,西側為死巷,東側通連南大城,南端西向一叉巷,北拐成死巷,路長約230米。清代巷中曾住一郭姓大戶而得名。南大場居東,成不規(guī)則環(huán)狀,北接穿行樓南,南達環(huán)城南路,中段通高樓街,路長180余米。此地過去是滿族人聚居區(qū),清代曾是族兵習武場所而得名。這兩條胡同,2001年進行拆遷,建起力高居民小區(qū)東區(qū)。

  紀家胡同

  紀家胡同地處北大街北端西側,有南北兩條胡同,北胡同成“L”形,南達瑯瑚街稱大紀家胡同,路長620余米,南胡同除西部有一南向小彎外,為東西走向,西抵大紀家胡同南北街稱小紀家胡同,路長260余米。據傳,胡同中明朝時住有一名紀姓官員而得名。

  雙譜胡同

  雙譜胡同地處東大街東段北側,南北走向,南起東大街,北連糖坊胡同,巷中部西側有一短叉巷,路長約120米,9個街門,相傳巷中原有兩個店鋪而得名雙鋪胡同,后改為雙甫胡同,再改雙譜胡同。此巷1999年拆遷,建起中華四小區(qū)。

  公德胡同

公德胡同地處北大街中段東側,東西走向,西起北大街,東至四棵槐,15個街門,路長百余米,曾名嘴巴子胡同。相傳原來這條胡同僅容一人通行,一次兩人對面走來,其中一人趾高氣揚橫膀而行,并蠻橫無理,氣得對方打了他一個嘴巴,從而得名。后來,經兩側鄰里相商,各宅戶都讓出二尺,才形成以后寬近兩米的胡同,為頌揚美德,改名公德胡同。此巷1999年拆遷,建起中華小區(qū)。

  縣學胡同

縣學胡同地處裕華東路南側,北起裕華路(原縣學街),中段成東西走向,此段兩端又各成南北走向,東段南連觀音堂,西段南抵安詳胡同,路長約260米,23個街門,因此巷北端正對原縣學而得名縣學胡同。此胡同于1999年全部拆除,建起裕華園小區(qū),其舊街址成小區(qū)內通道。

  勝利胡同

  勝利胡同地處中南城片,曲折形南北走向,南起興華路,東連省府前街,路長230米,30個街門。此巷清代以前北端是水坑,南部是清苑縣署和縣捕廳,民國初期,從兩署之間開出此巷,稱舊縣署胡同,抗戰(zhàn)勝利后,改稱勝利胡同。此胡同1999年南段進行城建拆遷融入興華小區(qū),北段至今仍存。

  楊淑胡同

過去東、西大街和南大街三條街道分界處成斜向折轉互交的街形,形成四個街角,東南街角處曾是元明清三代設立稅務司之地,故稱稅務角。稅務角南向為南大街,北向直抵瑯瑚街段為楊淑胡同。據傳,早年胡同中住有一戶放羊老漢而得名羊叔胡同,后諧音改為楊淑胡同。胡同1956年進行拓寬、取直并往北辟通至北城根,1966年與建新橋北路段連通,城內段命名新北街,城外段命名為建新街。1981年兩段統(tǒng)稱為新北街。1992年,城建重新規(guī)劃,始成今貌。

  安詳胡同

安詳胡同地處南大街北端東側,東抵觀音堂。中部北通縣學胡同,南連王字街,路長200米,清代以前因近鄰金臺譯和馬號,巷中多有釘馬掌、做馬鞍作坊,故稱鞍響胡同,后來雅化為安詳胡同。1999年,安詳胡同進行城建開發(fā),建筑陸續(xù)被拆除。

感謝《保定古城街巷史話圖說》和尤文遠對本文的文字支持,以及林長庚、謝圣德對本文的圖片支持。

文章版權聲明:本站文章來之全網,如有雷同請聯系站長微信xlyc002 ,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

發(fā)表評論

快捷回復: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評論列表 (有 7 條評論,6824人圍觀)

目錄[+]

取消
微信二維碼
微信二維碼
支付寶二維碼